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主题意义与跨学科德育元素的融合策略
胡洪娟
常州市新北区新龙湖实验小学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深化实施,小学英语教学正从单一语言技能训练转向核心素养培育,强调通过主题意义探究实现语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然而,当前教学中仍存在两大挑战:其一,单元内容碎片化,教师多聚焦于词汇、句型的机械训练,忽视主题意义的整体建构,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知识的系统性认知;其二,德育渗透形式化,部分教师虽尝试融入价值观教育,但多停留在口号式说教层面,缺乏与语言学习的有机衔接,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一、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主题意义
(一)主题意义是单元教学的灵魂主线,串联语言知识与文化内涵在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主题意义如同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将零散的语言知识点编织成有逻辑、有情感的知识网络。例如,在以“Our school”为主题的单元中,教师可围绕“校园生活与成长”这一核心意义,将教室、操场、图书馆等场景词汇,以及“This is...” “We can...” 等句型,融入描述校园设施功能、分享课间活动体验的任务中。学生通过绘制校园地图、设计理想教室等实践活动,不仅掌握了语言形式,更理解了“校园是学习与成长的共同体”这一深层内涵。这种以主题意义为统领的教学,避免了传统课堂中“为教词汇而教词汇”的碎片化倾向,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自然感知文化差异,如通过对比中西方校园礼仪,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实现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主题意义为英语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供了天然的契合点,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与能力的综合提升。以“Seasons”单元为例,教师可联合科学、美术学科设计“四季观察日记”项目:英语课上学习描述天气、活动的句型;科学课上探究季节形成的天文原理;美术课上用拼贴画表现四季色彩。学生通过跨学科实践,不仅能用英语准确表达“In spring, the trees turngreen”,更能从科学视角理解季节变化规律,从艺术角度感受自然之美。这种以主题意义为驱动的跨学科教学,打破了学科壁垒,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使其在语言学习中发展观察、分析、创造等综合能力,为未来解决复杂问题奠定基础。
(三)主题意义是德育渗透的载体,培育核心素养与价值观
主题意义为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提供了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内化社会责任感、文化包容性等核心素养。例如,在“Animals”单元中,教师可围绕“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一主题意义,设计“动物保护宣传周”活动:学生通过阅读英文绘本了解濒危动物现状,用英语撰写倡议书呼吁保护栖息地,并模拟联合国会议讨论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更深刻体会到“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的价值观,培养了关爱自然、勇于担当的品格。主题意义引领下的德育渗透,避免了说教式教育,而是通过真实情境中的情感体验与行为实践,使价值观教育自然发生,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全球视野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少年。
二、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现状
(一)主题整合性不足,单元教学碎片化现象突出
当前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仍停留在表面,导致单元内各课时目标缺乏递进性。例如,广州版教材中每个单元包含多个板块,但部分教师仅对个别板块进行重点设计,忽略了对其他板块的重组与衔接,甚至存在“跳过”某些板块的情况。这种碎片化教学使学生难以形成对单元主题的整体认知,语言知识呈现孤立状态。以“My animal friends”单元为例,若教师仅聚焦动物词汇的机械记忆,而未通过生物知识讲解、动物保护实践等跨学科活动深化主题意义,学生便无法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内涵,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难以提升。此外,单元整体目标的设定也常出现“一刀切”现象,未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分层设计,导致基础薄弱的学生“吃不消”,能力较强的学生“吃不饱”,进一步削弱了单元教学的系统性。
(二)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受限部分教师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过于依赖教材文本,忽视真实语境的构建,导致学生语言交际能力难以迁移至实际场景。例如,在“Shopping”单元中,教师虽设计了角色扮演活动,但仅停留在“售货员—顾客”的简单对话层面,未结合超市布局、商品价格等真实元素创设情境,学生难以理解“How much is it?”等句型的实际用途。此外,单元话题的情境设计常缺乏整体性,各课时情境相互割裂。如在“Seasons”单元中,第一课时学习季节词汇时创设“公园野餐”情境,第二课时学习季节活动时却转为“教室讨论” ,情境切换突兀,学生难以在连贯的语境中深化对主题的理解。这种“为情境而情境”的设计,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语言学习脱离了生活实际,难以激发其表达欲望。
文化素养作为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常被边缘化。部分教师虽尝试在课堂中渗透文化元素,但方式过于生硬,如直接讲解西方节日的日期和习俗,却未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学生难以内化文化内涵。例如,在“Christmas”单元中,教师仅通过图片展示圣诞树、礼物等符号,而未结合“家庭团聚”“感恩分享”等文化价值观设计活动,学生虽记住了词汇,却未理解节日背后的精神意义。此外,文化素养渗透缺乏持续性,多集中在单元末尾的“文化角”环节,与语言知识学习脱节。如在“Food”单元中,教师未在词汇教学阶段融入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而在单元总结时突然引入“筷子与刀叉”的讨论,学生因缺乏前期铺垫,难以深入理解文化差异,价值观培养流于形式。
