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心理疏导方法及效果评估

作者

何健龙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广东 深圳 518000

引言

高校毕业生踏入社会之际,就业焦虑现象频发,不确定感、自我价值怀疑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担忧皆包含在内。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能够促使他们改变认知方式,减轻情绪困扰,加强自身的抗压能力,并且提升就业信心。借助科学的干预手段,可以推动其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心理疏导方法

(一)认知行为干预

认知行为干预在疏导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方面有着很强的结构化特点,重点在于协助个体找出不合理的自动化思维并加以修正,要开展此项工作首先得做全面的心理测评,知晓毕业生在就业状况下常常犯的认知错误,比如过度概括的推理,过于自责的想法或者过分担心的事情等等,在辅导过程中,咨询师会促使学生把焦虑情境下的思维内容记录下来,再借助逻辑辩证以及证据检验等方式慢慢让学生意识到认知模式中包含的一些不合理成分,认知行为干预包含三个步骤,即认知重建,行为实验以及自我监督,认知重建就是教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对引发焦虑的事件实施新的解读,降低负面评价。行为实验则要他们把求职过程中的小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一一实现,将引起焦虑的事情分解开来,一点一滴地去积累经验与心理承受能力。在行为实验中要保持高度的个性化,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背景制定不同的干预计划,干预过程中也要注重自我监控,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行为表现以及背后的想法,这样在辅导过程中就可以不断调整。

(二)团体辅导干预

团体辅导干预采取小组形式,重点在于依靠集体氛围来推动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情感支持。开展时,一般会安排 8 到 12 人的小组,在辅导员的引领下展开活动。活动设计可以涵盖自我介绍、焦虑情况分享、角色扮演、团体讨论以及行为训练等环节。自我介绍环节有益于成员形成信任感和安全感,焦虑情况分享给予成员表达和共鸣的机会。角色扮演常常被用来模仿面试或职场交流的情形,让成员在安全的环境中体会焦虑并学习调节方法。团体讨论环节通过问题探讨和意见交换,促使成员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就业过程中的难题和应对策略。行为训练方面,包含目标设定、时间管理以及人际交往技巧的练习,这样就能让成员在互动中学会新的行为模式。在团体辅导期间,辅导员的角色是协调者也是引导者,要维持一定的秩序并调动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干预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心理教育,比如讲解焦虑的心理机制,提高成员的认知水平。团体氛围的凝聚力有助于加强互动效果,成员在交流和模仿中产生新的应对方式。整个过程要有一定的周期性,每周一次,每次90 分钟到120 分钟,持续六到八周为宜。

(三)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应重点放在个体的未来发展上,其目的是帮助高校毕业生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路径。在实施前,需测评职业兴趣、能力倾向和人格特征。常用的测评工具有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MBTI 人格测验和能力倾向测试。辅导员认真依据测评结果,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与定位,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接着,辅导员协助学生制定详细的职业目标,将长远目标分解为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构建层级化的规划框架。规划过程中还需考虑就业市场的信息、行业趋势以及社会资源状况,确保规划的现实性。辅导员认会帮助学生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涵盖求职准备、简历制作、面试练习以及职场技能培养等内容。行动计划的落实要配合时间管理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妥善安排学习与实践。辅导员认真在整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反思机制的搭建,促使学生定时审视自己的目标达成情况,并依照实际情况作出调整。生涯规划辅导注重长期性和动态性,辅导员必须持续关注学生的成长轨迹,保证其规划进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心理疏导效果评估

(一)心理量表评估

心理量表评估是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疏导效果的科学测量手段,常用的量表有焦虑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和大学生就业焦虑问卷等,测评过程中要实施干预前后对比测评,结合总分和因子分数变化判定焦虑水平的改善情况,为优化测评的信度和效度,应在稳定条件下开展施测,保证学生对问卷理解没有偏差,在数据处理阶段,可以选用配对 t 检验或者方差分析,对干预前后分值差异执行统计检验,再用标准差和效应量展开比较,判定疏导方法在焦虑缓解方面的显著性差异。心理量表评估具备客观、系统且操作性强的特点,为疏导效果提供量化依据。

(二)行为表现评估

行为表现评估关注高校毕业生在日常生活与求职活动中的具体变化,常见观察指标有求职准备的主动度、面试过程中的自我表达、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以及压力情境下的行为反应。评估时,辅导员或研究人员会使用观察记录、行为编码以及视频分析等手段,形成较为全面的行为档案。要提升评估的准确性,需要在课堂讨论、模拟面试和团队合作任务等多场景中多次收集信息。在分析数据时,可以将行为改变的程度转化为可比较的数值,或通过案例剖析展示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在评估实践中,应设置对照组,以便清楚地对比接受疏导与未接受疏导者在行为表现上的差异。

(三)随访追踪评估

随访追踪评估注重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疏导效果的时间延续性考察,一般在干预结束后的第 1 个月、第 3 个月及第 6 个月开展阶段性的回访,通过再度施测量表、访谈以及日常记录搜集等手段来获取个体长时间状态下的心理走向。访谈内容可涉及情绪稳定状况、生活适应程度以及求职过程中面对的压力反应等方面,以此判断疏导办法是否具有持久性影响。随访追踪还可加入多种信息来源的数据,比如导师反馈、同伴评价以及用人单位意见等,增强评估的全面性。在处理数据时,要对不同时点的纵向变化加以比较,运用成长曲线模型或者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去绘制就业焦虑水平在时间轴上变动的趋势图。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心理疏导要靠科学的方法,要形成多维的评价体系,从认知、行为、生涯规划等不同角度的干预,形成比较完整的技术框架、量表、行为观察和随访追踪,这些方法为效果验证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在执行过程中要关注个体差异,保证干预策略的灵活性和持久性,形成对就业心理困扰的系统支持。

参考文献

[1] 翟亚敏 , 左训雅 , 谢威士 . 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中国大学生就业 , 2023, (04): 42- 48.

[2] 尹莎莎 , 尹美恒 .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应对 [J]. 人力资源 ,2023, (04): 128- 130.

[3] 赵楠 . 克服就业焦虑,突破就业困局 [J]. 人力资源 , 2022, (19):82- 83.

[4] 马婷婷 . 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现状调查与分析 [J]. 黑龙江科学 ,2022, 13 (18): 134- 136.

作者简介:何健龙(1993 -6),男,汉族,湛江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