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陈霞主任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鼻鼽验案一则

作者

陈畅 陈霞

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呼吸科 辽宁省沈阳市 110101

摘要:陈霞教授系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为第一批沈阳市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从医近三十年,学验俱丰,擅长内科病的诊治,尤其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陈霞教授对麻黄附子细辛汤学术思想的灵活应用,以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鼻鼽(过敏性鼻炎)的验案一则分享。

关键词: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鼻鼽;《伤寒论》;陈霞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临床常用的经典方剂之一,治疗范围广泛,历代医家均视其为瑰宝。根据《伤寒论》的记载,麻黄附子细辛汤主要用于治疗太少两感发热症。通过文献收集,从宋代名医庞安时、金代的成无己到清代名医柯琴,众多医家对此方都有独到的见解和论述。后世医家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不断进行临床应用与实践,使此方剂得以传承至今。

1.麻黄附子细辛汤浅析

1.1麻黄附子细辛汤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从方剂组成来看仅有三味,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煎服方法为水煎服(先煮麻黄,去上沫)。三药均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中麻黄味苦温,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附子味辛温,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驱风寒湿邪等功效。细辛味辛温,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等功效。方中,麻黄解表邪,附子温肾阳,细辛气味辛温雄烈,既能佐附子温经,又能佐麻黄解表。三药合用,在温阳的同时促进解表,解表时又不伤阳气。

1.2附子使用制附子,15g以内与他药同煎,大于15g需与等量或稍大量生姜先煎30分以上,附子量可用至60g至100g,需久煎至2小时,中间不能添凉水,也可加入甘草和解药毒。麻黄一般用炙麻黄,用量一般5-15g。细辛的用量,古人说“辛不过钱”,主要指入丸散剂,现全草入汤剂,一般可以用至8-10g。祝之友教授认为“辛不过钱”指的是钱匕,并非常人所说的衡量器具所表示的重量。以大指与食指拿古钱币边缘,盛之药末为一钱匕,以药末不掉下为要。

1.3同样是发热、脉沉,与《伤寒论》太阳病篇中第92条比较:“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表里同病,里虚已甚,阳衰阴盛,吐利不止,四肢厥逆等,先救其里,宜四逆汤。里虚不甚,无明显吐利等,表里同治。

3 典型病案:

某男,因反复流涕不止, 喷嚏不断3年余,加重4天来诊。患者于3年前受寒后突然出现流涕不止,喷嚏不断。后遇凉即发,尤晨起喷嚏连连,眼、鼻、咽痒,鼻塞流清涕,活动后症减。平素怕冷,恶风 。4天前熬夜疲劳加之着凉后上症又作,喷嚏、流涕,怕冷、恶风,乏力。胃纳欠佳,小便可,大便三至四日一行。否认其他疾病。

初诊:证见喷嚏、流涕,怕冷、恶风,乏力。胃纳欠佳,小便可,大便三至四日一行。察其面白少华,语声低微。舌淡红苔白,脉沉。此为肺阳虚弱,感受外寒之鼻鼽。法当以温阳宣肺散寒之法,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治疗。

蜜麻黄6 g、细辛 3 g 、制附子10 g 、苏叶10 g、防风10g、 桔梗 10g、杏仁10 g 、炙甘草10g    3剂,

以上方药加水300毫升,煎至100毫升日三次口服。

二诊:服用前方后流涕及喷嚏减轻,仍觉鼻塞,怕冷好转,仍有汗出恶风。胃纳好转,大便已解,舌淡红苔白,脉沉紧。此为寒邪稍去,卫阳不足,上方去苏叶及杏仁、桔梗,加入黄芪15g、白术20g,白芷10g,肉苁蓉30g,改制附子为15g(先煎)。7剂。

三诊:服用前方后流涕及喷嚏基本止住,鼻塞好转,怕冷减轻,仍有时乏力,汗多,恶风,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沉。上方去白芷及麻黄、细辛。加入党参15g、陈皮10g,改黄芪为30g以健脾益气,共奏益气扶正,温阳止汗之功。7剂。

按语:过敏性鼻炎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流清涕、喷嚏、鼻塞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多发性鼻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成因为:元阳不足,肺气不固,失其卫外功能而表现为一系列的肺气虚寒之证。治疗上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肺散寒,常常辅以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共奏补气温阳、散寒固表之功。玉屏风散方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方中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功,使气旺表实;佐以防风走表祛邪。三者合用,补中寓散,固表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共奏益气固表之功。现代研究表明,玉屏风散既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又对机体免疫功能呈双向调节性效应,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抗炎、调节免疫的作用。此外,可加入一些抗过敏的中药如乌梅、蝉蜕以及宣通鼻窍药物如辛夷、苍耳子、白芷等以进一步对症改善。

患者阳气亏虚于内,多方治疗无效,病程迁延,已至少阴。《伤寒论》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 之。”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平素体虚之人伤于寒,太阳卫外之力不足,容易直中少阴,形成内里阳虚的征象,而“反发热” 便是少阴病出现太阳病之症。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是治太阳表不解、少阴阳气已虚之太少两感证,《伤寒论》云:“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胡希恕老先生认为《伤寒论》六经非经,提出先辨六经八纲,继辨方证的原则[1]。

笔者认为,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应拘泥于“少阴初感”。该方不仅适用于少阴初感发热的情况,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灵活运用。

另外,毕竟麻黄附子细辛汤与玉屏风散均为补益温热之药,需注意防止伤阴,不可过量。

4 小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附子、细辛大辛大热之品,气厚则发热,为阳中之阳;麻黄辛甘发散,气薄则发泄,为阳中之阴。“壮火食气,……壮火散气。”久用辛散有热之品,易伤正气。附子、细辛均为有毒之品,注意无使过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药虽三味,然而组方精密奇特,药简力雄,辛热峻猛,宜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中病即止,为制约燥烈之性,常配伍养血补阴之品防止伤阴。若舌质转红,或舌苔变薄变黄,为寒邪将尽,停用此方,改为和平之剂。

麻黄附子细辛汤本为治疗太少两感,然而不限于此,不必一定有表证,只要为肾阳不足,寒邪外袭者皆可使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云“此方若少阴病初得之,但恶寒不发热者,亦可用。”临证使用要点在于脉沉、舌淡、苔白、精神萎靡、手足冷等阳虚之证。本方药简力雄,需注意中病即止。由于临床病机往往虚实寒热并见,常需合方治疗。合方的选择或温阳益气、或化痰降逆、或理气解郁散结、或清泻肺胃等,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参考文献

[1]武开放,杨幼新.胡希恕先生独特的六经辨证体系[J].吉林中医药,2013,33(7),665-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