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湖北省图书馆视障读者服务中AI 技术的应用研究

作者

曹锐

湖北省图书馆 武汉 430071

一、引言

信息获取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是构建包容性社会的重要基石。然而,对于视障群体而言,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存在诸多障碍。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有责任和义务为视障群体提供平等、便捷的信息服务。[1]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图书馆视障读者服务中的应用潜力逐渐显现,为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范围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盲文服务现状

一直致力于为视障群体提供优质的盲文服务,目前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盲文文献资源体系,并配备了盲文点显器、朗读宝、盲文刻印机等辅助设备。然而,传统的盲文服务模式仍存在资源有限、更新缓慢、服务方式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视障群体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信息需求。

作为视障文化服务标杆,盲文文献实体馆藏4000 多册、数字资源库(605TB),并依托盲文点显器、朗读宝(ClearReader )等终端实现 " 实体触觉 + 语音听觉 " 的双重感知支持,但传统服务模式仍面临矛盾:资源供给的 " 滞后性困境 "——盲文图书出版周期较普通文献延长,年更新率不足,满足不了视障读者阅读增量需求;服务触达的"时空局限性"——现有盲文设备集中于一楼的盲文馆,视障读者年均到馆频次不足。

三、AI 技术在视障读者服务中的应用

为落实《" 十四五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 " 特殊群体文化权益保障 " 专项要求,[2] 在推动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特殊群体平等,获取公共文化服务权益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与社会公益需求,通过整合多项智能技术显著提升了服务效能。

1. 无障碍网站建设

构建起以特殊群体需求为无障碍网站,通过集成语音朗读、键盘导航、高对比度视觉模式等多元辅助功能模块,系统性地解决了视障、听障、肢体障碍等特殊读者群体在传统网页中面临的阅读障碍与操作壁垒。此外,网站还配备动态字体缩放、色彩对比度调节等视觉增强工具,确保图书馆视障读者阅读本馆新闻、图书,收听光明直播室《爱心有约》访谈节目。建立 " 服务体验官 " 制度,定期邀请视障读者参与无障碍改造、界面优化等测试,形成 " 读者参与 - 需求转化 -服务升级" 的闭环。

2. 图书 AI 伴读

为打破视障群体 " 阅读围墙 ",创新启用朗读宝(ClearReader+)AI 伴读系统,通过" 扫描即读、指触即听" 的极简交互,让每本书都成为可对话的 " 声音图书馆 "。设备搭载的跨语种语音引擎支持中、英、法等 31 种语言输出,并配备 0.8-3.2 倍速无级变速调节功能,可满足视障读者对学术论文、古籍文献的深度研读需求,也能适配视障读者、老年读者、多语种学习者的差异化听觉感知偏好,通过 " 精准识别 - 智能解析 - 个性化输出 " 的全链条服务闭环,显著提升了图书馆资源利用的普惠性与服务供给的精准度。

3. 虚实交互借阅空间

以六楼数字体验区为基点,构建“虚实交互 - 全域协同”的无障碍阅读范式:通过 AI 数字展示屏,将 120 万册电子资源转化为可触知、可解析的立体化知识图谱,策划“影视原著”“豆瓣高分”“中小学阅读”三个类别的荐读书单,支持视障读者扫描“二维码”随时随地获取电子图书,实现视障读者和普通读者同频阅读。省内 77家公共图书馆电子资源共读,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为公共图书馆建设无障碍友好型数字文化空间提供了实践范式。

四、未来发展建议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无障碍阅读领域的应用正逐步改变视障群体、阅读障碍者等特殊群体的信息获取方式。以下是 AI技术在图书馆应用场景及未来发展建议:

1. 智能无障碍出行服务

出行不便一直是制约图书馆视障读者出行的最主要障碍。为解决这一问题,协同合作智能驾驶平台,如无人驾驶汽车“萝卜快跑”,在图书馆设立无障碍接驳点,构建" 智能出行 + 精准导航" 的全流程服务。目前,深圳图书馆已应用 AR 实景导航和触觉手环指引技术,上海图书馆和广州图书馆则通过三维空间建模与室内定位系统提供实时路径规划,这些成功案例为视障读者提供了从出行到入馆的无障碍体验。

2. 图像与场景识别

为满足视障读者的社交需求,图书馆可引入智能语音眼镜等盲用辅具,通过AI 图像识别技术将静态文字、物体、场景转化为语音描述,并实时解析动态视频中的动作和场景变化,帮助视障读者更好地参与社交活动,彻底消除阅读障碍,实现真正的无差别信息获取。

这类设备可应用于图书阅读(即时识别文字内容)、展览参观(语音导览展品)、文化活动(实时解说现场场景)等多个场景,与现有盲文阅览服务形成互补,构建更完善的无障碍服务体系。如浙江省图书馆盲人图书馆目前试点,并配套使用培训,让技术真正服务于读者需求。

3. 文献智能处理

当前图书馆盲用电脑的阳光读屏软件在 PDF、PPT 和图片阅读方面仍存在局限。新兴 AI 工具如讯飞星火、腾讯元宝等能直接提取文本内容,支持多语言翻译与简化,助力认知障碍者理解;也可自动设计PPT 排版、生成图表,解决视障者操作图形界面的难题。未来,将开发盲用电脑 " 通用适配器 ",具备上下文分析、同音字纠错功能,辅助依赖语音输入的视障用户。

五、结语

AI技术的应用为视障读者服务开辟了创新发展路径,在带来智能化服务机遇的同时,也对技术适配性、服务包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图书馆界、技术研发机构与社会各界的协同创新,以 AI技术构建的 " 触觉 - 听觉 " 多模态服务体系将实现服务效能质的提升。这不仅能够突破传统盲文服务的时空限制,更有助于构建符合无障碍信息标准的知识获取环境,切实保障视障群体平等获取文化资源的权益。

参考文献

[1] 黄影(导师:肖志雄 ; 林泽明). 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无障碍服务调查研究 [D]. 安徽大学 ,2024

[2] 何晓岩,李庆华 . 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医科院校图书馆健康文化服务探析 [J]. 黑河学刊,2024(03):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