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情境创设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影响
张亚东
盐山县实验小学 061300
1 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内涵与价值
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价值在于搭建文本解读与语言表达的桥梁,契合小学生具象思维占优的认知特点。其通过重构文本语境,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认知场景,降低语言符号与学生经验间的转换难度,为表达提供认知支点。同时,情境赋予语言运用真实的目的与对象,使表达从被动应答转向主动建构,在沉浸式体验中激活思维的逻辑性与连贯性[1]。
2 情境创设影响学生表达能力的具体路径
2.1 激发表达兴趣,降低表达门槛
小学生表达能力薄弱,常因对“表达”有畏惧心理,面对抽象分析或生硬提问易因“不知说什么”而沉默。情境创设将文本转化为熟悉的生活场景、有趣片段或生动画面,能消除心理障碍。如教学《秋天的雨》,通过播放落叶视频、展示秋游照片、让学生触摸银杏叶等构建“秋天”情境,学生沉浸其中时,会结合感受从具体事物说起,从“敢说”过渡到“想说”。情境的趣味性还能激活想象力。学习《坐井观天》时,让学生扮演“青蛙”和“海龟”在“井口”内外对话,抽象寓意变具象,学生在模仿语气、补充对话中理解文本,在轻松氛围中锻炼连贯表达能力。
2.2 丰富表达内容,提升表达精准性
情境创设通过还原文本场景,帮助学生捕捉易忽略的信息,为表达积累素材。如教学《慈母情深》,布置“旧厂房”场景、播放机器轰鸣声,配合“龟裂的手指”“熬红的眼睛”等细节道具,能让学生更深刻体会情感,表达从笼统的“母亲很辛苦”细化为具体描述,精准性和感染力自然提升。对于说明性文本,情境创设可帮助理解抽象概念,学会有条理表达。学习《蜜蜂》时,设计“蜜蜂实验”模拟情境,学生分组扮演角色体验过程,既能理解“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又能清晰说出“先…再…最后…”的实验步骤,结构化表达能力在情境实践中形成。
2.3 搭建表达平台,培养表达逻辑性
表达能力的高级表现是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了天然的“表达训练场”。在叙事性文本教学中,通过“情节接龙”“故事续编”等情境,可引导学生梳理文本脉络,学会按顺序表达。如教学《哪吒闹海》,用场景卡片让学生分组述说哪吒在不同地点的行为,再按故事顺序串联,使其在组织语言中掌握“起因—经过—结果”的叙事逻辑。对于对话类文本,情境创设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关系,学会得体表达。学习《打电话》时,通过“模拟电话亭”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按文本语气表演,在重复对话中体会“说话要简洁”的道理,学会根据对象调整语气,得体表达的能力在情境互动中潜移默化形成。
3 提升情境创设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3.1 立足文本特点,创设适配情境
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不同的情境形式:抒情类文本(如《匆匆》)适合用音乐、画面营造意境,让学生在感性体验中表达情感;说明类文本(如《恐龙》)适合用模型、实验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准确描述;叙事类文本(如《将相和》)适合用角色扮演、情节再现创设互动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梳理叙事逻辑。例如,教学古诗《静夜思》时,教师可通过播放月光洒落的动画、让学生摸一摸 “冰冷的床前明月光”,引导他们说说 “看到这样的月亮,会想起什么”,这种情境与诗歌的抒情特质高度契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
3.2 结合生活经验,拉近情境距离
小学生的表达往往依赖生活体验,情境创设若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连,表达便会更自然、真实。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带来自己民族的服饰、文具,创设“民族小学课堂”情境:用课桌拼出“大教室”,学生穿着特色服装互相打招呼、介绍自己的民族。这种情境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相似,学生在分享“我们的学校和文中的学校有什么不同”时,便能结合自身经历侃侃而谈,表达内容也会更加丰富具体。
3.3 鼓励多元表达,尊重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表达风格不同,情境创设应留“个性化表达”空间。教学《画杨桃》时,在教室不同位置摆放杨桃,让学生从各自角度描述其形状。有的说“像五角星”,有的说“像椭圆形”,教师不强求统一,而是鼓励说出“为什么不同”。这种情境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在表达中获成就感,更积极参与。
结语
总之,情境创设作为连接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的桥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应不断探索更贴合学生特点的情境形式,让学生在“读进去”的同时“说出来”,真正实现“以读促说、以说助读”的良性循环,让语文学习成为充满活力的表达之旅。
参考文献
[1] 王桂秀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优化策略探究 [J].华夏教师 ,2025,(17):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