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整合家园社区资源开展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杨淑霞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友谊幼儿园

引言

劳动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在于培养基本生活技能,更在于塑造独立人格、责任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幼儿期(2—6 岁)是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关键期,其思维发展依赖具体形象与直接经验。然而,当前幼儿劳动教育面临多重挑战:家庭层面,部分家长受“重智轻劳”观念影响,将劳动视为“惩罚手段”或“金钱交易”,导致幼儿缺乏劳动机会;幼儿园层面,劳动教育多停留于“整理玩具”“种植角”等临时性活动,缺乏系统性课程设计与专业师资支持。

一、整合家园社区资源开展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夯实成长根基

整合家园社区资源开展劳动教育,能为幼儿提供多元实践场景,助力其身心协调发展。家庭中,幼儿参与整理玩具、浇花等日常劳动,能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通过种植、手工制作等系统性劳动课程,激发观察力与创造力;社区则以真实职业体验(如参观消防站、参与环保活动)拓展认知边界,帮助幼儿理解劳动分工与社会价值。

(二)构建协同育人生态,提升教育效能

家园社区资源整合打破了传统劳动教育“单打独斗”的局限,形成教育合力。家庭侧重情感支持与习惯养成,通过“亲子劳动日”等活动增进亲子互动;幼儿园发挥专业引领作用,设计分龄劳动目标与评价体系,指导家长科学参与;社区提供实践平台与文化资源,如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传统手工艺劳动,组织幼儿参与社区节日筹备。三方通过定期联席会议、资源共享平台等机制保持动态沟通,避免教育目标冲突与内容重复,使劳动教育从“碎片化”转向“系统化”,显著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与育人效果。

(三)传承劳动文化基因,培育社会责任感

劳动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家园社区协同能深化幼儿对劳动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家庭通过讲述家族劳动故事、传承家风家训,让幼儿感受劳动的精神价值;幼儿园结合节气、节日开展主题劳动(如春分播种、中秋制作月饼),将传统文化融入实践;社区则利用公共文化空间(如博物馆、图书馆)开展劳动主题展览或志愿服务,引导幼儿理解劳动与文化延续的关系。这种多维度的文化浸润,不仅帮助幼儿建立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更使其在参与社区服务中萌发“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责任感,成长为具有文化自信与担当的新时代公民。

二、整合家园社区资源开展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三方联动机制,明确角色分工与协作流程

整合家园社区资源需建立常态化沟通平台,通过成立劳动教育协同小组,明确家庭、幼儿园、社区的核心职责。例如,幼儿园每学期初组织三方联席会议,共同制定劳动教育年度计划:家庭负责日常劳动习惯培养,如引导幼儿参与整理玩具、浇花等基础家务;幼儿园设计系统化劳动课程,如小班以自我服务为主,中班开展合作劳动,大班组织社区服务实践;社区提供资源支持,如开放文化场馆、邀请职业人员开展劳动讲座。三方通过定期线上会议共享幼儿劳动表现数据,针对个别幼儿参与度低的问题,共同设计个性化激励方案,如为完成连续打卡的幼儿颁发社区与幼儿园联合签发的“劳动小能手”证书。

(二)开发分龄劳动课程,实现教育内容螺旋式递进

依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分层劳动任务,是提升教育实效的关键。小班以“自我服务”为核心,开发“我的小手真能干”系列课程,包含穿脱衣服、整理书包等技能训练,教师通过儿歌、游戏等形式降低学习难度,如用“衣服宝宝要回家”引导幼儿将衣物分类放入收纳箱。中班聚焦“合作劳动”,设计“班级小管家”项目,幼儿分组负责图书角整理、植物浇水等任务,教师引入“劳动任务卡”记录分工与完成情况,培养责任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大班拓展至“社会服务”,开展“社区小帮手”活动,如与社区合作组织“关爱老人”行动,幼儿为养老院老人表演节目、制作手工贺卡,并在教师引导下记录老人讲述的劳动故事,理解劳动对社会的贡献。

(三)创设真实劳动场景,强化情感体验与社会认知

将劳动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场景,能深化幼儿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家庭端可设立“家庭劳动日”,每月选定一个周末让幼儿主导家庭清洁,如擦拭家具、扫地拖地,家长仅提供安全指导而非代劳,活动后通过家庭会议分享劳动感受,强化“劳动创造整洁环境”的认知。幼儿园端利用园内资源构建“微型社会”,如开设“小超市”“小医院”角色区,幼儿分别扮演收银员、医生等角色,通过模拟交易、问诊等流程体验不同职业的劳动内容与规则。社区端则挖掘公共资源,如联系消防队开展“小小消防员”体验活动,幼儿在消防员指导下学习整理消防器材、模拟灭火操作,了解消防劳动的专业性与重要性;或与图书馆合作组织“图书管理员”实践,幼儿参与图书分类、借阅登记等工作,感受公共服务的劳动价值。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激发持续参与动力

构建涵盖家庭、幼儿园、社区的多维评价网络,能帮助幼儿全面认识自身劳动表现。家庭采用“成长记录袋”形式,收集幼儿劳动照片、视频及家长评语,如记录幼儿第一次独立完成叠被子的过程,并附上“今天宝宝主动叠被子,虽然不够整齐,但态度非常认真”的鼓励性评价。幼儿园在“劳动技能大赛”中,邀请社区志愿者担任评委,幼儿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穿衣服、整理书包、合作搭建积木等任务,评委根据动作熟练度、合作态度等维度打分,活动后为所有参赛幼儿颁发“劳动参与奖”,并为表现突出者授予“全能劳动小标兵”称号,多元评价方式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有效激发了幼儿持续参与劳动的热情。

结语

当家庭厨房里飘出幼儿与父母合作烘焙的甜香,当幼儿园种植园中响起中班幼儿记录蔬菜生长的童声,当社区广场上跃动着大班幼儿为老人表演节目的身影——家园社区资源整合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着幼儿成长的生态。这种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劳动教育“幼儿园独唱”的局限,通过家庭的情感浸润、幼儿园的专业引导与社区的真实场景联动,构建起“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的立体化育人空间。

参考文献

[1]韩岳村. 劳动教育视角下幼儿园种植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 ,2025,(13):26-28.

[2] 许小莉 . 游戏化劳动教育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J]. 华夏教师 ,2025,(S1):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