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下小学篮球“ 学练赛” 模式的优化路径
陈洁
江苏省高邮市汪曾祺学校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全面实施,“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已成为小学篮球教学改革的核心方向。传统教学长期存在“重技术轻应用”“重训练轻竞赛”的弊端,导致学生技能掌握碎片化、实战能力薄弱、学习兴趣低迷等问题。这种“学用割裂”现象不仅制约了篮球运动育人功能的发挥,更与新课标“培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核心素养目标背道而驰。
一、教育改革下小学篮球“学练赛”模式的特点
(一)目标导向的递进性
小学篮球学练赛模式以“基础技能—专项能力—实战素养”为递进目标链,形成阶梯式成长路径。低年级侧重球性感知与基础动作规范,通过趣味游戏培养兴趣;中年级聚焦运传投组合技术,设计梯度练习提升熟练度;高年级强化战术意识与团队协作,依托小场地比赛促进策略运用。这种分层设计既符合儿童技能发展规律,又通过“学练结合、赛评相融”的循环,确保每个阶段目标可达成、可检测,最终实现从动作模仿到智能决策的跨越。
(二)情境驱动的融合性
该模式突破传统“技术割裂式”教学,构建“真实任务情境—模拟竞赛情境—生活迁移情境”三维场景。例如,将运球技术融入“护送物资过障碍”游戏,模拟篮球比赛中的突破场景;通过“班级篮球联赛”还原完整赛事流程,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裁判判罚、战术调整等实战要素;延伸至课间自主组织“3 对 3 快攻赛”,促进技能向生活场景迁移。这种情境化设计使技能学习与竞赛应用无缝衔接,学生能在“做中学、用中悟”,显著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三)评价支持的动态性
评价机制贯穿学练赛全过程,形成“过程性数据 + 表现性评价 + 反思性改进”的闭环系统。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技能掌握进度,利用运动手环采集运动负荷数据;设计“技能闯关卡”“战术决策单”等工具,量化评估学生个体表现;结合小组互评、赛事回放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反思团队协作中的优势与不足。例如,在赛后复盘环节,学生需根据录像指出本队进攻路线选择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二、教育改革下小学篮球“学练赛”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大单元教学框架,强化技能系统性学习
大单元教学是落实“学练赛”一体化的核心载体。以篮球运球技术为例,教师可设计18 课时的大单元课程,涵盖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等递进内容。在“原地运球”单元中,教师通过微课视频分解动作要领,引导学生观察手指拨球部位与手腕发力角度;随后组织“运球接力赛”,要求学生绕过障碍物完成指定路线运球,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拍球高度过高或重心偏移等问题。进入“行进间运球”阶段,教师设置“运球过独木桥”游戏,学生在平衡木上完成运球,强化身体协调性;最终通过“班级 3 对 3 对抗赛”检验技能应用,赛后引导学生分析运球突破时的时机选择与队友配合策略。这种结构化设计使技能学习从单一动作向组合运用过渡,学生运球稳定性提升显著,对抗赛中突破成功率较传统教学提高近三成。
(二)创设情境化练习场景,提升实战应变能力
情境化练习是破解“学用脱节”的关键路径。在篮球传球教学中,教师可模拟“快攻反击”场景,将学生分为攻防两组,进攻方需在 5 秒内完成3 次以上传球并投篮得分,防守方则通过压迫式防守干扰传球路线。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限时快攻挑战”,要求进攻方在听到哨声后迅速展开快攻,传球次数不足或被断球则交换攻防角色。学生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掌握传球时机判断与空间感知能力,课堂数据显示,学生在真实比赛中的非受迫性传球失误率下降约四成。此外,教师还可设计“伤员救援”情境,要求学生在运球过程中用非惯用手完成传球,模拟实战中突发状况下的技能运用,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技术适应性。
(三)组织分层化竞赛活动,激发全员参与热情
分层化竞赛是满足个体差异的有效手段。教师可根据学生技能水平分为基础组、提升组与挑战组,设计差异化比赛规则。例如,在“运球上篮积分赛”中,基础组学生完成一次运球上篮得 1 分,提升组需在运球过程中完成 1 次变向换手得 2 分,挑战组则需在运球变向后传球给队友并完成配合上篮得3 分。某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分层竞赛使基础组学生因目标可达而增强信心,挑战组学生因高难度任务激发探索欲,全班平均参与度提升至九成以上。此外,教师还可引入“技能擂台赛”,设置定点投篮、运球绕杆等单项挑战,每周更新擂主榜单,学生通过自主报名参与角逐,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氛围。
(四)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教学动态优化
多元化评价是保障“学练赛”质量的重要支撑。教师可构建“教师评价 + 同伴互评 + 自我反思”的三维机制。在篮球投篮教学中,教师通过运动手环采集学生投篮力度、弧线等数据,结合视频回放分析动作规范性;同伴互评环节,学生分组观察队友投篮手型,填写“投篮动作观察表”并提出改进建议;自我反思阶段,学生撰写“投篮日记”,记录训练心得与目标调整计划。某教师运用此模式后,学生投篮命中率提升的同时,自我认知能力显著增强,能够主动分析“出手角度偏小导致打前筐”等技术问题。此外,教师还可引入“成长档案袋”,收录学生课堂表现、比赛视频、评价反馈等资料,定期与学生共同回顾进步轨迹,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结语
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篮球“学练赛”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革新,更是对“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度回应。该模式通过大单元的系统规划、情境化的任务驱动、分层化的竞赛设计以及多元化的评价反馈,构建了“技能习得—能力迁移—素养内化”的完整链条,实现了从“技术训练场”到“素养孵化器”的转型。实践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技能的“容器”,而是在模拟实战中主动思考、在团队协作中学会担当、在挫折体验中磨砺意志,其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得到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刚 . “ 学、练、赛、评” 一体化教学在体育课中的应用—以小学篮球教学为例 [J]. 亚太教育 ,2025,(10):153- 155.
[2] 陈晓英 . “ 学练赛评” 一体化教学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以篮球教学为例 [J]. 教育观察 ,2024,13(32):89-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