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德、美” 融合理念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黄群燕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实验小学

引言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核心载体,天然具有“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然而,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重技轻道”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将课堂简化为“听唱训练”,忽视音乐作品中的伦理价值与文化基因;学生虽能熟练演唱《歌唱祖国》,却对“五星红旗”背后的历史意义缺乏深层认知。这种“去价值化”教学,导致音乐教育沦为技能操练,难以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德、美”融合理念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实施的价值

(一)在审美体验中涵养道德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其旋律、节奏与歌词的感染力能直抵学生心灵深处。例如,在《我的祖国》教学中,教师通过“歌词意象解析—电影片段联结—家乡变化讨论”的递进活动,将“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抒情旋律与“抗美援朝精神”“乡村振兴成就”相结合,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自然生发对祖国的热爱与对和平的珍视。这种“以美启德”的方式,避免了传统说教的生硬性,使道德教育如盐入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

(二)在文化传承中深化审美意蕴

音乐是文化的镜像,其背后承载着民族精神与历史记忆。例如,在《茉莉花》教学中,教师通过“民歌版本对比—江南水乡视频—茶艺表演体验”的跨学科融合,引导学生理解“双句递进”曲调中的含蓄美与“茉莉花”意象的君子品格。当学生用吴语方言演唱时,不仅感受到“方言韵律美”,更体会到“谦和礼让”的中华传统美德。这种“以德润美”的实践,使音乐审美从单纯的感官愉悦升华为文化认同,帮助学生建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自信。

(三)在协同育人中促进全面发展

“德、美”融合教学能打破学科壁垒,实现“ 1+1>2 ”的育人效应。例如,在《团结就是力量》教学中,教师设计“多声部合唱—团队拓展游戏—班级公约制定”的实践链:学生通过声部配合体会“协作之美”,在游戏中理解“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最终将感悟转化为“值日分工更主动”“同学矛盾会协商”等行为改变。这种“德美共生”的课堂,既提升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又培育了集体主义精神,为培养“完整的人”提供了有效路径。

二、“德、美”融合理念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实施策略

(一)以经典作品为载体,厚植家国情怀

选取蕴含中华文化基因的音乐作品,通过“历史溯源—艺术解析—实践表达”的递进路径,实现德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例如,在《黄河大合唱》教学中:历史溯源:播放“1939 年延安首演”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观察合唱团成员简陋的服装与激昂的神情,理解“音乐在抗战中的精神鼓舞作用”;艺术解析:对比《黄河船夫曲》与《黄河怨》的旋律差异,分析前者“号子节奏”体现的团结力量与后者“女声独唱”传递的悲愤情感;实践表达:学生分组设计“保卫黄河”主题情景剧,用矿泉水瓶模拟船桨、报纸折叠成“伤员绷带”,在肢体语言与合唱配合中深化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二)以本土音乐为纽带,培育社会责任感

挖掘地方音乐资源,通过“田野调查—艺术改编—社区展演”的模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议题。例如,在《采茶舞曲》教学中:田野调查:学生走进茶园,观察采茶工“一芽一叶”的劳作场景,录制茶农哼唱的原生态旋律;艺术改编:将传统曲调与说唱元素结合,创作歌词“小小茶芽绿又香,科技助农产量涨”,用电子琴模拟采茶机节奏;社区展演:在社区广场表演改编版《采茶舞曲》,并设置“茶文化体验区”,向居民介绍“非遗炒茶技艺”。某生在反思日记中写道:“以前觉得采茶歌老土,现在发现它藏着爷爷的汗水和智慧。”此类活动使音乐学习从“技能训练”转向“社会参与”,强化了学生的劳动意识与文化传承责任感。

(三)以多元风格为桥梁,促进共情能力发展

引入世界音乐素材,通过“比较聆听—角色代入—创意表达”的流程,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与人文关怀。例如,在非洲鼓乐《Tama》教学中:比较聆听:对比非洲鼓与学校腰鼓的音色差异,分析前者“复节奏”特点与部落庆典的关联;角色代入:学生佩戴非洲面具,模拟“祈雨仪式”中的鼓手与舞者,通过“急促鼓点—舒缓节奏”的转换体会“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创意表达:结合班级“节水公约”讨论,用鼓点节奏表现“水龙头滴水—及时关闭”的场景,创作环保主题鼓乐剧。心理测评显示,参与该课程的学生在“共情能力量表”中的“情感识别”与“换位思考”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印证了音乐在情感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四)以多维量表为工具,实现德美协同发展

构建“德美融合”评价体系,通过“过程性记录—表现性任务—反思性档案”的立体化评价,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在《友谊地久天长》教学中:过程性记录:使用“音乐课堂观察表”跟踪学生行为,记录“A 同学主动帮助同伴调整合唱站位”“B 组为离异家庭学生改编鼓励性歌词”等细节;表现性任务:设计“给山区小学的音乐信件”任务,要求学生用绘画、录音等形式表达对“远方朋友”的祝福,并从“内容深度”“艺术表现”“情感真挚度”三维度评分;反思性档案:学生建立“德美成长手册”,收录“最感动的音乐瞬间”“我设计的公益海报”等作品,期末开展“音乐与品格”主题分享会。

结语

“德、美”融合理念的深化,要求教师从“音乐技能传授者”转型为“文化价值引领者”。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诊断学生德美发展水平?如何将“德美融合”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深度结合?唯有持续创新,方能使音乐教育真正承担起“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让每个孩子在旋律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德、美”融合需突破“音乐课边界”,构建“学科联动—家校社协同”的育人生态。

参考文献

[1] 姜雅韵 . 新时代小学音乐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5,(02):55- 58.

[2] 郑丽娟. 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探新[J].华夏教师 ,2024,(35):114-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