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政校企研协同下AIGC 赋能人才“ 引育留用” 机制研究

作者

罗燕 陈颖 仵琳

1.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系,河北 石家庄 050800; 2. 石家庄幼儿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教务科,河北 石家庄 050800

当前,我国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激增,但传统人才体系中,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间存在数据壁垒、权责模糊等问题,人才供需错配、留才服务滞后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衔接不畅。随着“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与数字中国战略的推进,政校企研协同成为整合人才、推动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1]。此外,AIGC 技术凭借其在数据分析、智能匹配等领域的优势,为提升人才工作精准度提供了新可能 [2]。在此背景下,探索政校企研协同下 AIGC 赋能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可提升人才工作效率,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才发展现状

(一)供需匹配“精准”不足

传统引才依赖线下招聘会、人工筛选简历,难以实时捕捉技能需求变化 [3],此外,多数地区无跨部门人才数据平台,政企校数据割裂,缺乏AIGC 驱动的精准匹配技术,岗位与人才对接低效。

(二)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多停留在“订单班”“实习基地”等浅层次 [4],企业参与课程设计的比例较低,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与企业转化需求对接滞后,制约了“育才”与“用才”的衔接。

(三)数字赋能“广度”有限

AIGC 在人才工作中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引才环节缺乏智能匹配系统,政策咨询依赖人工回复,留才服务中住房、教育等数据未打通,无法精准对接人才需求与城市配套[5]。

二、人才机制构建

通过“精准化引才、协同化育才、生态化留才、市场化用才”四大核心策略,形成覆盖人才“引育留用”全生命周期的 AIGC 精准赋能机制,全面推动人才发展。

(一)精准化引才

1. 整合数据资源,搭建数字孪生平台

政府牵头建设“人才数字孪生平台”,整合政校企研的数据资源,构建动态更新的“企业需求库”“人才储备库”“政策工具库”。

2. 开发智能引擎,实现双向精准对接

引入 AIGC 技术,开发“智能匹配引擎”,企业输入招聘需求后,系统智能筛选适配人才,提升人才招引效率;人才上传简历后,AI 解析其技能短板,推荐针对性培训课程与优质岗位。

3. 明确主体权责,建立数据管理机制

明确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四元主体权责,政府负责平台建设与数据安全,高校推送毕业生技能数据,企业实时更新岗位需求,科研机构共享高层次人才信息。此外,要建立数据管理机制,运用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安全。

(二)协同化育才

1. 明确标准导向,政企共编人才标准

政府联合企业编制《产业人才标准》,为高校改革与企业培训提供参照,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2.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建产业学院

高校联合龙头企业开发“虚拟实训系统”,模拟复杂场景,学生借助 VR 沉浸式练习,企业将技术需求、工艺标准转化为教学案例嵌入课程,贴合行业动态。

3. 创新培养模式,推行双导师AI 辅助

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师组建教学团队,推行“双导师 +AI 辅助”模式,借助AI 分析学生实训数据,动态生成技能报告。

(三)生态化留才

1. 智联服务生态,升级人才绿卡系统

升级“人才绿卡”服务系统,整合共享住建、教育、医疗等政务数据,通过 AI 算法精准识别人才需求,实现人才公寓推荐、购房补贴申报、园区入驻政策等智能服务推送。

2. 数字赋能成长,构建职业发展图谱

构建“职业发展数字孪生图谱”,运用 AI 挖掘人才履历数据,生成个性化职业路径;联动企业提供技术培训,科研机构开放实验室资源,

高校提供在职深造机会;每年举办技术沙龙,促进人才跨领域交流。

3. 动态监测留才,建立留才预警机制

建立“留才预警机制”,AI 分析人才求职行为、社保变动等数据,对可能流失的核心人才,由政府部门联合企业进行访谈,针对性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

(四)市场化用才

1. 搭建智能平台,加速成果市场转化

建设“科研成果 AI 转化平台”,企业发布难题后,AI 匹配具备相关经验的人才团队;科研人员上传技术方案后,自动检索企业需求,生成匹配报告并推荐技术经理人。

2. 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多元回报体系

推行“人才贡献积分制”,按季度自动核算人才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领域的贡献值,积分兑换覆盖安居保障、教育资源、科研支持三大维度。

3. 强化协同保障,激发主体联动效能

政府设立“政校企研协同基金”,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核心技术研发。

三、实施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定期召开“人才工作联席会议”,政校企研四方代表协调解决数据共享、政策衔接等问题;下设“AIGC 技术应用专班”,引进人工智能领域专家,统筹推进平台开发与技术升级。

(二)政策保障

对参与“数字孪生平台”建设的企业,给予专项补贴;建立“创新容错机制”,对在 AIGC 技术应用、成果转化中出现的非主观失误,不予追责,鼓励大胆探索;将人才工作纳入各县(市、区)绩效考核,给予专项资金奖励。

(三)技术保障

联合本地高校共建“AIGC 人才赋能实验室”,开展算法模型研发工作,降低对外部企业的技术依赖;采用“区块链 + 隐私计算”技术,保障人才数据、企业信息的安全共享;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平台迭代升级。

四、结语

人才生态体系建设是决定产业竞争成败的关键要素,通过构建“ AIGC+ 政校企研”协同创新机制,可有效推动人才工作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型发展,实现人才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精准服务。

参考文献

[1] 何从娜 , 褚守云 . 常州市建设“新能源之都”的优势、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政校企研”视角[J]. 新能源科技,2024,5(01):47-54.

[2] 罗彬. 人工智能技术在人才招聘与员工配置中的应用探索[J].现代商业 ,2025,(14):93-96.

[3] 李玉芹 . 人工智能在企业人才招聘流程中的应用 [J]. 中国科技投资 ,2025,(11):113-115.

[4] 宋 云 波 . 浅 谈 校 企 合 作 模 式 [J]. 汽 车 维 护 与 修理 ,2025,(18):103-104.

[5] 冯禹铭 . 留才要心有所诚 [J]. 中国人才 ,2025,(07):42.

基 金 项 目: 河 北 省 人 力 资 源 和 社 会 保 障 研 究 课 题(JRSHZ-2025-01130)

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25 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调研项目课题(2025dyyb25)

作者简介:

罗燕(1993-),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

陈颖(1982-),女副教授,专业负责人,硕士,研究方向:软件技术、人才培养。

仵琳(1990-),男,幼儿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助理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软件工程、Java 框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