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的策略分析
张潇尹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九溪镇中学 652600
【摘要】合唱作为一种极具表演性的音乐类活动,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当前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师在合唱教学中融入多媒体,全新的教学方法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审美和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合唱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音乐;合唱教学;教学策略
合唱是音乐表演的一种形式,也是初中音乐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独唱来说更贴合初中生整体的音乐水平,也能够让更多初中生参与音乐学习和音乐表演。因此,教师应紧跟教育发展步伐,基于合作教学展开创造性地尝试与探索,创设多种类型的表现性活动,运用科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合唱兴趣,帮助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使他们形成更具有深度的配合,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一、初中音乐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不够科学
在初中课程体系中,音乐学科属于艺术学科,是人们心目中的副科,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以聆听音乐、跟唱音乐和学唱为主,对乐理知识、声乐技巧和乐器的教学则停留在接触和了解的层面。在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虽然逐渐体现专业性和系统性,但也大都停留在基础的气息控制、音准控制等方面,很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专业指导,尤其在合唱教学中。此外,大部分教师对合唱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且在教学中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不够科学和具有针对性。
(二)师资队伍不够专业
作为一种强调集体的声乐演唱形式,合唱的要求除了单一声部声音的高度统一外,还有多声部声音的高度配合。因此,在合唱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分声部讲授具体的演唱技巧外,还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演唱水平和声音条件,对课堂教学曲目或表演曲目进行合唱化的处理,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真实水平。但就当前初中音乐课上的合唱教学来看,部分初中音乐教师没有结合实际学情调整难易度,同时也受限于自身的音乐水平和音乐素养,难以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三)课程规划不够清晰
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音乐学科的专业性要比其他文化类学科更强,尤其是演唱技巧这部分内容。无论是独唱教学还是合唱教学,学生掌握的各项演唱技巧都需要经历日复一日地练习和积累,且难度层层递进,不存在捷径。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合唱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但就当前阶段的初中音乐合唱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在进行课程规划时,不注重前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整体的课程规划显得零散、缺乏针对性,无法提高合唱教学效果。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的策略
(一)教授科学的合唱方法,增强学法指导
将学法指导渗透教学各个环节,是提升合唱教学的重要基础。在合唱方法的选择方面,通常涉及和声听唱训练、轻唱法等,教师应考虑到不同合唱曲目的特点和类型,并关注初中生处于变声期的问题,科学选择合唱方法。如果学生正处于变声期,他们不适合参与高度的训练,教师可以选择轻唱的方法进行演示,让处于变声期的学生采用此种方式进行训练。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重点掌握合唱的要点和选择有效的演唱技巧,并鼓励学生进行对比练习。在训练中,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控制整体的训练时间和强度,避免给学生造成声带损伤。1.多声部和声唱法。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导致他们的发声力度和速度,存在明显的不同,也会影响合唱的效果。如果在合唱队伍中,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则会导致整体合唱节奏混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结合学生声音的差异进行划分声部,并组合不同的声部进行合唱。2“.和声听唱”训练。“和声听唱”是一种合唱技能,要求学生在听取多个声部的同时进行和声。通过“和声听唱”训练,可以促进合唱成员之间默契协作,并取得良好的配合效果,使合唱过程更加协调和统一,促进学生合唱技能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视阈下,教师应运用“和声听唱”训练法,重点培养学生多声部感知,并且在训练中对学生多观察、多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与纠正,从而提升学生的音准控制能力。
(二)运用微课创设合唱情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合唱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音乐思想和情感的影响,因此,在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对合唱歌曲表达情感的理解。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合唱作品背后丰富的内涵,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对初中学生来讲,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他们很难真正领会传统合唱歌曲所包含的深层情感。因此,在合唱的过程中,他们可能过于关注技巧,而忽视了对歌曲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此,初中音乐教师应尝试使用微课辅助合唱教学。微课利用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将合唱歌曲中的角色和自然背景生动地呈现和再现,为学生营造结合视觉和听觉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作曲家的情感和歌曲的意境,并体验合唱歌曲的吸引力。例如,在教授合唱歌曲《彩云追月》的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媒体工具,并以“仙人驾着五彩祥云”的微课作为合唱教学的开篇,引导学生在感受歌曲中描写“广东人民生活的惬意、祥和”同时,深入体验和理解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如节奏和情感等。
(三)针对具体曲目开展训练活动,提高合唱水平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发展需求,选择合适且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让学生在训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为了提高学生整体合唱水平,教师在带领学生参与合唱时,应引导学生了解合唱曲目的题材和形式,在其获得一定理解和感悟的同时,带领他们深入分析并选择合适的演唱方法,开展基本功训练和排练,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例如,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唱歌姿势包括保持身体的自然放松、眼睛平视、双手下垂、双肩打开、不能抬肩或绷紧颈部、双脚呈八字形分开站立、保持胸部的舒坦、收缩小腹等。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在唱歌中保持良好的呼吸,有效帮助学生应对变声期出现的问题。学生通过缓慢呼吸、急呼急吸、急呼缓吸等呼吸训练,可以训练腹肌弹力与灵活性,能够在演唱中自如地调节呼吸,从而提高合唱水平。
结语: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合唱教学活动时,应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并注意控制训练时间和强度,调整和优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策略,打造更专业、更全面的合唱教学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合唱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玉峰.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合唱教学策略研究[J].家长,2024,(28):156-158.
[2]刘晶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有效开展合唱教学的策略[J].家长,2024,(25):150-152.
[3]刘胜男.微课应用于初中音乐合唱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电教,2024,(Z2):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