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音乐课堂学生聆听有效性的研究

作者

武大山

长春市双阳区佟家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新形势的发展和新理念的兴起,小学音乐教育已不仅局限于唱歌教学,而是更加侧重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提高学生聆听的有效性,通过培养良好聆听习惯、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聆听以及通过实践参与亲身体验音乐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人音版小学音乐教学实例,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策略,旨在为小学音乐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聆听有效性;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引言

近年来,教育行业经历了诸多变革,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正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型,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聆听作为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小学音乐课堂学生聆听的有效性,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音乐课堂学生聆听现状

当前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的聆听现状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学生普遍将音乐课等同于唱歌,对音乐欣赏环节缺乏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学生在聆听时往往因缺乏良好的聆听习惯而容易分心,难以保持完整且专注的聆听状态。此外,部分学生对陌生或不熟悉的音乐作品缺乏兴趣,一旦感觉难以理解便失去继续聆听的意愿。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良好音乐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积极音乐学习态度的形成。

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学生聆听有效性的策略

(一)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奠定有效聆听的基础

良好的聆听习惯是提升小学音乐课堂聆听有效性的基石。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并结合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的具体实例进行深入实践:

1. 规范课堂行为,融入音乐节奏。

教学时,要求学生按照音乐的节拍有序进入教室,如伴随轻快的进行曲步入,强调听音乐并注意节奏的变化。这一行为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例如:在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选用《快乐进行曲》作为进教室的背景音乐,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跟随音乐的节奏行走,增强了音乐感知能力。

2. 明确聆听目标,引导专注聆听。

在每次聆听活动前,教师需清晰阐述聆听的目的和要求,如辨识乐器音色、感受音乐情绪等,使学生在聆听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如:在教学《森林狂想曲》时,教师先提出聆听任务:“请大家仔细倾听,找出曲中出现了哪些动物的叫声或自然界的声音。”这样的目标设定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聆听专注度。

3. 运用身体语言,增强聆听体验。

鼓励学生用身体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如闭眼静听、随音乐节奏摇摆或拍手等,以此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参与度。

如:在欣赏人音版教材中的《打字机》时,教师引导学生听辨并模仿“唰唰”的换行声音,通过肢体动作(如模仿打字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聆听热情。

(二)融合生活经验,深化音乐理解

音乐是生活的艺术化表达,将音乐作品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聆听效果与情感体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寻找并融合相似的生活经验:

1. 精选生活实例,搭建音乐与现实的桥梁。

教师应精心挑选与音乐作品内容紧密相关的生活实例,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或直观的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将音乐作品中的抽象元素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场景相联系。例如:在教学《鸭子拌嘴》这首民间打击乐作品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或他人争吵时的情景与情绪变化,再引导学生将这些生活经验与作品中鸭子拌嘴的声音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情感表达的理解。

2. 激发想象,构建个性化音乐画面。

通过巧妙的提问或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在聆听过程中自由联想,将音乐作品与自己的独特生活经验相结合,形成个性化的音乐画面。如:继续以《鸭子拌嘴》为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们是那些鸭子,在拌嘴时会有什么动作?心情又会如何变化?”这样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聆听时不仅关注音乐本身,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构建出更加生动、丰富的音乐场景。

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学生能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找到与自身生活经验的共鸣点,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提升聆听的有效性。这种融合了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的音乐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三)实践参与,深化音乐体验的有效途径

实践参与是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直接且关键的方式。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

1. 设计多元音乐活动,增强音乐体验。

教师应结合音乐作品的内容和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如打击乐演奏、合唱、舞蹈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参与途径。例如:《小兔子乖乖》一课,教师可以设计打击乐伴奏环节,让学生用不同乐器模拟歌曲中的节奏和旋律,如使用沙锤模拟小兔跳跃的节奏,或使用铃鼓表现欢快的情绪。同时,还可以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跟随音乐节奏舞动,从而在实践中深入感受歌曲所传达的温馨与快乐。

2. 鼓励音乐创作,激发创新潜能。

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音乐创作,如改编歌词、创作旋律或编排简单的音乐小品等,以此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新能力。如:又以《小兔子乖乖》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兔子遇到了新的朋友,他们会如何打招呼?你会怎样改编歌词来描述这个场景?”这样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他们在实践中尝试改编歌词或创作新的旋律,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

这样,学生能够在实践参与中亲身体验音乐,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小学音乐课堂中,提升学生聆听的有效性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通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在聆听中联结生活经验、在实践参与中深化音乐体验等多元化策略,能够有效助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音乐作品,进而提升其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未来,我们应当持续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力求以更为科学、系统、生动且具体的教学手段推进聆听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石,引领他们在音乐的海洋中遨游,感受美的力量,启迪智慧与心灵。

【参考文献】

[1]朱琳.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聆听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08).

[2]刘静华.小学音乐课堂“有效聆听”的策略[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