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生态重构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数字 + 双创”能力培养的路径优化与机制构建研究

作者

于丹 王胜虎 姬家琪 张晶

南通职业大学

引言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数字生态重构。这种重构不仅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模式,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数字经济时代,具备 “数字 + 双创”(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数字生态重构的大背景下,肩负着培养大批具备 “数字 + 双创” 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深入研究数字生态重构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 “数字 + 双创” 能力培养的路径优化与机制构建,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数字生态重构对高职院校 “数字 + 双创” 能力培养的影响

数字生态重构正以技术迭代为核心驱动力,重塑着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底层逻辑。云计算的分布式架构打破了数据存储的物理边界,大数据的挖掘算法让信息价值实现指数级释放,人工智能的自主学习能力重构了人机协作模式,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则重塑了信任机制。这种全方位的变革,对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 “数字 + 双创” 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

在产业层面,数字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大量新型岗位与创业机遇。智能制造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需要既懂设备运维又能进行数据建模的复合型人才,跨境电商行业的智能选品系统依赖具备数字营销与算法分析能力的创业者。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 “数字 + 双创” 能力培养体系必须与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节奏同频共振。

从教育生态视角看,数字工具重构了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的路径。慕课平台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边界,使优质课程资源实现跨校际、跨地域流动,学习者可通过碎片化时间完成系统化学习,知识获取方式从 “被动灌输” 转向 “主动检索”。虚拟仿真技术构建出沉浸式学习场景,这些变化要求高职院校突破传统的 “理论讲授 + 案例分析” 培养模式,构建以数字工具为载体、以实践创新为核心的新型培养生态。

二、高职院校 “数字 + 双创” 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课程体系与数字产业需求脱节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双创课程仍沿用 “通识 + 专业” 的二元结构,数字技术内容多以孤立模块存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侧重软件操作而忽视数据思维培养,创业管理课程强调商业模式设计却缺乏数字工具应用环节。这种割裂导致学生既难以用数字技术解决实际创业问题,也无法将行业经验转化为数字化解决方案。

(二)实践教学资源数字化程度不足

实训基地建设存在 “重硬件轻软件” 倾向,虽配备了先进的数字设备,但缺乏配套的虚拟仿真系统与数据中台。创业孵化园的服务仍停留在场地提供层面,未能搭建连接企业、资本、技术的数字对接平台。学生在开展创业项目时,常因无法获取行业数据、缺乏数字原型开发工具而难以推进。

(三)师资队伍数字素养存在短板

双创教师队伍面临 “双重能力断层”,专业教师熟悉行业技术但缺乏创业指导经验,创业导师擅长商业策划却不懂数字技术应用。企业导师参与教学的比例不足 15% ,且多以讲座形式短期介入,难以系统传授数字时代的创业实战技能。部分教师认为自身数字工具应用能力不足以支撑 “数字 + 双创” 教学需求。

(四)评价机制未能体现数字能力导向

现有评价体系仍以商业计划书完整性、竞赛获奖等级为核心指标,对数字技术的应用深度关注不足。在创业项目评审中,很少考察数据采集的科学性、算法模型的合理性等数字维度。这种导向导致学生在项目设计时过度追求形式完美,忽视数字工具对创业效率的提升作用。

三、“数字 + 双创” 能力培养的路径优化策略

(一)构建模块化课程矩阵

采用 “数字基座 + 专业模块 + 创业场景” 的三维架构设计课程体系。数字基座层开设《数据思维导论》《智能工具应用》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数据采集、算法理解、数字工具操作等基础能力;专业模块层将数字技术与专业特色结合,如机械专业开设《工业数据可视化》,会计专业开设《智能财税系统开发》;创业场景层设置《数字创业沙盘》《跨境电商智能运营》等项目式课程,让学生在虚拟创业环境中应用数字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二)打造虚实融合的实践平台

虚拟仿真平台提供市场预测、供应链优化等数字场景模拟,学生可通过 VR 设备体验从产品设计到用户运营的全流程;企业反馈的改进需求则成为虚拟仿真平台更新训练场景的依据,形成 “虚拟训练—实体开发—市场检验—虚拟迭代” 的螺旋上升闭环。这种融合模式既解决了传统实训 “场景单一、成本高昂” 的难题,又突破了纯虚拟训练 “离真实商业太远” 的局限,使学生的数字创业能力在虚实交互中得到立体锻造。

(三)实施 “师资数字化赋能计划”

选拔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数字项目实践,要求每年累计不少于 60 学时,重点提升其数字工具应用与创业项目指导能力;从科技企业聘请具有创业经验的技术骨干担任产业教授,开设《数字创业实战》等课程,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由专业教师、创业导师、企业技术专家共同指导创业项目,形成 “技术实现 + 商业运营 + 数字优化” 的协同指导模式。

四、“数字 + 双创” 能力培养的机制构建

(一)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由行业企业、教育专家、毕业生代表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季度分析数字产业人才需求变化。通过大数据监测平台追踪区域内数字经济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自动生成课程调整建议。例如当电商行业的智能客服岗位需求增长 30% 以上时,系统会提示在相关专业增加语言处理应用课程。每年开展毕业生数字创业能力跟踪调查,将用人单位评价转化为具体的培养指标改进方案。

(二)资源整合机制

构建 “政府 - 学校 - 企业” 协同资源池。政府层面争取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创业项目的数字技术研发;学校层面整合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实训中心的设备资源,建立共享平台;企业层面引入技术专利、行业数据、软件工具等资源,通过 “技术入股” 方式参与人才培养。

(三)激励评价机制

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将数字能力指标纳入学分认定。在创业计划书中增加 “数字化解决方案” 章节,要求使用数据佐证市场需求;在项目展示中设置 “数字原型演示” 环节,考察技术实现能力;在竞赛评审中引入算法效率、数据安全等量化指标。对教师实施 “数字教学成果积分制”,将指导学生开发数字创业项目、编写虚拟仿真教材等成果纳入职称评审加分项。

五、结语​

数字生态重构既带来挑战也孕育机遇,高职院校 “数字 + 双创”能力培养需要突破传统教育范式的桎梏。通过课程体系的模块化重构、实践平台的虚实融合、师资队伍的跨界重组,辅以动态调整、资源整合、激励评价等机制保障,才能培养出既掌握数字技术又具备创业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伟.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策略[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29 (1):75-78.

[2]廖文献 . 数字经济时代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J].继续教育研究 ,2024(8):52-56.

[3]杭菊 . 系统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协同培养研究 [J]. 中国高校科技 ,2024(2): 114-118.

2025 年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数字生态重构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数字 + 双创”能力培养的路径优化与机制构建研究》 (课题编号:2025-YB-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