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 卓越计划” 的内燃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作者

刘宇 刘爱虢 寇志海 沙嵬 尹训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36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迅猛,然而目前,我国工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工业大而不强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在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我国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然而,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导致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需求。为解决这一难题,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1]。我国“卓越计划”借鉴了美国“合作教育”,英国“三明治”教育,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模式等,力争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达到“学”和“做”的统一[2]。

我校内燃机专业始建于 1985 年,历经 40 年发展,已经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专业结合学生培养与就业特点,先后与吉利汽车集团签署了“ 3+1, ”联合培养计划,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 ”联合培养计划。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内燃机专业联合培养毕业生就业率已达到 100% ,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3]

至今,我校内燃机专业“卓越计划”实施已超过 10 年,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培养优秀工程人才提供了良好基础。本文将对“卓越计划”培养模式进行深度挖掘,包括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重新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等,为深化“卓越计划”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2.“ 卓越计划”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

随着“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推进,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如校企双方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学生和老师对企业文化了解不充分、企业深入参与培养动力不足等。这些都需要在校企合作深入融合中解决,于是本文提出了进一步的改革内容。

1)加强培养方案顶层设计,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在培养目标上,高校有别于职业技术学校,我校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另外,近年来随着我国考研人数逐年增加,培养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毕业生也成为我校重要目标之一。然而,企业属于营利性机构,在校企合作中更关注的是能否给企业带来收益,以及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为企业所用。高校和企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需要在培养方案上做出调整,建议将院级选修课进行模块化处理,一种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模块划分,称为科学导向模块,另一种是以应用为基础的模块划分,称为就业导向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进行选择。

2)增强高校与企业双向渗透,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① 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校:宣讲会是将企业文化渗透入学校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宣讲会向学生介绍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员工发展等。另外,可以参加校园举办的各种活动,如学术论坛、专家讲座等,向学生展示企业文化。

② 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培养方案修订:在培养方案中增加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另外,还可以增加具有针对性的企业定制课程,课程内容紧密对接企业需求,确保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紧密对接等。

③ 高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培训):为了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寒暑假期间开展专任教师企业实践(培训)工作。

④ 高校学生参加企业提供的实习、实训活动:目前吉利在浙江杭州、临海建有吉利汽车技术中心和吉利汽车研究院。如果能够将吉利拓展为我校生产实习基地,学生必定能更好与社会接轨,实现工学完美结合。

3)定向育人、联合培养,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在现有“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基础上,我校内燃机专业拟尝试开展“双元制”、“订单班”、“学徒制”、“定向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吉利控股集团开设的吉利汽车、领克汽车、沃尔沃汽车、销售公司储备干部等订单班。围绕企业的需求开展“定专业、定学员、定课程、定岗位”订单培养。针对有意向前往吉利从事产品设计研发、企业运营管理等工作的在校大学生,制定特色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设置单独专业课、实践课、选修课内容,基于 OBE 理念定向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拟解决的问题

① 通过对培养方案进行模块化处理,满足学生继续深造与就业的需求。当学生选择科学导向模块,体现了高校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学术性人才的能力,当学生选择就业导向模块,体现了高校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通过模块化处理,解决了高校以科研学术为主的培养目标与企业以应用实践为主的培养目标间不一致的问题。

② 通过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校,聘请企业专家共同修订培养方案,派遣专任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培训),拓展生产实习基地等一系列措施,增强高校与企业间的相互了解,让学生实地感受到企业的生产环境、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热情,解决了高校师生相对封闭,不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的问题。

③ 通过与企业构建“定向育人”联合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解决了由传统教育模式导致的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同时,定向育人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就业方向和机会,减少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压力,解决了高校就业困难的问题。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

4. 结论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我校内燃机专业与吉利集团联合培养学生已超过 10 年,具有丰富的合作经验,通过本文改革与探索的实施,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为深化“卓越计划”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从军 .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研究 [J]. 科教文汇 ,2025(8):57- 60

[2] 张蕉蕉 , 袁建虎 , 安立周 , 高立 . 基于教学做融合的“ 内燃机”课程模块化教学 [J]. 人才培育 , 2020(315):94- 96

[3] 徐让书 , 牛玲 , 陈雷 , 寇志海 , 刘宇 . “ 卓越计划” 合作模式探索研究 [J]. 学报 , 2012(6):50-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