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征与引导策略研究》
陈毅楠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00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由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高职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1],高职生能够从中获得充足的新闻信息资源以及更为便捷的人际交往,然而,新媒体具有两面性:新媒体能够给予高职生更多的支持,帮助他们找到帮助和陪伴;然而,也会给高职生产生压力,引起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比如和同龄人相比造成的心理压抑、与虚拟世界过度接触造成的网络成瘾,等等。基于此背景,本文将聚焦于在新媒体条件下高职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和改善策略进行研究探讨。
二、核心研究内容
(一)问题表征分析
结合工作具体案例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产生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新表现:(1)代际情绪差异。(2)代际行为方式变化。(3)代际价值观的分裂。
1.“朋友圈”焦虑:在学校的社交网络平台上,学生们喜欢展示他们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人们将之称为“精致展示”,但久而久之就会让人开始质疑自身,对自己不满意,焦虑不断。
2. 网络沉迷与现实疏离:一些学生热衷于上网时间太长了,沉迷于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之中,在线时间超过一定的时间后,将会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降低线下社交能力,并且影响到学业情况,有些同学学习出现荒废的状态。
3. 网络舆论与群体极化:新媒体环境中,学生很容易接受错误的思想,接受一些不良思潮和极端话语的洗脑式灌输,进而导致情绪亢奋,鼓吹起一些错误的价值观、立场,在人群当中会存在群体极化的现象。
4. 线上求助信号:相比线下,学生们更容易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心理问题等在匿名平台上或者通过私信的方式表达出来,很多时候,这是一种严重危机的早期预警信号,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引导策略构建
结合当前新媒体背景下的学生心理问题新特点,本文构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着重从监测与识别、主动发声与引导、干预与支持三个方面出发,围绕新学期这一特殊时间节点,引导学校师生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力争实现防患于未然。
1. “哨兵”策略(监测与识别):
培训学生干部:经过系统的培训,让学生成为学生干部队伍中的一名“网络心理哨兵”,时刻关注着同学们在网络上所发生的动态变化,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隐患。学生干部又是最贴近学生的人群之一,对于每个学生的情况有着较好的了解,因此若遇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能更好的发现并反馈给学校。
定期心理普查:利用问卷星、腾讯问卷等线上平台,对学生开展线上心理普查工作,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通过开展定期的心理普查工作,掌握学生整体的心理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开展相应的干预和支持工作。
2. “声呐”策略(主动发声与引导):
内容建设:学院公众号可定时推送心理科普文、减压法、名人勇于同挫折做斗争的故事等内容,避免出现“心理问题污名化”被污名化的现象,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心理问题的存在,并能够客观地去看待这些问题。还可以增加文章的内容,更加多元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活动创新:举办“21 天正能量打卡”、“晚安短信计划”等富有创意的线上活动,用这样的形式打造正能量的校园气息;用新颖的方式组织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主动投入到集体中来,让大家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榜样引领:邀请优秀学长学姐运用直播或录播等形式与学生分享自己如何有效地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怎样管理好时间等有关方面的一些经验,同时也发挥学生的良好模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困难,有学习的动力和勇气去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
3. “救生艇”策略(干预与支持):
建立线上求助渠道:大力向全校师生宣传学校心理中心的预约方式,设置“树洞”邮箱 / 匿名提问箱,为同学们开通线上求助途径;通过线上求助通道,给同学们提供“树洞”小时及时的心理帮助与心理支持。
私密沟通: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优先用微信私信等方式与其联系,然后建立起信任感,将他们引导到线下的咨询当中去,降低学生获得帮助的门槛,使学生的问题得到及时的帮助。借助私信的方式开展交流,帮助学生建立信任感,从而更方便地解决问题。
家校联动:有必要的话,运用新媒体工具平台和家长多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家校结合,共同努力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推动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向纵深开展,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
三、结论与展望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还应拥有“数字素养”以及“网络共情能力”[3]。所谓“数字素养”,指的是辅导员要善于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与媒介渠道,灵活采用大数据等数字资源进行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和信息传播。“网络共情能力”是指辅导员能对学生在虚拟世界中所流露出来的情绪情感以及各种各样的思想行为变化作出辨析判断并给予积极有益的沟通引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心理健康工作闭环模式,即“线上发现、线下干预、线上线下协同”,线上发现通过新媒体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线下干预是对线上发现的心
理问题展开针对性心理辅导和干预;线上线下协同则要求发挥线上和线下的优势互补作用,在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方面做文章,使二者可以完美对接、精准发力。未来可在此基础上就如何使上述举措落地见效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索和研究,进而将上述探索转化为一项项可落实、可推行的方案,在更大范围的应用中查找各项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寻求最合理、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更好服务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蒋继玲, 邓孟红. 新媒体下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探究[J].广西教育 , 2014(18):2.DOI:10.3969/j.issn.0450- 9889.2014.05.029.
[2] 李培明. 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探索[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 全丹妮 . 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路径探索 [J].成才之路 , 2024(7):29- 32.
作者简介:陈毅楠(1995.6),女,汉族 , 福建省莆田市,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新媒体、网络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