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作者

李斯琪

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 214100

引言

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小学数学具有逻辑性、抽象性的学科特点,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存在一定难度。合作学习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比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模型,共同探讨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有助于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表达与倾听的机会,在共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

一、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小组分组的科学性问题

在小组分组时,教师往往面临分组标准的选择困境。常见的分组标准有能力均衡和异质互补两种。若采用能力均衡分组,可能导致小组间竞争激烈,但组内成员能力相近,难以实现优势互补。而异质互补分组虽能让不同能力的学生相互学习,却容易出现 “搭便车” 现象,即能力强的学生承担大部分任务,能力弱的学生参与度低,久而久之还可能造成 “两极分化”,能力强的学生愈发积极,能力弱的学生愈发消极。例如,在一次关于 “图形的面积” 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按照异质互补分组后,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计算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只是看着其他同学操作,自己并未真正参与思考,最终对知识的掌握依然模糊。

(二) 教师引导与监控的不足

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与监控至关重要,但实际教学中常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过度干预,教师担心学生偏离预设方向,频繁打断学生讨论,使得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被压缩。比如在 “认识人民币” 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在学生讨论如何用不同面值人民币凑出指定金额时,过早地给出提示和方法,学生失去了自主尝试多种组合方式的机会。另一种则是放任不管,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观察和指导,导致讨论偏离主题或陷入僵局。例如在 “统计与概率” 的小组活动中,学生对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产生分歧,教师却未及时介入引导,使得小组活动无法顺利进行。这种对 “引导时机” 和 “干预程度” 的把握难题,严重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 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现象

课堂上 “发言者垄断” 和 “沉默者边缘化” 的现象并不少见。部分性格开朗、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主导讨论,频繁发言,而性格内向或成绩稍差的学生则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渐被边缘化。影响参与公平性的关键因素包括学生的性格差异、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小组氛围等。例如在 “数学广角——搭配” 的小组讨论中,一些善于表达的学生迅速说出多种搭配方法,其他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被这些学生的思路带跑,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够深入。

(四) 合作学习时间把控的难题

合作学习时间的把控是一个两难问题。一方面,时间不足会导致任务无法完成。例如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实验探究中,学生刚对实验步骤有初步了解,准备动手操作时,时间就到了,使得学生无法通过实验得出体积计算公式,影响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时间过长又会导致效率低下,学生容易出现闲聊、做无关事情的情况。比如在 “位置与方向” 的小组活动中,教师给予了较长时间让学生讨论如何描述从学校到家的路线,结果部分学生开始讨论周末去哪里玩,偏离了学习主题。因此,根据不同任务的复杂度,提出最佳时长建议十分必要。一般来说,基础型任务可控制在 5-10 分钟,探究型任务可在15 - 20 分钟。

(五) 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当前合作学习的评价多侧重结果,忽视过程。教师往往只关注小组最终的成果展示,而对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参与度、努力程度、合作技能等方面缺乏关注。同时,缺乏小组互评机制,学生之间无法相互评价和学习。与国外相比,国外一些评价模型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如美国的 “表现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详细评价。而国内目前的评价体系在这方面还有待完善,需要构建更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二、解决合作学习应用问题的策略

(一)科学合理的小组分组方法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分组的科学性至关重要。“动态分层”与“兴趣能力匹配”是较为有效的分组策略。首先,教师可依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等进行初步分层,将学生分为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然后,结合学生对数学不同领域(如几何、代数等)的兴趣以及特定数学技能(如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匹配。例如,设计一个分组流程图,第一步是收集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兴趣倾向等信息;第二步,依据分层标准进行初步分层;第三步,在各层内按照兴趣 - 能力匹配原则进行小组分配。同时,为保障小组的活力与公平性,可设计角色轮换表,定期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换角色,如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锻炼。

(二) 提高教师引导与监控能力的途径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扮演着关键的引导者与监控者角色。“观察 -介入 - 引导”干预模型能有效提升教师的引导与监控能力。在合作学习初始阶段,教师应仔细观察小组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与遇到的困难。例如,当发现小组在讨论三角形内角和概念时陷入僵局,教师可适时介入。介入时,运用“问题链设计”方法,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我们之前学过哪些角的知识?”“能否通过拼接的方法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同时,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如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使抽象的数学思维变得直观清晰,从而有效推动合作学习的进程。

(三) 促进学生均衡参与的措施

为确保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能积极参与,可采用“角色固定轮换制”“贡献记录卡”“小组积分制”等措施。“角色固定轮换制”明确规定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初始角色,如资料收集员、数据分析师等,一定时间后进行角色轮换,让学生体验不同任务。“贡献记录卡”记录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具体贡献,如提出的独特见解、解决的关键问题等。“小组积分制”根据小组整体表现以及每个成员的贡献给予积分,积分可用于奖励或评价。例如,小组成功解决一道复杂的数学应用题,每个成员都能获得相应积分,提出创新解法的学生可额外加分。通过这些机制,有效保障学生参与的公平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有效把控合作学习时间的技巧

合作学习时间的把控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根据任务复杂度设计时间分配方案是关键。对于基础型任务,如简单的数学运算练习合作,可分配较短时间,约 10 - 15 分钟,让学生快速交流解题思路与方法。而对于探究型任务,如探究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需分配20 - 30 分钟,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进行实验、讨论与总结。在时间管理策略上,可使用“倒计时器”,让学生清晰了解剩余时间,增强紧迫感。同时,对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如将探究多边形面积公式的任务分解为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步骤,每个步骤分配相应时间,确保任务有序推进,避免时间过长或过短导致的效率问题。

(五)建立完善评价体系的建议

构建“过程 - 结果 - 反思”三维评价模型,能全面、准确地评价合作学习效果。在过程评价方面,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合作态度等进行评价;结果评价关注小组任务完成情况、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等;反思评价鼓励学生对自身及小组合作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与不足。为实现这一评价模型,可设计小组互评表,让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合作表现;个人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如思维能力提升、合作技巧改进等。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为合作学习提供有力的反馈与指导,促进合作学习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结论

本研究聚焦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深入探讨其应用效果、现存问题及解决策略。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明确了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在应用效果方面,合作学习不仅显著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提升了学业成绩,还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提升以及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激发起到积极作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也暴露出小组分组科学性不足、教师引导与监控不到位、学生参与度不均衡、时间把控困难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关键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包括科学合理的小组分组方法、提高教师引导与监控能力的途径、促进学生均衡参与的措施、有效把控合作学习时间的技巧以及建立完善评价体系的建议,为一线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 丁 新 照 . 合 作 学 习 在 小 学 数 学 课 堂 中 的 应 用 [J]. 新 校园 ,2025,(06):50- 52.

[2] 刘晓菁 .“ 思辨式” 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导学 ,2025,(13):53- 56.

[3] 姜满平 .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J]. 智力 ,2025,(11):39- 41.

[4] 黄选菲 . 合作学习在小学六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J]. 亚太教育 ,2025,(01):114-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