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教育实践对初中生法治观念的影响
赖永森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 361001
引言
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劳动教育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体验中感受规则与法律的约束和保障,对其法治观念的塑造有着深远影响。深入探究劳动教育实践对初中生法治观念的影响,对于改进初中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劳动教育实践与法治观念的内涵
1. 劳动教育实践的内涵
劳动教育实践是指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劳动活动,如校园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实践劳动等,使其在劳动过程中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树立劳动观念的教育过程。劳动教育实践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学校组织的校园植树活动,学生在参与植树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植树的技能,还体会到了爱护环境的责任,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2. 法治观念的内涵
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信仰,包括对法律的尊重、遵守和运用。对于初中生来说,法治观念体现在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法律法规,遇到问题能够运用法律思维去分析和解决。如初中生知晓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自身权益保护的条款,在面对校园欺凌等问题时,能意识到这是违法行为,并懂得寻求法律帮助。
二、劳动教育实践对初中生法治观念的积极影响
1. 培养规则意识,奠定法治基础:
劳动教育实践中的各项劳动活动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和流程。例如在参与校园食堂帮厨的劳动实践中,学生需要遵守严格的卫生标准、操作流程等规则。从食材的清洗、加工到餐具的消毒,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要求。学生在遵循这些规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规则的敬畏之心。这种规则意识是法治观念的基础,当学生习惯了在劳动中遵守规则,就更容易理解社会生活中的法律法规也是一种必须遵守的规则,从而为法治观念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 增强责任意识,理解法律责任:
劳动教育实践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身劳动对结果的影响,从而增强责任意识。以班级卫生打扫为例,每个学生都负责特定的区域,若打扫不彻底,整个班级的卫生环境就会受到影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意识到自己的劳动责任,明白自己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后果。这种责任意识延伸到法治领域,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法律责任。当他们了解到违法行为会带来法律制裁的后果时,会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违法犯罪。
3. 树立权利与义务观念,明确法律关系:
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学生作为劳动者,既享有劳动成果带来的成就感等权利,也承担着完成劳动任务、遵守劳动规则的义务。例如在参与校园手工艺品制作展览的劳动实践中,学生对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享有署名等权利,同时也有按时完成制作、保证作品质量的义务。通过这样的劳动实践,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而在法律层面,法律关系同样是由权利和义务构成。学生在劳动中形成的权利与义务观念,有助于他们理解法律关系,明白在社会生活中,自己既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也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
4. 提供实践场景,深化法律认知:
劳动教育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使抽象的法律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可感。当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时,会涉及到人身安全、服务规范等多方面的法律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法律知识保障自身和他人的权益,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开展服务活动。这种在实践场景中对法律知识的运用和思考,能够深化学生对法律的认知,让他们真正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三、初中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法治观念培养的阻碍
1. 劳动教育实践形式单一
部分初中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形式较为单一,多集中在校园卫生打扫等简单劳动,缺乏多样化的劳动形式。长期局限于这种单一的劳动实践,学生难以全面体验劳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无法充分接触到不同领域的劳动规则和法律问题。
2. 劳动教育实践缺乏系统性指导
在一些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中,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安排劳动任务,而没有在劳动前讲解相关的劳动知识、规则以及背后蕴含的法律原理,在劳动过程中也缺乏对学生行为的有效引导,劳动结束后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3. 对劳动教育实践重视程度不足
部分学校、家长和学生认为劳动教育不如文化课重要。这种观念导致劳动教育实践在时间、资源等方面得不到充分保障。学校可能会压缩劳动教育课程时间,家长不支持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的机会减少,无法通过劳动体验来培养法治观念,使得法治观念培养缺乏实践支撑。
四、加强劳动教育实践,提升初中生法治观念的策略
1. 丰富劳动教育实践形式
学校应积极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形式,除了常规的校园劳动,还可以增加职业体验、社区服务、科技创新劳动等。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实习,了解工业生产中的劳动流程和安全法规;开展社区环保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知识;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劳动,培养学生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意识。通过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形式,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法律知识,全方位提升法治观念。
2. 完善劳动教育实践指导体系
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实践指导体系,在劳动教育实践前,教师应充分备课,向学生讲解劳动任务的要求、规则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劳动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遇到的问题。劳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分享在劳动中的法治感悟。如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义卖活动时,提前向学生讲解商业活动中的诚信原则、税收法规等知识,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遵守规则,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在活动中如何保障消费者权益等法律问题。
3. 提高对劳动教育实践的重视程度
学校、家长和社会应共同提高对劳动教育实践的重视程度。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重要的教学计划,保证劳动教育课程的时间和质量,配备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家长要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让孩子在家庭劳动中体会责任和义务。社会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资源和场所,如企业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机会,社区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劳动教育实践环境,促进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
综上,劳动教育实践对初中生法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通过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权利与义务观念以及提供实践场景,劳动教育实践为初中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增强了认知、明确了关系并深化了理解。然而,当前初中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指导和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阻碍了法治观念培养的效果。因此,需要通过丰富劳动教育实践形式、完善指导体系和提高重视程度等策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实践在提升初中生法治观念方面的作用,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使其成长为具有良好法治素养的新时代公民。
参考文献
[1] 皇甫忆聪.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J]. 试题与研究 ,2025,(11):68- 70.
[2] 侯岳 . 让劳动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落地生根——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实施 [J]. 学周刊 ,2023,(30):133-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