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

作者

杨玲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实验学校

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推进,智慧学习环境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为核心,构建了“资源—工具—平台—数据”四位一体的学习生态系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动态化、个性化的支持。例如,电子书包可实时推送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文化典故等拓展资源,帮助学生突破单一文本的认知局限;智能阅读分析系统能通过眼动追踪、语义分析等技术,记录学生阅读时的停顿时间、高频词提取等行为数据,为教师提供精准的学情诊断。

一、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特点

(一)动态交互性

在智慧学习环境中,师生借助多媒体平台、在线讨论工具等实现即时互动,教师通过实时数据反馈掌握学生阅读理解中的难点与亮点,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当学生利用电子书包完成阅读任务后,系统自动生成错题分布图,教师可据此针对性地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协作探究突破认知障碍,形成“问题生成—互动解决—知识建构”的螺旋上升过程。

(二)资源开放性

智慧学习环境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时空限制,教师可整合虚拟现实、3D 动画、音频故事等多元资源构建沉浸式阅读场景。如学习《观潮》时,通过 VR 技术还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学生不仅能直观感受文本描述的动态美,还能结合历史地理知识拓展思考“潮汐现象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这种开放性的资源供给,使阅读课堂从单一文本解读转向跨学科知识融合,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个性化支持

智慧教育平台通过学习行为追踪、阅读能力测评等功能,为每个学生绘制“阅读素养图谱”,教师据此设计分层任务。例如,针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推送带注释的电子版课文,为学有余力者提供拓展阅读书单;通过智能批改系统快速反馈作文修改建议,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长。这种精准化支持,使生成性教学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让每个学生的阅读潜能得到充分释放。

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

二、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策略

(一)构建动态资源库,激活学生认知兴趣

教师可利用智慧学习平台整合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元资源,根据阅读主题动态生成情境化素材。例如在教授《观潮》时,教师除提供文字描述外,还引入钱塘江大潮的实景纪录片片段,通过动态画面展现潮水奔涌的震撼场景。学生结合文本中的“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等描写,直观感受比喻修辞的精妙运用。教师进一步延伸资源,展示黄河壶口瀑布、海南银滩等不同水域景观,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文本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手法。这种动态资源供给打破传统教材局限,使学生在跨时空场景中建立知识联结,生成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二)实施分层任务驱动,促进个性化发展

智慧学习平台可实时采集学生阅读速度、答题正确率等数据,教师据此设计梯度化任务。例如在《草船借箭》教学中,基础层学生通过动画演示梳理借箭流程,完成“时间—事件”对应表格;提升层学生分析诸葛亮与周瑜的人物对话,提炼人物性格特征;拓展层学生则需结合《三国演义》其他章节,撰写“诸葛亮智谋成因”小论文。某教师曾借助智能批改系统,发现部分学生对“草船借箭成功条件”理解偏差,随即推送不同风向下的船只模拟动画,引导学生通过改变参数观察结果,最终自主总结出“天时地利人和”的决策逻辑。这种分层设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长,生成符合自身认知水平的学习成果。

(三)创设协作探究空间,培养高阶思维

教师可利用智慧教室的分组讨论功能,设计跨文本比较任务。例如在《詹天佑》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为“工程设计组”“人物精神组”“历史影响组”,每组通过平板共享资料包。工程设计组借助 3D 建模软件还原“人”字形线路,分析其科学原理;人物精神组收集詹天佑日记、同事评价等史料,提炼其工匠精神内涵;历史影响组则对比同时期其他国家铁路建设案例,评估京张铁路的世界意义。各组最终通过虚拟展厅展示成果,其他学生可实时提问补充。某次教学中,“历史影响组”发现日本《朝日新闻》对京张铁路的报道,由此延伸出“近代中国科技形象建构”的跨学科议题,这种生成性探究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运用智能评价工具,实现过程性反馈

智慧学习系统可自动记录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标注、笔记、答题轨迹等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图谱。例如在《桂林山水》教学中,系统通过眼动追踪技术发现,部分学生对“漓江的水真静啊”等排比句关注度较低,教师随即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用身体动作模拟“静、清、绿”三种状态,并录制对比视频上传至平台。系统自动分析视频中的肢体语言丰富度,为每位学生生成“感官体验报告”。教师还利用语音识别技术转化学生的朗读音频,通过波形图直观展示停顿、重音等处理差异,组织“最美朗读者”评选活动。某学生根据系统反馈的“情感表达单薄”建议,多次录制《匆匆》片段并调整语调,最终在班级展示中获得高度评价,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有效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结语:

智慧学习环境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技术为支撑,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例如,教师可借助智能教学平台实时分析学生的阅读数据,精准定位其认知盲点,如通过《观潮》一课中“横贯”一词的组词错误率分析,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同时,虚拟现实技术能将《詹天佑》中的铁路建设场景具象化,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种技术介入使课堂生成不再依赖偶然的师生互动,而是基于数据驱动的精准引导,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 陈艳 . 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J]. 科学大众 ( 科学教育 ),2018,(03): 55+49 .

[2] 周嗣荣 . 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1(2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