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与“深耕”: 记者在媒体融合新局中的传播力赋能
宋金艳
云南网
引言
万物皆媒的数字时代重塑了新闻传播生态,各类媒体逐渐转变了过去行径分明的发展模式,媒体与媒体之间开始走向融合发展。当前媒体融合已进入“深水区”,地市级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主流媒体客户端升级、MCN运营等实践持续推进,但记者的传播力建设仍然面临要么陷入“为破圈而破圈”的流量陷阱导致内容同质化、要么困守“深耕不浅出”的传统阵地导致新闻竞争力不足的困境。对记者在媒体融合新局中的传播力赋能进行研究有助于记者把握好“破圈”与“深耕”的尺度,助力记者“出圈”和“出彩”。
一、记者在媒体融合新局中传播力赋能的必要性
(一)应对多元竞争,抢占传播高地
在媒体融合新局中传播主体多元化发展,传统媒体普遍加快数字化转型,新兴媒体也在原有机制上不断拓展传播功能,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传统主流媒体在保留报刊、电视等传统传播渠道的同时还打造了新媒体矩阵,各类新媒体平台中大量自媒体账号也通过低门槛、创作空间大等优势异军突起,众多自媒体账号在新媒体平台中持续输出特色内容积累了庞大粉丝群体,今日头条、抖音等网络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枢纽。这些不同类型的传播主体在内容生产、渠道分发、用户争夺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竞争,使媒体融合新局形成了“群雄逐鹿”的激烈局面。媒体融合新局中众多媒体的涌入和竞争使网络空间中的信息量裂变式增长,网络用户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我国短视频账号规模达16.2 亿,根据主要平台数据综合统计每日全国上线短视频突破1.3 亿条,在如此庞大的信息海洋中受众的注意力被无限分散,多数受众都养成了碎片化的浏览习惯。若记者依然沿用传统的传播理念就容易导致生产出的内容缺乏创新,很容易被受众忽视。记者主动为传播力赋能有助于创新内容、优化传播,有助于新闻媒体在竞争中“出圈”。
(二)契合受众需求,创新传播形式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习惯,大部分受众对新媒体传播形式更加青睐,究其原因新媒体改变了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在新媒体平台中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链末端的接受方,多数受众都能在传播中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因此,在媒体融合新局下记者必须主动求变,探索利用新媒体技术呈现内容的方法。短视频无疑是当下最受受众喜爱的传播形式之一,如新华社在抖音平台推出的系列微纪录片《国家相册》就以短视频的形式用黑白、泛黄的老照片讲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家国故事,记者通过短视频创作将严肃的历史题材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的内容,因此该系列短视频纪录片也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再比如人民日报客户端为庆祝建军90 周年推出的《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互动 H5 新媒体产品,用户在页面上传照片即可生成专属“军装照”,记者以这种新颖的形式传播的内容迅速引发全民参与热潮,同样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记者在融媒新局中主动赋能传播力有助于创新传播形式,使记者产出的内容能够更好的契合受众需求,让新闻信息在媒体融合新局中脱颖而出,实现更广泛、更有效的传播。
(三)履行社会责任,强化舆论引导
互联网的开放性与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为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的扩散也提供了空间,目前网络空间中不乏虚假信息,网络空间大部分用户容易被各类虚假信息误导,虚假信息经过用户的转发传播后会对社会信任体系造成严重破坏。记者是舆论环境的守护者,在传播信息中记者又是关键的把关人,因此记者在媒体融合新局中肩负着传递真实信息、强化舆论引导的重要使命。记者主动赋能传播力有助于扩大优质内容的传播范围,增强主流声音的引导力,如此记者能够在报道中更好的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抵制不良信息传播、净化网络空间环境,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四)紧跟技术潮流,提升传播效能
媒体融合新局中涌现出了大量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这些技术对新闻媒体生产、传播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重塑了新闻记者工作的模式。面对媒体融合新局记者只有紧跟技术潮流才能进一步提升传播效能,在媒体融合新局中记者需要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在新闻生产、传播等方面的应用,只有记者积极拥抱新技术、不断学习和掌握新传播技术与工具并将其深度融入新闻业务的各个环节,才能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为传播力赋能,助力新闻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推动新闻媒体的高质量发展。
二、记者在媒体融合新局中传播力赋能的路径
(一)打造全媒体叙事传播矩阵
