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赋能学生创造力的机制研究

作者

朱锐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

引言

在教育改革强调“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劳动教育已从单一技能训练升华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小学语文作为文化传承与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科,其大单元教学以主题统整、任务驱动为特征,为劳动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天然场域,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劳动文化基因:从《悯农》对农耕艰辛的诗意书写,到《落花生》对奉献精神的隐喻表达;从《中国美食》对传统工艺的细致描绘,到《纸的发明》对科技创新的史实记录,这些文本为学生理解劳动价值、感悟劳动精神提供了多元视角。

一、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赋能学生创造力的意义

(一)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传统语文教学多停留于文本符号的解读,而劳动实践的融入使学生直面真实问题:在校园种植园中,学生需观察作物生长规律并撰写观察日志,这一过程既锻炼了语言描述的精准性,又迫使其突破常规记录方式,尝试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赋予植物人格化特征;在组织“校园美食节”时,学生需结合《中国美食》单元学习成果设计菜单,既要考虑食材搭配的营养性,又要通过语文能力撰写吸引人的宣传语,这种跨学科任务驱动学生从单一思维转向系统思维,在资源整合与策略创新中实现语言运用与劳动创造的双向赋能。真实情境中的不确定性更成为创造力生长的沃土,当学生发现预设的种植方案因气候异常失效时,必须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农技人员调整策略,这种动态调整过程本质上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践。

(二)为创造力提供认知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身体参与能显著提升信息加工效率。当学生在劳动中亲自动手操作,其感官体验会转化为丰富的语言素材:触摸泥土的湿润、观察种子发芽的细微变化、聆听工具使用的声响,这些具身经验使描写劳动场景的作文更具画面感与感染力。更重要的是,劳动中的挫折与突破为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心理图式——从最初种植失败时的沮丧,到分析土壤酸碱度、调整浇水频率后的成功,这种“问题—尝试—改进”的循环模式被学生迁移到语文学习中:当写作遇到瓶颈时,他们会主动通过阅读范文、拆解结构寻找突破口;在理解古诗词意境时,能联想到劳动中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类比。具身认知构建的“经验—语言—思维”转化通道,使创造力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实践土壤的智慧之花。

(三)为创造力提供持续动力

大单元教学中的劳动项目通常以小组形式开展,学生在共同完成校园菜园建设、传统手工艺制作等任务时,必须学会分工协作:有人负责查阅资料制定方案,有人擅长动手操作实现设计,有人精于语言表达记录过程。这种角色互补不仅提升了任务完成效率,更在互动中激发思维碰撞——当小组讨论如何让手工风筝飞得更高时,成员分别从材料选择、骨架结构、尾翼平衡等角度提出建议,最终整合出创新方案。同时,劳动成果的公共属性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他们深知自己的疏忽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进度,因此更主动投入精力优化细节。这种对集体目标的认同感与责任感,使学生敢于突破个人局限尝试新方法,即使面临失败也能在团队支持下重新探索。当语文学习与劳动创造都成为“我们”的事业而非“我”的任务时,创造力便在集体智慧的滋养中获得持久生命力。

二、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赋能学生创造力的特点

(一)实践性与文本性

劳动不是语文学习的附属品,而是成为解读文本、表达情感的载体。当学生学习《祖父的园子》时,不再局限于分析文字中的童趣描写,而是通过校园种植实践亲身体验翻土、播种、浇水的过程,将劳动中观察到的昆虫活动、植物生长细节转化为作文素材,使文字更具生命张力。这种融合使语文学习突破纸面限制,学生在搭建鸡舍、制作传统农具模型等劳动中,既理解了说明文的写作逻辑,又通过实际操作改进设计方案,例如调整鸡舍通风口位置以适应季节变化,将劳动智慧转化为文本创新,实现“做中学”与“学中创”的良性循环。

(二)凸显问题导向与开放生成

大单元教学中的劳动任务通常具有非标准化属性,如设计“校园雨水收集系统”需结合《只有一个地球》的环境保护主题,学生既要考虑雨水净化原理,又要通过语文能力撰写倡议书争取支持。这种任务没有固定答案,迫使学生跳出课本框架:有的小组通过观察校园地形设计地下管道网络,有的借鉴古法用陶罐过滤雨水,甚至发明了可拆卸式过滤装置便于维护。劳动中的突发状况更成为创造力催化剂——当收集的雨水因杂质过多堵塞管道时,学生需临时查阅资料、测试不同过滤材料,最终用纱布包裹活性炭的方案既解决了问题,又为环保主题写作提供了鲜活案例,展现出劳动实践中“问题—探索—创新”的动态生成过程。

