缩略图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市政施工质量管理创新研究

作者

周晶 张康

湖北国成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湖北荆州 434100

1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市政施工质量管理创新的优势

1.1 提升管理效率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等,能够对市政施工过程进行全方位、实时的监控。施工中的各类数据,像材料使用情况、设备运行状态、人员工作进度等都能及时、准确地被收集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管理人员可以快速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决策,调整施工安排,从而避免传统管理模式下因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而导致的管理延误,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

1.2 优化资源配置

借助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能够对市政施工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进行精准的预测和合理的配置。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需求,合理安排人员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时间,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对于建筑材料和设备,也能根据施工计划进行精准的采购和调配,减少库存积压和资源闲置,降低施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3 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下,市政施工质量管理创新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采用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例如,推广使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采用雨水收集和中水回用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市政施工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2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市政施工质量管理创新的策略

2.1 强化数据驱动的质量管控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宏伟蓝图下,数据正日益成为推动市政施工质量管理创新的关键驱动力。首先,必须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数据采集体系。在施工现场的各个关键环节部署传感器,实时搜集包括施工材料性能参数、施工设备运行状态、环境温湿度等在内的各类数据。以混凝土浇筑过程为例,借助传感器技术,能够精确监控混凝土的坍落度、温度等关键指标。一旦监测到数据出现异常波动,系统将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醒施工人员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其次,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分析历史施工数据和当前实时数据,建立质量风险预测模型。比如,根据以往类似工程的施工数据,分析出在特定天气条件、地质状况下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从而提前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同时,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各项数据的关联分析,找出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为质量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再者,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等各方纳入数据共享体系,实现信息的实时互通。各方可以在平台上及时获取施工质量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便于协同管理。例如,监理单位可以通过平台随时查看施工进度和质量检测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建设单位可以根据平台数据了解工程整体质量状况,做出合理的决策。

2.2 引入智能化施工设备与技术

智能化施工设备与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提升市政施工质量的关键举措。一方面,应积极推广自动化施工设备的使用,例如自动摊铺机、压路机等,这些设备能够依据预设参数精准作业,有效降低人为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干扰。以自动化摊铺机为例,其能够精确控制摊铺厚度和平整度,确保路面施工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应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施工管理,该技术能够构建三维可视化的建筑模型,对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模拟和优化,从而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在市政建设领域,运用 BIM 技术模型能够预先识别设计图纸中的潜在冲突与问题,有效预防施工阶段的变更与返工现象。施工人员可依托 BIM 技术模型进行施工前的详细交底,从而更加直观地掌握施工工艺及质量标准。此外,无人机技术的引入为施工现场监测提供了新的手段。无人机能够实现施工现场的全覆盖、多角度拍摄与监测,及时发现并预警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隐患与安全隐患。例如,无人机可迅速检测建筑物外立面的平整度、裂缝等关键指标,为质量检验工作提供了高效、精确的工具。

2.3 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

人员作为市政施工质量管理的核心要素,强化其培训与管理显得尤为关键。必须开展精准化的技能培训工作。针对不同岗位的特定需求,拟定周密的培训方案,以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质量意识。例如,对一线施工人员实施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的系统培训,确保其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施工技术;同时,对质量管理人员进行质量管理知识和方法的深入培训,以提高其管理水平。此外,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员考核机制。将施工质量与人员绩效紧密联系,激发施工人员积极参与质量管理的内在动力。对于在质量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于造成质量问题的人员,则需依法依规进行相应处罚。同时,定期开展人员工作表现的考核评价,推动人员持续提升自身素质。此外,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通过宣传教育、案例剖析等多元化方式,确保全体施工人员深刻理解质量的重要性,形成人人关注质量、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良好局面。例如,在施工现场设立质量宣传栏,展示质量标准和优秀案例,以增强施工人员的质量责任感。

2.4 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健全的质量监管体系是保障市政施工质量的关键所在。必须构建多元化的监管主体结构。在政府监管部门的基础上,积极调动社会第三方检测机构及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第三方检测机构能够提供专业化的检测服务,对施工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行业协会则应致力于制定行业标准与规范,强化行业自律机制。同时,加强监管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质量监管信息平台。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平台实时掌握施工项目的质量动态,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监控。例如,监管部门可以在平台上查看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情况、质量检测报告等信息,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问题。再者,强化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等各方在施工质量中的责任,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进行责任追究。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促使各方切实履行质量管理职责,确保市政施工质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市政施工质量管理创新具有显著的优势且有着可行的创新策略。通过提升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可持续发展等优势的发挥,以及强化数据驱动的质量管控、引入智能化施工设备与技术、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完善质量监管体系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市政施工的质量水平。未来,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进一步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市政施工质量管理创新的投入,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持续探索和完善各项创新策略,不断优化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同时,加强不同参与方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动市政施工质量管理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迈向新的高度,为城市的高效运行、可持续发展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范荣,胡金鸽,胡金金 .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市政施工质量管理创新研究 [J]. 中国品牌与防伪,2025,(03):173-176.

[2] 姜文华 . 智慧城市背景下市政工程的技术应用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31):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