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与对策
吴新霞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廻龙镇廻龙中学517353
引言
新课改把“立德树人”当作教育的根本任务,道法课由传授知识向培养核心素养转变,注重生活化、实践性、价值引领,但农村初中由于地域、资源、观念等限制,道法课教学改革进展缓慢,陷入不少现实困境,要联系实际找出路。
一、新课改下农村初中道法教学的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且专业素养欠缺
农村初中道法教师队伍“数量缺、专业弱、流动性大”。一方面,农村学校道法教师多为兼职,经常兼任语文、历史等学科,难以专心从事道法教学研究;另一方面,专业出身的教师少,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学过思政教育理论,对新课改提出的“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等理念认识肤浅,仍然沿用“划重点、背答案”的老办法。农村教师培训机会少,与城市学校的教研交流少,难以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农村实际脱节,缺乏吸引力
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案例大多选取城市生活作为背景,“社区治理”“地铁文明”等,农村学生缺少生活体验,难以感同身受,教师也没有根据农村实际来重新架构内容,很少把“乡村振兴”“农村生态保护”“邻里互助传统”这些本土素材融入课堂,造成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讲“社会责任”时,没有联系农村学生熟悉的情景“村干部服务村民”“返乡青年创业带动就业”等,课堂感染力差,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教学方法僵化,实践环节缺乏
新课改提倡“情境教学”“合作探究”等互动式方法,但是农村初中道法课堂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式为主,一方面,一些教师缺少多媒体设备操作能力,无法执行情境模仿,视频教学,另一方面,由于安全,经费原因,实践教学难以落实,比如“社会考察”,“志愿活动”之类的活动,由于农村地域广阔,交通不便,大部分学校只是“口头上布置”,学生不能通过实践加深道德认识。
(四)学生重视程度低,学习动力欠缺
农村家庭普遍有“重主科,轻副科”的思想,家长更注重语数外的成绩,认为道法是“背多分”的“副科”,忽视了道法的育人功能。受家庭观念的影响,学生也把道法学习当作“考前突击背诵”,在课堂上不积极思考,在课后不深入探究,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
二、农村初中道法教学困境的成因剖析
(一)经济条件限制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农村地区教育经费匮乏,学校道法教学资源配置有限,很难配置充足的道法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室、法治教育基地、实践活动经费等,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优质教师及教研资源集中于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引才难、留才难”,进而影响道法教学质量。
(二)新课改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障碍
新课改政策在农村学校的实施出现了“形式化”现象,一些农村学校制定了课改方案,却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监督制度;教研部门对农村学校的指导大多是“文件传达”,没有根据农村的实际制定出可操作的教改方案,课改的理念无法变成教学行为。
(三)社会氛围导致道法课价值认知偏差
农村地区对“思政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学校把道法课当作“应付考试”的科目,没有把它列入学校德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农村社区缺少法治宣传、道德实践的平台,很难与学校形成育人合力,道法课的价值引领作用被削弱。
三、提升农村初中道法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师资建设,巩固教学基础
一是加强“引才”力度,提升农村教师待遇,设置“思政教师专项编制”,吸引专业道法教师到农村任教;二是完善“培研”机制,定期组织农村道法教师参加线上线下培训(“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课程、“城市学校示范课”观摩等)、“城乡校际结对”教研,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三是建立“激励”制度,把道法教学成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
(二)重构教学内容以贴近农村生活实际
一是推动教材“本土化”改编,补充教学素材。比如讲到“生态文明”,就加入“农村垃圾分类”“秸秆还田”的案例;讲到“法治建设”,就加入“农村土地流转政策”“邻里纠纷调解”的案例;二是开发“校本课程”,挖掘农村红色资源(革命旧址、英雄事迹)、传统文化(乡规民约、家风家训),编写《农村道德与法治实践手册》,让教学内容“接地气、有温度”。
(三)创新教学方式,深化实践育人效果
一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运用简易多媒体(投影仪、短视频)创设情境,开展“农村热点辩论会”(如“乡村振兴要不要留住年轻人”)、“模拟调解庭”(如“邻里宅基地纠纷调解”),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二是搭建实践平台,联合村委会、乡镇司法所设立“道法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村口法治宣传”“养老院志愿服务”“农田生态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认识、法治意识。
(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氛围
一是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向家长介绍道法课的育人价值,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品德养成;二是联动社区力量,邀请乡镇干部、法治工作者、道德模范进课堂,开展“乡村振兴讲座”“法治案例分享”等活动;三是打造“校园德育文化”,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主题班会,宣传农村道德模范事迹、法治知识,形成“课上有教学、课下有实践、校园有氛围”的育人格局。
结语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道法教学改进,要冲破资源限制与观念障碍,从“师资、内容、办法、氛围”多个层面着手。只有扎根农村实际,把道法课同农村学生的生活、成长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农村培育出具备正确价值观、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冯建军.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J]. 课程·教材·教法,2022(6):28.
[2]杭海燕 . 道德与法治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清风,2021(24):68.
[3]李明 . 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调研[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1):45-47.
[4]张伟.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8):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