(三)形成跨学科整合与文化传承

劳动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串联起科学、艺术、历史等多学科知识的纽带。学生在制作传统美食时,需结合《中国美食》单元学习烹饪技法,同时通过语文能力记录制作流程、设计文化展板;在复原古代造纸术时,既要理解《纸的发明》中记载的工艺原理,又要运用数学计算材料配比,用美术知识设计纸张纹样。这种整合不仅拓展了创造力的维度,更使劳动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 —当学生用改良后的古法制作出带有校园标志的再生纸,并撰写《一张纸的旅行》故事时,劳动创造便超越了技能层面,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个人与集体的文化桥梁,赋予创造力更深厚的价值内涵。

三、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赋能学生

(一)深挖教材劳动元素,构建创意写作框架

小学语文教材宛如一座蕴藏劳动教育宝藏的矿山,《千人糕》便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宝石。它借一块米糕的制作,生动展现了劳动协作的精妙复杂。教师以此为契机,开展“米糕诞生记”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踏上探索之旅。学生们分组调研,走进水稻种植的田间,了解农民伯伯的辛勤劳作;踏入面粉加工厂,见证机器轰鸣中的神奇转变。他们结合数学知识,仔细计算米糕制作的成本与时间,让抽象的数字有了劳动的温度。最终撰写《一块米糕的 24 小时》说明文时,运用拟人手法,让稻谷仿佛有了生命,讲述自己“从田间到餐桌”的奇妙旅程。为增强劳动教育实效,学生们还设计“节约粮食”公益广告词。某小组在调研中敏锐发现传统石磨效率低,大胆提出“太阳能电动磨盘”改良方案,将科技与传统劳动巧妙融合,让劳动教育在跨学科整合中焕发出创新活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二)创设真实劳动情境,激发问题解决创造力

在《青蛙卖泥塘》教学中,教师巧妙模拟“校园生态角改造”项目,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语文实践。学生首先化身“生态小侦探”,细致观察生态角绿植生长状况:有的发现角落的绿萝因长期缺乏光照而叶片发黄,有的记录到多肉植物因浇水过量导致根系腐烂。通过测量不同区域的光照时长、检测土壤湿度,学生积累了第一手数据,为改造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分组设计阶段,各小组展开头脑风暴:一组提出在阴暗处种植蕨类、龟背竹等耐阴植物,并绘制植物分布立体图;另一组设计雨水收集系统,用废旧油桶制作储水罐,搭配滴灌装置实现精准灌溉。实施时,学生化身“劳动小能手”,协调使用铁锹、水壶等工具,先松土改良板结土壤,再按设计图种植,最后铺设碎石保湿。当薄荷遭遇蚜虫侵袭时,小组通过查阅《昆虫记》和农业网站,发现低浓度洗衣粉水可破坏虫体保护膜,经试验成功后不仅挽救作物,更将这一“土方法”记录进《生态角生存手册》,让劳动智慧在创造中传承。

(三)开展跨学科劳动项目,培养系统创新思维

以《中国美食》单元为契机开展“传统美食现代化”项目,学生化身“小小美食文化传承者”,开启三阶段探索之旅。在文化调研阶段,他们走进厨房向长辈请教,用视频记录青团制作全过程:从艾草汁的熬煮火候到糯米粉的揉捏技巧,每个细节都承载着家族记忆。进入需求分析环节,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传统青团常温下仅能保存两天,且高糖馅料不符合现代健康理念。于是,创新改良阶段应运而生:有的小组在糯米粉中掺入藕粉增强韧性,同时添加维生素 C 延长保质期;有的将豆沙馅改良为低糖鹰嘴豆泥,并加入橙皮丁增添风味。某小组在制作月饼时,不仅将传统豆沙馅替换为富含花青素的低糖紫薯馅,还与美术课联动,用可降解竹纤维制作印有节气图案的包装盒。最终,他们带着改良食谱、营养分析表和生动有趣的推广视频参与班级展评,让传统美食在创新中焕发新生,实现文化传承与绿色生活的双向奔赴。

