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语文古诗文跨学科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余秀清

武夷山市第二中学

引言

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要方向。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审美、思维及文化价值,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然而,古诗文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将重心放到了字词解释、文章翻译、文学常识方面,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深入探究古诗文背后多元的文化内涵。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为古诗文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能够打破学科壁垒,将语文与历史、地理、哲学、艺术等多学科有机融合起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古诗文,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全方面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提升综合素养。文章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究中学语文古诗文跨学科教学策略,不仅契合课标要求,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语文古诗文跨学科教学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创新能力

古诗文蕴含着古人深邃的思想、独特的审美与生活智慧。跨学科教学能够将语文与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深度融合,为学生搭建多元思维碰撞的平台。学习古代战争题材的古诗文时,融合历史学科,学生能深化对战役背景、战略战术的理解,感受战争的残酷,涵养家国情怀;融合哲学内容,学生能够拓展思维维度,探讨战争与和平、生命的意义等命题,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1];融合艺术学科,如为古诗文配画、创作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诠释文本内涵。这种跨学科教学模式,打破了单一学科的思维局限,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新颖的见解和解决方案,从而提升综合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意识

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情趣。跨学科教学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将古诗文与地理学科结合起来,学生能深入了解古诗文中描绘的山川地貌、地域风情,感受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之情;结合民俗学科,学生能知晓传统节日、习俗在古诗文中的体现,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如,学习描写春节的古诗文时,结合民俗知识,学生能深刻理解春节蕴含的团圆、祈福等文化内涵[2]。且跨学科学习背景下,学生不再将古诗文视为孤立的知识,而是将其与广阔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让古老的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创新

实施古诗文跨学科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语文知识,还要精准补充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收集跨学科教学素材,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为设计出高质量的跨学科教学方案,教师需深入探索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这一过程能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同时,跨学科教学鼓励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多学科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组织跨学科活动等,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教师也能在教学创新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推动语文教学向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语文古诗文跨学科教学策略

(一)思维发展与提升:融合历史学科,理解古诗词创作背

将历史学科与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融合起来,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文的创作背景,也有利于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客观来讲,历史是古诗词创作的土壤,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对诗人的创作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融合历史学科,能让学生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置身于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中,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3]。

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为例,教师可探索这一古诗文的历史背景,通过还原诗人的创作背景,理解亡国之痛,可引入这一时期的史料,如,《资治通鉴》《南唐书》等,梳理南唐从建国到灭亡的历史脉络,分析李煜继位时的政治困境(如,北宋的军事压力、南唐内部的腐败)及降宋后的囚徒生活,进而深入理解诗句“故国不堪回首”中作者的疼痛之感。接着,教师可引入历史人物做对比,如,引入陈后主《玉树后庭花》、隋炀帝《春江花月夜》等亡国之君的作品,对比李煜词中“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绪与前人作品的异同,探讨情感差异。当然,教师也可还原相应的历史情景,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角色诠释过程中,深入感知李煜在汴京囚室中写下此词时的心理活动,也可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悖论式诘问,引发对“自然永恒与人生短生命”的深入思考。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局限,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便于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问题,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为全面、深刻地解读古诗词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语言建构与运用:融合地理学科,强化语言感知能力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融合地理学科知识,学生能够了解古诗文的地理环境,提升语言感知能力[4]。客观来讲,地理学科为古诗文语言教学提供了背景支撑。古诗文中众多意象与地理元素紧密相连,如“大漠孤烟直”的沙漠、“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黄河,借助地理知识,学生能直观感受这些意象的形态、特征,深入理解诗人语言的精妙性,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地理意象营造意境、传递情感的。且深化对地理空间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层次与逻辑,结合地理方位,学生也能清晰感知诗句描绘的空间格局,理解诗人从宏观到微观、从天地到自身的观察视角,领悟语言的组织架构和表达顺序。

以《登岳阳楼》/ 杜甫这一古诗词为例,首先,教师要探索古诗词中的地理元素,强化地理元素解析,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进而强化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教师可以引入现代地理地图,标注“吴楚东南坼”中吴楚分界线,让学生了解历史变迁,解析“乾坤日夜浮”所体现的洞庭湖吞吐长江、连接四海的地理特征。接着,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尝试绘制“杜甫登岳阳楼”空间示意图,标注“昔闻—今上”“吴楚—乾坤”“亲朋—戎马”等对立意象,体会诗歌的语言之美。此外,教师也可关联气象元素,引入气象数据,分析“凭轩涕泗流”与岳阳楼所在地理位置(北纬 29 、东经 113°)的季风气候特征,探讨自然环境对诗人情感表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以“登黄鹤楼/ 滕王阁”为题,运用地理意象(如,长江、鄱阳湖)创作古诗词,体现空间转换与情感的递进,促进语文与地理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融合艺术学科,感受古诗词艺术魅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中学语文古诗文跨学科教学中,融合艺术学科,能为学生开启一扇感受古诗词艺术魅力的大门 [5]。且古诗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融合艺术学科,学生可以通过为古诗词配画,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图像,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聆听与古诗词创作背景相关的音乐,学生能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且尝试将古诗词改编成舞蹈,以肢体语言诠释诗歌的内涵,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欣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艺术素养,领略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6]。

