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视域下湖湘红色文旅与育人的融合生态研究
高亮 陈攀 崔皓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湘潭 411201
1. 引言
新时代,文化与旅游相互嵌入、深度融合、协同并进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文旅融合已经成为众多领域积极探索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中提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和“推动红色旅游”,明确我国“十四五”期间乃至面向 2035 年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总目标 [1]。湖湘红色公共文化空间可通过既有公共文化设施空间的创意性改造、城市公共服务空间的升级改造、新建“小而美”等方式 嵌入湖湘红色文化元素,与民宿、酒店、景区、街区等相关旅游服务相互融合与嵌入,展示人文内涵的同时,整合文化景观、商品消费、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等多元场景,助力全域旅游,实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样态,如十八洞村、东山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旧址等。通过湖湘红色文化服务与旅游的优势叠加、双生共赢提振湖湘红色文旅发展的新动能,也传递湖湘红色精神,达到育人效果。
2. 湖湘红色文化与旅游双向赋能的融合路径
在湖湘红色公共文化空间的实践中,湖湘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呈现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良性互补关系,受场域、合作、流量、产品等要素影响。不同要素也呈现出多向耦合态势,按照不同规律形成多条具体连接路径,影响二者双向赋能。
2.1 融合路径1:协同共建型
协同共建型路径受场域要素和合作要素影响。公共文化机构与旅游机构两大机构作为二者融合的重点合作要素,两大主体协同推进,如长沙市长沙县福临镇“福临驿站”、长沙市开福区西园北里历史文化街区、湘潭市韶山市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等由公共文化机构主导,引入本地文旅企业,对整体建筑设计进行升级改造或嵌入旅游景区,传承中华美学。
2.2 融合路径2:场域更新型
场域更新型融合路径以场域更新为主,其余要素价值的发挥仍有待提升。在湖湘红色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场域要素构成了湖湘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融合的必要条件。现有湖湘红色公共文化空间大多以空间改造为基础,实现红色文化服务和旅游初步融合,如长沙市芙蓉区晓园公园等以公园景区、历史街区、商业街区为依托,通过物理场景的更新优化,向旅游空间延伸,向文化传承创新。
2.3 融合路径3:需求激活型
合作要素和流量要素构成湖湘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融合的融合路径。可见,在路径 1 二者深度合作与协同共生的基础上,重点面向“用户”与“游客”的双重需求的匹配与转化,既注重不同群体需求的有效满足,也重点培育湖湘红色公共文化空间各用户群体的需求。通过邀请老党员授课,进行红色文艺创作、红色阅读等,推进湖湘红色公共文化空间的“游客”以及“旁观者”转化为黏性较高的核心用户,以此实现其可持续育人发展。
2.4 融合路径4:多元驱动型
多元驱动型融合路径包括场域、产品和流量等多元因素。一方面,产品因素与场域因素互构,形成叠加效应。依托于极具美感和设计感的场景,湖湘红色公共文化空间搭载文化、历史、风土乃至情感等维度的产品要素,既吸引了众多的用户前来感受红色文化,同样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游客打卡,成为获取美和新知识的育人场所;另一方面,对流量因素起到一定催化作用。湖湘红色公共文化空间融合旅游信息服务、导览解说服务等旅游产品与阅读推广服务、宣传教育服务等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有效增强了用户与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3. 启示
3.1 强化协同价值,激发多元合作动能
长期以来,文旅融合中存“单向引流”或“简单叠加”的问题,公共文化机构与旅游机构整体合作效果不佳,整体的耦合度较低,发展稳定性、抗风险性有待加强。因此,要激发多元合作动能,推进二者的互渗融合,互利互促。平衡与协调政府、公共文化机构、旅游机构及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形成湖湘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的合力。应在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的同时,通过市场机制激活文旅资源配置效能,培育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生态。
3.2 凸显场景价值,打造美学育人空间
场域要素作为二者赋能的必要条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湖湘红色公共文化空间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既要配套打造文化销售、场景体验、沟通交流等多元空间场景,又要加强空间设计,营造舒适文化场景,彰显人文与颜值魅力,使其成为当地的景观文化、城市文化和生活文化地标。可以解码湖湘地域文化基因,以空间叙事设计、景观基因植入等改造重构,可以利用现有文化站、文化广场、文化礼堂、闲置公共建筑等场所作为红色文旅发展的桥梁,呈现文化底蕴;也可以依托周边景观进行布局和划分,实现优美自然风景与文化建筑结合,如湖南烈士公园、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等,充分体现“场景的文化化、文化的场景化”。
3.3 深挖需求价值,提升用户转化效能
特定环境中旅游公共设施服务对象与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对象存在同一性 [3],但这一环境中用户呈现多元化特征,其文化消费偏好、参与动机及使用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导致群体需求分层化之间的矛盾。因此,应锚定不同群体需求,将湖湘红色公共文化空间作为连接用户与游客的纽带,实施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多元主体需求表达与利益协调,切实提升用户转化效能。如以数智技术构建满足主客文化需求的赋能新形式,嵌入本地化、特色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以空间和活动为媒介引导游客融入地区生活。
3.4 拓展融合价值,构建耦合协调生态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实现湖湘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同步发展,通过二者的相互赋能,推进最大效益的发挥。综合运用发展理念,实现组合式发展。以政策手段整合优质文旅资源,加强文旅业间的融合配套、设施设备间的互联[4],鼓励住宿、餐饮、娱乐等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形成“新空间+”套餐式服务产品,强化联动效应。同时,应根据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实际,适时调整不同要素的配置,形成符合当前发展需要的融合路径,助力二者的双向赋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EB/OL]. [2025-04-03]. 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 李国新 , 李斯 . 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现状与前瞻 [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23,49(6):4-14.
3. 每日甘肃网 - 兰州晨报 . 敦煌文化绽放新魅力! VR 体验带您走进唐代沙州城 _ 甘肃旅游 _ 甘肃经济信息网欢迎您! [EB/OL][2025-04-16]. https://www.gsei.com.cn/html/1277/2024-09-11/content-539223.html
4. 尹娇 , 完颜邓邓 . 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评价—以湖南省为例 [J].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24,33(02):61-73.
作者简介: 高亮( 1996—) ,男,浙江杭州人,助讲,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
1. 湘潭市 2025 年度“领导出题 ˙ 专家答题”社科规划课题(项目编号 :2025061);
2.2024 年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项目(“三全育人”专项)(编号:I240018);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22JDSZ3008);
4.2024-2025 年度党建研究重点课题(编号:2);
5.2025 年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工作室 ( 编号:I25001);
6.2024 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24B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