(四)组织劳动成果展示,促进创意表达升华

在《北京的春节》教学后开展的“年味创意工坊”活动中,学生们化身“传统年俗创新师”,将课文中的民俗元素与现代生活巧妙融合。活动伊始,孩子们分组调研:有的研究剪纸纹样中的吉祥寓意,有的拆解传统灯笼的结构原理,还有的向长辈请教春联的平仄对仗。创作阶段,传统技艺焕发新机— 一组学生用3D 建模软件设计出镂空立体“福”字,再通过 3D 打印机将平面剪纸变为可旋转的装饰摆件;另一组将 LED 灯带编织进竹篾灯笼骨架,灯光透过彩色宣纸投射出动态年画图案。最引人注目的是某学生将奶奶传授的盘扣技艺与时尚配饰结合,用丝绸制作可拆卸的蝴蝶盘扣胸针,既保留了“盘结吉祥”的文化内核,又以小巧精致的设计赢得年轻群体喜爱。展示时,小讲解员们手持作品娓娓道来:“这个灯笼的流苏里藏着二维码,扫码就能听到我们录制的春节童谣!”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文化传承在创造性劳动中焕发勃勃生机。

(五)实施劳动角色体验,深化共情与创造力

学习《朱德的扁担》后开展的“一日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们走出课本,化身校园里的“劳动小能手”。活动前,孩子们自主选择图书管理员、食堂帮厨、绿植养护员等角色,带着好奇与期待开启职业初体验。体验图书管理员的学生,面对杂乱的书架很快发现分类难题:按学科分找书仍费时,按作者分又难归类。他反复观察借阅规律,创新设计“颜色标签 + 数字编码”双重分类法——用不同颜色区分年级,数字对应学科章节,并在书脊贴上夜光贴纸方便查找。这一改变让借阅效率大幅提升,同学们纷纷点赞。食堂里,帮厨的学生注意到剩饭现象,他蹲守观察发现,部分同学因不了解菜量盲目盛饭。于是,他绘制卡通提示牌,用“小胃猫”“大胃熊”形象标注不同饭量,还发起“光盘挑战赛”。这些从劳动者视角出发的小创新,不仅让校园劳动更高效,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责任与智慧的种子。

(六)建立劳动反思机制,推动持续创意迭代

在《落花生》教学后推行的“劳动创新日志”制度,为学生搭建起从劳动实践到创新思维的成长阶梯。制度要求每周记录一次劳动实践,涵盖任务细节、问题挑战、解决策略及改进方向,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观察与思考。某学生在记录“班级绿植养护”时,发现统一浇水导致喜干的仙人掌烂根、喜湿的绿萝干枯。他通过连续三天测量不同植物盆土湿度,绘制出“需水曲线图”,进而设计出“滴灌 + 湿度感应”装置原型:将矿泉水瓶底部钻孔连接输液管制成滴灌系统,用湿纸巾包裹的铜丝作为简易湿度传感器,当土壤过干时电路导通触发滴灌。尽管因缺乏电子元件未能实现全自动,但他在日志中详细标注“需增加定时模块控制滴灌时长”,这份记录不仅成为科技课“智能种植”项目的灵感来源,更让其他同学意识到:劳动中的每一次反思都是创新的起点,而持续记录则能让零散的经验汇聚成改变现状的力量。

结语

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沃土里播撒劳动教育的种子,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们在字里行间触摸劳动的温度,在实践操作中点燃创造的火花。从对传统美食的匠心改良,到为校园生态角的智慧规划;从年俗文化的现代演绎,到职业体验中的流程创新,每一次弯腰耕耘、每一回头脑风暴,都在悄然塑造着他们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与解决问题的多元思维。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赋予学生用双手丈量世界、用智慧改造生活的勇气与能力。当语文的滋养与劳动的淬炼深度融合,我们坚信,这些在创造中成长的孩子,终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用他们的双手与智慧,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彩篇章。

参考文献

[1] 栾慧敏 .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优化路径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5,11(16):108- 111.

[2] 刘倩倩 . 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共育的实践研究 [J]. 华夏教师 ,2025,(S1):9- 11.

[3] 石俊 .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J]. 华夏教师 ,2025,(S1):1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