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三首•二》:刘基“映雪”轶事
雷克丑
文成县图书馆 省市:浙江省温州市 邮编:325300
【原诗】
雪中三首·二
明·刘基
一夜雪深一尺余,平明鸟雀噪阶除。移床漫向明窗下,图得青光好照书。
【评析】
本诗《雪中三首·二》选自线装书局于2015年12月公开出版的,《刘伯温文集》卷之六组诗《雪中三首》。《刘伯温文集》,系为元末明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明朝开国功臣刘基的诗文总集,校记者于卷首撰有《编校说明》一文,其说明云:
原本二十卷,编次为:……卷五至十四为《覆瓿集》……本书调整如下:卷首……卷一至十为《覆瓿集》……各单行本内的目录,均按原本的目次。
根据《编校说明》所述,可知:《刘伯温文集》中《覆瓿集》与原《覆瓿集》的目次一致,其内容自然也一致;组诗《雪中三首》位于《刘伯温文集》卷六,属于原《覆瓿集》部分,系为诗人刘基于入明前所创作的作品,即本诗为入明前作品。
又笔者撰有题名为《刘基〈雪中有怀章三益、叶景渊〉等诗歌创作时间考》的一篇论文,该文在考证诗歌《雪中有怀章三益、叶景渊》创作时间的基础上,也对组诗《雪中三首》的创作时间作了一番考究,其结论为:
组诗《雪中三首》创作于元至正二十一年“春前”,即创作时间为元至正二十年冬十二月。
本诗《雪中三首·二》是组诗《雪中三首》中的第二首诗歌,自然两者的创作时间是重合一致的,那么本诗的创作时间则无疑是元至正二十年冬十二月了。
诗歌《雪中三首·二》以雪为主题,全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金陵雪后清晨的宁静和闲情逸致;构思细腻而巧妙,勾勒出诗人对阅读学习的热爱与孜孜践行。让读者在品读中体验诗人在阅读学习中的欣然自得和静逸之美,欣赏诗人践行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的深刻感悟和勤勉不懈。
诗歌首句“一夜雪深一尺余,平明鸟雀噪阶除”,介绍了元至正二十年冬十二月的一场大雪,写得很实诚、很客观。上半句“一夜雪深一尺余”,其中的两个量词写出了雪景的壮观亮丽。首先,量词“一夜”,写出了下雪的时间跨度很长,足足有整整一夜;另外,量词“一尺余”,则是说明积雪的厚度很高,超过一尺多。量词的直述,营造了一种静谧、洁白而气势宏伟的氛围,仿佛让读者置身于皑皑白雪的壮丽景观之中。
下半句“平明鸟雀噪阶除”,笔触顿转,让喧闹的“鸟雀”打破了清晨雪景的静谧。雪后的初晴,白雪覆盖大地,“鸟雀”无处觅食,只得飞向诗人门前“阶除”,因为那里没有积雪,可以开展觅食充饥行动,它们纷纷跳跃,欢快鸣叫,很有生动性的鲜活,不仅给雪景的银装素裹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还给诗歌画面的色彩增设了层次感,同时也进一步勾勒出诗歌的视听动感,给读者以六百多年前的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体验。
末句“移床漫向明窗下,图得清光好照书”,是诗人逐渐将自己融入自然,道出其内心世界的诉求。上半句“移床漫向明窗下”中的“床”字,并非是我们日常休息的床铺,而是古代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胡床,胡床也称“交椅”,或“交床”等。鸟雀的喧哗声牵引着诗人的行为,他挪动着胡床,慢慢移向最明亮的窗下。诗人这是要透过窗户欣赏清晨雪景吗?
下半句“图得清光好照书”是直接回答“移床漫向明窗下”的用意。其中“清光”是指雪后清晨的明媚阳光与地面反射雪光交辉相应形成的明亮光辉。原来,他利用透过“明窗”照射的“清光”来照亮手中书页,进行阅读和学习。以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作为诗歌的结尾,既说明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求,也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清明与宁静,还道出了诗人阅读学习的高雅志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淡泊名利的中国古代传统文人形象。
读完诗歌,不禁想起了中国古代一些苦读勤学的典故,顿觉诗人“移床漫向明窗下,图得清光好照书”的学习行为与晋朝时期孙康“映雪”典故如出一辙。孙康“映雪”典故,语出《孙氏世录》,原文为:“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其大意为:晋朝时期,少年的孙康聪颖好学,但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导致晚上不能学习,于是他常常在冬天里利用透过窗缝的雪光来读书,通过长期的刻苦学习,终究成为一代饱学之士。像孙康这样的读书学习,相对于中国古代文人们来说,那是相一份执着的淡然和洒脱,也是他们的榜样,令后学之人身习而心向往之。
无疑,从末句“移床漫向明窗下,图得清光好照书”来看,诗人刘基也是像晋朝孙康一样的,被后学们作为学习榜样一样人物。明黄伯生《故诚意伯刘公行状》记载:
公生于元至大辛亥年六月十五日。
又《中国历史年代简表》记载:
1311辛亥,(元武宗海山至大)四年;
……
1361庚子,(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正)二十年。
根据黄伯生《故诚意伯刘公行状》记载,刘基出生年份是“元至大辛亥年”,即为元至大四年,也就是公元1311年;而本诗《雪中三首·二》的创作年份是为元至正二十年,即为公元1360年。可见,诗人刘基创作本诗时时年已50岁。
就元末而言,社会动荡,是个即将鼎革的时代,时年50岁的诗人刘基已是高龄了,而他却依然像少年孙康一样,在皑皑大雪的冬日里,孜孜不倦地“映雪”学习。足见,诗人对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含义的感悟是深刻透彻的,学习的践行是专心致志的,颇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思。
回首全诗,诗人临老之际,依然寒窗“映雪”,苦学典籍,从自然和书籍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诗歌的描写生动形象,意境深远悠长,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中国传统诗学内涵和美学价值,让人在品读中,既欣赏了元至正二十年十二月某日金陵清晨的优美雪景,又领略了诗人终身学习的永恒信念。
最后,如果说晋朝孙康的“映雪”是激励少年努力学习的“映雪”典故的话,那么诗人刘基的“移床漫向明窗下,图得清光好照书”故事则是的导引人们终身学习的典型“映雪”轶事。
注:本文系温州市2024年度文化广电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研究课题(业务项目)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T1202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