以《李凭箜篌引》/ 李贺为例,教师可融合音乐学科,课程伊始,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箜篌演奏的经典曲目,如《春江花月夜》(箜篌改编版),让学生闭目聆听,沉浸在悠扬的乐声中,感受箜篌独特的音色。接着,再次播放与《李凭箜篌引》风格相近的箜篌演奏片段,逐句解读诗歌内容,思考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描绘音乐的?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分析诗人从听觉(玉碎、凤叫)到视觉(芙蓉泣露、香兰笑)的通感手法,体会音乐的魅力。此外,组织学生积极协助讨论,讨论音乐与诗歌的内在联系,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诗人是如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生动文字的理解的,感受文字赋予音乐永恒的生命力。再如,《锦瑟》/ 李商隐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为古诗文配乐,先为学生讲解《锦瑟》的诗意,分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等句中蕴含的音乐意象,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朦胧美与情感深度。然后让学生闭目想象,解析诗歌的情感基调,思考适合的音乐风格,如,古典、悠扬、略带忧伤的旋律,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想象中的音乐片段,描述节奏、乐器特征。最后,为学生提供多种音乐素材,包括不同风格的古典音乐片段,让学生分组为《锦瑟》挑选或组合合适的音乐。各组展示配乐成果,全班共同欣赏、评价,感受诗歌与音乐相互映衬产生的艺术效果,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融合哲学内容,感知古诗词文化内涵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哲学作为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古诗词有着天然联系。当二者融合起来,能为学生打开一扇深入理解古诗词文化内涵的大门。且从哲学视角解读古诗词,学生能透彻地领悟古诗词中蕴含的价值观、人生观,明白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有助于引导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以《书愤》/ 陆游为例,诗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句,体现了诗人对诸葛亮忠诚和智慧的崇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忠诚、智慧等哲学命题,让学生从现代哲学角度重新审视古诗文内容,挖掘其与当下社会的契合点,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课堂伊始,教师可为学生深情朗诵《书愤》,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悲愤与壮志。随后,聚焦“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一关键诗句,提问学生从诗句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为后续深入探讨哲学命题做铺垫。其次,为学生讲述古诗文的创作背景,搭建理解诗词的桥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了解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朝廷的偏安政策及陆游个人的仕途经历等,感知诗人陆游一生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却屡遭排挤打压的感情,理解诗句背后复杂的情感。奠定情感基调后,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哲学辨思,分组讨论“忠诚”这一哲学命题,思考在陆游所处的时代,忠诚于国家意味着什么?结合现代社会,探讨忠诚的内涵是否发生了变化及忠诚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此外,教师也可展示诸葛亮在历史上的经典事迹,如,空城计、七擒孟获等,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的人生智慧,然后让学生联系诗句,思考陆游为何如此推崇诸葛亮的智慧,这种智慧对南宋抗金事业有何启示?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最终,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强调忠诚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这些美德,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忠诚与智慧,将古诗词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实际行动,促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使古诗词所承载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三、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中学语文古诗文跨学科教学意义重大。融合历史学科知识,学生能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以更全面的视角解读作品;融合政治学科,阐述古诗文的哲学道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融合艺术学科,学生不仅能感受艺术的魅力,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领略古诗文的独特韵味;融合哲学知识感知文化内涵,能够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心底。展望未来,中学语文古诗文跨学科教学仍有广阔发展空间。一方面,教师要持续探索更多学科的融合路径,如,与地理、物理等学科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为跨学科教学提供有力支撑,让古诗文教学绽放更加绚烂的色彩。

参考文献

[1] 鲁佳, 吴晓玲. 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困境纾解与实践探索 [J]. 教学研究 , 2025, 48 (03): 1- 8.

[2] 王倩 , 褚治明 . 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构建 [J]. 宁夏师范大学学报 , 2025, 46 (05): 26- 30.

[3] 聂倩倩, 单俊. 依托智慧课堂搭台,助力古诗文跨学科学习 [J]. 科教文汇,2025, (08): 173- 176.

[4] 王玥, 王书月. 古诗词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路径——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24, (41): 25- 27.

[5] 朱桂琴 , 刘玉洁 , 伍雪辉 . 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的价值向度、关键要素及设计逻辑 [J]. 课程 . 教材 . 教法 , 2024, 44 (11): 101- 108.

[6] 林静.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探讨 [J]. 汉字文化, 2024,(14): 114- 116.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2024 年开放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语文古诗文跨学科教学策略探究》( 课题编号 KCA2024159)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