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研究
江君
浙江省温岭市锦园小学
引言
随着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智慧学习环境已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载体。其通过“硬件 + 软件 + 平台”的立体化架构,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动态聚合、学习过程的实时追踪以及学习场景的智能适配。在小学语文阅读领域,智慧环境不仅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间与空间限制,更通过多媒体资源、虚拟仿真技术等手段,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具象体验,例如通过 VR 技术还原《草船借箭》的战场场景,使静态文本“活”起来,显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探究欲望。
一、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价值
(一)激活深度思维,促进认知结构的动态建构
智慧学习环境通过多媒体资源与交互工具,将文本中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体验,例如利用动画演示《两小儿辩日》中太阳远近变化的光影效果,或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圆明园的毁灭》的昔日辉煌与毁灭场景。这种沉浸式体验能刺激学生的多感官参与,激发其主动探究欲望。生成性教学则通过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从文本表层走向深度思考,在观点碰撞中重构知识体系,实现从“记忆理解”到“分析创造”的思维跃迁。
(二)强化主体参与,培育自主学习与协作能力
智慧平台支持的学习社区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边界,学生可通过在线协作工具(如共享文档、思维导图)共同完成阅读任务。例如,在《草船借箭》的学习中,小组可分工分析诸葛亮、周瑜、曹操的人物心理,最终整合形成“三国人物策略图谱”。生成性教学强调“以学定教”,教师根据平台实时反馈的学习数据动态调整指导策略,既尊重个体差异,又通过同伴互评、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倾听、表达与共情的能力,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角色转变。
(三)融合人文与技术,实现素养导向的育人目标
智慧学习环境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提供了载体,例如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让学生“触摸”甲骨文,或利用大数据分析古诗中的意象频率,帮助学生在技术体验中感悟文化精髓。生成性教学则通过跨学科项目引导学生将阅读所得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培养其信息整合、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这种“人文为魂、技术为用”的模式,使阅读课成为传承文化基因、塑造数字时代公民素养的重要阵地。
二、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策略
(一)动态资源整合激活深度理解
智慧学习环境通过多媒体资源与网络平台打破教材局限,构建立体化阅读场景。例如,在《桂林山水》教学中,教师可整合漓江全景VR 视频、翡翠材质科普动画及历代山水画数字图库,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视听体验。学生通过佩戴 VR 设备“泛舟漓江”,直观感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意境,同时借助电子白板实时批注文本中的比喻手法。当学生质疑“江水为何像翡翠”时,教师可调取矿物光谱分析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水质的光线折射差异,并延伸至《望洞庭》中“潭面无风镜未磨”的对比分析。这种跨媒介资源整合使抽象描写具象化,学生不仅能理解修辞手法,更能从科学视角解读文学意象,实现从“语言感知”到“跨学科认知”的跃迁。
(二)数据驱动实现精准分层指导
依托智能阅读平台的数据分析能力,教师可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以《詹天佑》教学为例,平台通过眼动追踪技术记录学生阅读时的停顿点与回视频率,识别出学生对“人字形铁路”设计存在认知困难。教师据此设计分层任务:基础组通过 3D 模型动画拆解工程原理,进阶组分析施工日志中的数据矛盾,拓展组则调研现代高铁的弯道技术。系统实时推送个性化资源包,如基础组获得工程图纸简化版,进阶组收到历史档案扫描件。课后,平台生成包含“空间想象能力”“历史背景关联度”等维度的学情报告,教师针对薄弱环节设计“小小工程师”项目式学习,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三)虚拟角色交互促进思辨表达
生成式人工智能创建的虚拟角色为课堂注入互动活力。在《草船借箭》教学中,教师激活“诸葛亮 AI 助手”,学生以新闻记者身份进行跨时空访谈。当学生提问“为何选择大雾天借箭”时,AI 从气象学、心理学角度生成多维度回答,并抛出反问:“若曹军使用火箭,策略是否需要调整?”这种苏格拉底式对话激发学生深度思考。随后,学生分组扮演“东吴谋士团”,利用 AI 生成的战术模拟系统,在虚拟沙盘上推演不同天气条件下的作战方案。课堂辩论环节,AI 根据学生论点实时生成数据图表,如“风向对箭矢射程的影响系数”,将文学想象转化为科学论证,培养“文理交融”的思维品质。
(四)跨学科项目实现价值迁移
智慧环境支持下的生成性教学突破学科壁垒,构建真实问题解决场景。学习《圆明园的毁灭》后,学生组建“文物守护者”项目组,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原圆明园三维模型,通过区块链技术追溯流失文物轨迹。语文组撰写《致大英博物馆的公开信》,历史组分析殖民主义背景,信息技术组开发 AR 导览程序。在“文物回归方案展”中,学生需用英语向“国际仲裁庭”(由教师与 AI 评委组成)陈述观点,结合《国际博物馆伦理准则》与《文物保护法》进行辩论。项目评价采用“360 度反馈机制”,既包含同学互评的“团队协作度”,也有 AI 分析的“论据逻辑链强度”,最终生成包含“文化认同”“跨文化沟通”等指标的素养发展图谱。
结语
在智慧学习环境与生成性教学的深度融合中,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正经历着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当虚拟现实技术让《草原》中的“一碧千里”触手可及,当人工智能助手与学生在《两小儿辩日》中展开跨时空思辨,当区块链技术支撑起“文物守护者”项目中的文化传承使命,阅读教育已突破传统文本解读的边界,转向“技术赋能思维生长、人文滋养数字素养”的立体化育人生态。
参考文献
[1] 陈艳 . 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J]. 科学大众 ( 科学教育 ),2018,(03): 55+49.
[2] 周嗣荣 . 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1(22):76-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