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陶行知理论创新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策略
陈蒙蒙
陆航学院幼儿园 065000
引言
音乐教育与游戏化教学理念的结合是一种独特的认知工具,它既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成为音乐教育领域里一种具有包容性与吸引力的艺术实践活动模式,也是培养幼儿审美意识及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路径,我国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给幼儿教育游戏化发展赋予了强大的理论根基,引领着当代学前教育改革的方向,本研究便依照陶行知教育理念展开,关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游戏化设计,试图回应幼儿成长需求,促使课程设计更接近实际,进而营造出一种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全方位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及其综合能力。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述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深刻揭示了教育与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强调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教育应围绕生活、依靠生活,进而改造生活。对幼儿音乐教育而言,这一理念意味着音乐活动不应局限于单一的教学环境中,而应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体验、感知和理解音乐的魅力,从而提升幼儿对音乐的接受度和喜爱度,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教育方式鼓励幼儿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以促进其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融入幼儿音乐教育不仅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扬,还是对幼儿音乐教育实践的创新和探索。它能为幼儿创造更加丰富、多元、充满乐趣的音乐学习环境,让幼儿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无限快乐与启迪。
(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学校”教育观念,冲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固定模式,重点突出了教育活动同社会生活经历的紧密结合,在幼儿音乐教育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思想给教师给予了更新颖的教学形式方面的启示,促使教师把音乐教育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社交空间当中去,引领孩子们在多种多样的实际情形之下深切地体会并感知音乐艺术的美妙之处。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作为陶行知教育理念的主要构成部分,它提倡把学习过程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加强教育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学做合一”理论的精髓在幼儿音乐教育当中得到充分展现,给营造生动且符合儿童实际的教学场景给予了重要指引,这个理念认为教师应当在课程规划时全方位地融入幼儿的生活经历,而且通过营造虚拟或者真实的场景环境,促使音乐教育内容不断革新发展,也符合儿童心理成长的内在规则。
二、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创新幼儿音乐活动的方法
(一)构建生活化情境,达成音乐学习目标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很好地阐述了教育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它提倡教师应当按照儿童的生活经验来制定教学计划,利用融入生活的方式激起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里,教师要仔细发掘音乐作品中的生活素材,并联系幼儿的认知特性来创建相关的教学情景,通过把音乐知识巧妙地融入到特定的情境当中,促使幼儿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得到积极的情感回馈,进而改善他们的音乐学习成果,拿幼儿园音乐活动“买菜”来说,教师可以营造菜市场的情景,而且采用情境教学法践行“生活即教育”的观念,在活动开始之际,教师可扮演卖菜商贩的身份,手里拿着小推车走进教室,大声喊道“卖菜啦!卖菜啦!”以此快速形成合适的教学氛围。教育者可用情境互动策略,借助图表工具给幼儿直观展现歌词里的蔬菜种类及其特点,促使他们展开描述性表达,在解析歌词内容的时候,像“青菜绿油油,白菜大又好,豆芽黄澄澄,芹菜水灵灵”这类歌词,就需要依靠音乐图谱来帮助幼儿更好地领会,之后,再用生活化的场景设计去带动角色扮演环节,可以设想让幼儿扮演成“买菜人”,在菜市场里一边唱一边买菜,从而完成表演任务,把日常的生活经验融入到教学当中,既能提高幼儿的演唱水平,又能让幼儿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真实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会演唱的方法。
(二)社会资源融入与音乐情感特征感知
陶行知提倡的“社会即学校”观念突出了社会资源在教育活动中的关键地位,该思想看重教师要整合多种社会要素,促使教育过程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在幼儿音乐教育方面,教师可以凭借音乐学科的特点,富有创意地引入社会资源,规划符合主题的教学内容和材料,引领儿童深入领悟音乐所蕴含的情感表达,风格特点以及调性内涵,通过多种角度去探寻音乐同社会,生活以及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而拓宽音乐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拿幼儿园音乐活动“闹花灯”来说,这个活动以元宵节为主题,引导儿童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来演唱歌曲,而且配合有创意的身体动作去表现曲目的内容,营造出浓郁的传统节日氛围,按照“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教师可以把传统节庆文化相关的知识加入到音乐教学当中,依靠社会情境促使儿童对音乐情感特质展开深入的认识。教育者可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元宵节的文化含义,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元宵节主题幻灯片,例如花灯场景,再配合讲解传授元宵节的民俗知识,播放背景音乐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看视频中的闹花灯片段,并且模仿节庆中锣鼓的声音,幼儿需要跟着音乐的节奏重复念出“隆咚—咚锵”以及“咚隆咚—咚锵”的歌词,等到幼儿熟悉了基本的鼓点节奏之后,可以借助实物教具帮助幼儿参与到“数花灯”的互动游戏中,让幼儿学习“有龙灯,有凤灯……”等歌词内容,最后组织幼儿采取轮唱的方式加深印象,提高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幼儿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氛围,还能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三)重视情感教育,培育幼儿审美情趣
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当中,教师要联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念,利用具象化的教学手段引领幼儿感知艺术美感并促使情感发展,选取主题突出,情感浓郁的经典作品当作教学材料,规划出具有感染力的活动方案,就能有效地激起幼儿的情感共鸣,这些作品往往包含温馨的家庭画面或者真诚的同伴交流情节,通过聆听这样的音乐作品,幼儿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韵味以及情感流露,进而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大树妈妈》这首歌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幼儿赋予了较为深刻的感情体验机会。通过歌曲演绎活动,教师能引导幼儿深刻体会母爱的内涵,体会树木给予生命庇护的意义,为情感教育的开展做好铺垫,在常规声乐技能训练基础上,教师要设置角色扮演环节,让幼儿分别扮演“大树”与“小鸟”,再现大树为小鸟遮风挡雨的场景,加深幼儿对母爱本质的认识与感受。教师要根据音乐旋律和歌词意象的启示,引导幼儿运用绘画、戏剧表演、舞蹈创作、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独特理解和个性见解,促进幼儿的发展,还要激发他们借助艺术媒介感知美好事物的兴趣,提升审美素养。
结束语
陶行知教育思想给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游戏化实践给予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教师要最大限度调动幼儿的心理需求,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还要有系统地把游戏化教学理念渗透到音乐课堂当中,引领幼儿在有趣的学习过程中深刻领悟音乐的本质特性,而且要传承并践行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育思想精髓,通过精心安排的游戏化课程计划,既能有效地推动幼儿认知发展与情感培育的协同发展,又可为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蒋佳丽 . 陶行知创造性教育思想在幼儿园音乐教育领域的应用分析 [J]. 新课程 ,2021,(52):6.
[2] 顾佳芝 . 浅谈基于陶行知理论创新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策略 [J].读写算 ,2022,(08):82- 84.
[3] 吴俊梅 . 陶行知“ 六大解放” 思想在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中的应用 [J]. 琴童 ,2025,(08):65-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