融媒体时代单一平台的传播力已无法满足新闻媒体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的需求,因此记者需要打造全媒体叙事传播矩阵。融媒体时代不同平台的传播机制、呈现形式、用户特点、平台风格等因素各不相同,记者打造全媒体叙事传播矩阵需要根据平台特点定制新闻内容,如此才能确保新闻在各个平台取得良好传播效果。记者应建立“中央厨房”的新闻生产机制,在新闻生产中记者应统一整合资源、策划主题,在传播端记者需要针对不同平台制定传播策略。如记者针对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传播新闻时需要准确把握短视频平台用户碎片化浏览的习惯,在新闻制作中记者应开发轻量化的新闻产品。如云南网在抖音平台就发布了大量轻量化的新闻产品,其账号发布的内容普遍为时长 1 分钟左右的短视频新闻,账号累计获赞 2300 余万、账号粉丝 50.3 万,正是由于云南网在新闻创作中契合了短视频平台用户碎片化浏览的习惯。记者针对B 站、小红书等圈层化平台则需要结合平台用户对个性、知识的追求制定“个性化人设”的叙事策略,在该类平台中新闻叙事需要采用更贴合平台风格、更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如此记者能够通过全媒体叙事矩阵传播使新闻报道收获各个平台用户的喜爱,促进新闻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提升。
(二)培养全媒体复合能力
媒体融合加速推进对记者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多种媒体融合使单一技能型的记者已无法满足新闻媒体全媒体传播需求,记者亟需提升自身的全媒体复合能力,使自身能力与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需求相匹配。记者的全媒体复合能力中首要能力便是融媒体技术应用能力,记者应学习短视频剪辑、新媒体运营等基础技能,如记者需要熟练掌握运用Pr 剪辑专业性强的新闻长视频、使用剪映快速剪辑新闻短视频等,使自身能力匹配各类新闻画面呈现的需求。在新媒体运营方面,记者需要掌握各类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用户特点,记者基于对传播机制和用户特点的掌握有针对性的进行新媒体运营,如记者在运营抖音平台时便需要了解抖音平台根据用户画像推送信息、平台用户对热点话题关注度较高等特点,针对此特点记者便可分析账号后台中短视频新闻的数据,记者根据短视频的用户画像分析抖音平台账号中的用户类型,如此记者便能够根据用户特点创作该类用户喜爱的新闻,实现定制化的新闻生产。除此之外,新闻记者强化技术应用还需要掌握当前主流的 AIGC工具,新闻记者可利用 AIGC 工具自动生成新闻稿件、短视频脚本等内容,记者只需要对 AIGC 生成的内容进行把关、审核,如此记者能够从重复性的采写工作中解放,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新闻质量的打磨中。在 AIGC 的进阶使用上,新闻记者可通过 AIGC 生成新闻报道中难以实际记录的画面,比如记者在神州二十号的新闻报道中难以记录神舟二十号载人火箭在太空中的运转状况,此时记者便可通过AIGC 生成神舟二十号在太空中的虚拟3D 图像,如此能够进一步提升新闻内容的丰富程度,有助于新闻吸引力的提升。
(三)实现" 破圈" 与" 深耕" 的有机统一
在媒体融合新局中“破圈”与“深耕”并非对立矛盾,对于记者而言“破圈”与“深耕”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倘若记者单纯追求“破圈”容易陷入流量至上的误区导致新闻内容“空心化”和同质化,而记者若是片面的强调“深耕”则容易使新闻内容“曲高和寡”,难以在融媒体新局中收获受众的喜爱。新闻记者只有推动“破圈”与“深耕”的有机融合才能在扩大新闻影响力的同时保持新闻的高质量。新闻记者应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记者应将破圈作为新闻吸引流量的入口,以深耕赋予新闻价值才能实现流量与质量的平衡,保障新闻媒体的高质量发展。在实践中,新闻记者需要与受众建立情感连接,记者应认识到新闻报道若缺乏个体视角容易让受众产生距离感,难以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因此,新闻记者需要挖掘新闻中的个体故事,将相对宏大的新闻主题转化为与受众生活相联的“微叙事”,如此记者能够使新闻叙事以小见大,让受众从情感层面理解新闻。如记者在乡村振兴的报道中便可以本地返乡创业的青年为视角,记者记录返乡创业青年每一天的历程并将相关素材进行剪辑发布在抖音平台中,当系列报道取得一定成果后记者可整合前期拍摄的所有资源制作一期深耕报道,如此记者能够通过“短视频 + 深耕”的报道模式将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融入返乡创业青年的个人故事中,与时代底色贴合的乡村振兴主题和个人视角的报道为新闻提供了“破圈”的钥匙,“短视频 + 深耕”的传播模式也为新闻报道质量提供了保障。记者在创作中通过情感化连接能够使新闻内容更贴近受众生活,引发受众情感共鸣,是新闻记者实现“破圈”和“深耕”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
(四)优化新闻生产流程,强化传播效果评估
在媒体融合新局中记者要实现传播力赋能需要从新闻生产和传播全流程入手,记者应对新闻生产和传播进行精细化管理并强化传播效果评估,以此进一步提升新闻传播质量。在新闻策划阶段记者可通过大数据工具分析受众需求,记者可对社交媒体平台、新闻客户端、短视频平台等渠道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了解各个平台不同年龄、职业受众的关注点,基于对各个平台受众数据的分析记者能够精准定位新闻选题,确保新闻内容契合目标受众需求。在新闻编辑过程中记者应注重新闻内容的多元化呈现,除了传统的文字、图片形式记者还需要使用短视频、动画、AR、VR 等新媒体形式对新闻内容进行包装,如此能够进一步增强新闻吸引力,提升新闻的传播效能。在传播方面,记者应针对不同平台的新闻建立对应的传播效果评估体系,记者可使用平台自带的作品数据分析功能对新闻的阅读量、播放量、点赞数、评论数等基础指标进行分析,同时记者还要深入分析受众的停留时长、评论率、完播率等指标,如记者通过分析发现某条新闻短视频虽然播放量较高,但受众停留时长较短、完播率较低、评论率较低,由此记者便可总结出需要优化视频内容节奏,提高视频内容的吸引力,以提高受众的留存率。
结束语
媒体融合新局改变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生态,记者需要认识到媒体融合新局具有的特点,准确把握新局面中新闻生产和传播的要点,如此记者能够为自身传播能力建设提供准确方向。同时,记者在追求“破圈”的同时也要注意深耕新闻内容,只有顺应时代趋势、保持内容质量的新闻才能保持良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记者传播能力发展赋能。
参考文献
[1] 海秀芳 . 浅谈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记者的多元化发展 [J]. 记者摇篮 ,2024,(08):144-146.
[2] 徐遵泓 . 试论融媒体时代记者编辑的复合能力构建 [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21(09):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