三、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主题意义与跨学科德育元素的融合策略
(一)以主题意义为纽带,整合多学科德育资源
译林新教材三年级上册 Unit 4 This is my friend 以“同伴交往”为核心主题,教师可通过跨学科资源整合,构建语言学习与德育渗透的立体化课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选取《管鲍之交》《夏洛的网》等中外经典友谊故事,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理解“知音难觅”的深层内涵,并提炼出“真诚相待”“患难与共”等关键词,为后续英语表达积累素材。美术课中,学生分组设计“友谊手环”,用彩绳编织图案,并附上英文祝福语如“You are my sunshine”,在合作创作中体验分工协作的重要性,同时将语言学习融入手工实践。音乐课上,学唱英文歌曲 You've Got a Friend in Me,通过歌词填空、动作创编等活动,感受旋律中的情感共鸣,并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支持作用”。各学科活动均以英语为交流工具,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This is...”“He/She is...”等句型介绍作品,实现语言能力与价值观培养的同步提升。
(二)通过项目式学习深化主题意义与跨学科实践
译林新教材四年级上册 Unit 3 My friends 围绕“友谊与文化”主题,教师可设计“友谊主题手抄报”跨学科项目。学生分组调研不同国家表达友谊的习俗,如中国送手帕寓意“牵挂”、西方送友谊手链象征“联结”、日本互赠手帕配以折纸艺术等,通过图书馆查阅、网络搜索等方式收集资料,并用英语整理成文本框架。数学学科融入数据统计环节:学生设计问卷调查班级同学对各国友谊礼物的认知度,用条形图或饼图呈现结果,并在手抄报中用“Most studentsknow... ”“Only a few know...”等句型描述数据。美术学科则指导插图设计,要求学生运用对比色突出文化差异,如用红色手帕与彩色手链形成视觉冲击。最终成果展示时,学生扮演“文化小使者”,模拟“国际友谊文化节”场景,用英语介绍习俗并赠送自制手工艺品。这一过程将语言学习、数据分析与艺术创作结合,助力学生理解“友谊无国界,文化有特色”的深层内涵。
(三)利用主题探究活动促进知识迁移与价值观内化
译林新教材四年级上册 Unit 6 At the snack bar 以“健康饮食”为核心主题,教师可设计“健康零食小侦探”跨学科探究活动。学生首先用英语设计调查问卷如“What’s your favorite snack? A. Candy B. Fruit C. Chips” ,分组收集同伴的零食偏好数据。数学学科融入时,学生将数据转化为条形统计图,用“Thirty studentslike candy best”等句型描述结果,直观呈现高糖零食的受欢迎程度。科学探究环节中,学生通过对比实验观察糖分对牙齿的腐蚀作用:将鸡蛋壳分别浸泡在糖水与清水中,三天后记录变化,结合教材中“Too much sugar is bad for us”的句型,用英语总结“Sugar can hurt our teeth”。最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健康零食推荐清单》,用“We should eat more...”提出建议,并在班级汇报中模拟“健康讲座”用实物展示苹果、坚果等替代品。这一活动将语言输出、科学实践与数学应用结合,助力学生从“知”到“行”践行健康理念。
(四)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融合德育与跨学科知识
译林新教材三年级上册 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 以“合作”为主题,教师可创设“班级水果派对”沉浸式情境。学生分组组建“派对小团队”,分别扮演厨师、采购员、记录员和美术设计师。厨师组根据教材中的“First, wash thefruits. Then, cut them.”等句型,边操作边用英语讲解步骤,强化语言实践性;采购员组领取虚拟预算,用“How much is the banana?”等句型询问价格,计算总开支并记录在英语表格中,融合数学运算能力;记录员组观察全程,用“We washedthree apples and two bananas”等句型撰写派对日志,提升英语写作能力。活动尾声,美术设计师组结合派对主题设计邀请函,用彩笔绘制水果图案,并附上英语邀请语“Come to our fruit party!”。最后全班讨论“分工让任务更轻松”的感悟,将合作意识内化为行为准则。这一情境通过角色互换实现多学科融合,让学生在真实任务中提升综合素养。
(五)依托大问题链驱动主题意义探究与跨学科融合
译林新教材四年级上册 Unit 1 I like dogs 以“动物与人类”为主题,教师可构建递进式大问题链推动深度探究。首问“为什么人类需要动物朋友?”引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如“狗能看家”“猫能抓老鼠”,并阅读教材中“Animalsare our friends”的语句夯实语言基础。次问“不同动物如何帮助人类?”引导学生结合科学学科观察动物习性:通过视频了解导盲犬如何引导盲人过马路、信鸽怎样传递信息,再用英语整理成《动物帮助人类》海报,配以“Dogs can help theblind”等句型标注功能。第三问“我们如何保护动物?”融入数学统计:学生调查班级喜欢的动物种类,用柱状图呈现结果,发现“30 人喜欢狗,5 人喜欢濒危动物大熊猫”后,撰写英语报告呼吁关注稀有物种。最终设计标语“Love animals,love our home”并制作宣传卡。大问题链由认知到实践层层递进,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深化对生态共生的理解,实现知行合一。
(六)利用数字化工具拓展主题意义探究的跨学科边界
译林新教材三年级上册 Unit 3 My family 以“家庭文化”为主题,教师可借助VR 技术打造沉浸式跨文化课堂。学生佩戴设备后,“走进”虚拟的日本、印度、英国等家庭场景:在日本家庭中,学生通过 360 度观察发现“进门需脱鞋并整齐摆放”的细节,结合社会学科知识了解其源于“保持室内洁净”的传统观念;在印度家庭场景里,参与互动游戏学习“用右手抓饭”的礼仪,并听虚拟向导解释“左手被视为不洁”的文化禁忌。学生用英语实时记录所见,如“In Japanese homes,we take off shoes at the door”,教师通过后台数据统计高频词汇,针对性强化“differentfamilies have different rules”等核心句型。活动尾声,学生分组设计“文化体验日”方案,用英语制作邀请函、规划活动流程。VR 技术将抽象文化转化为具象体验,学生在探索中理解“家庭文化无优劣,尊重差异最重要”的价值观,实现语言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的协同发展。
结语
在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深入挖掘主题意义并有机融入跨学科德育元素,是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通过精准提炼单元主题意义,能够为学生构建起清晰的语言学习框架与价值认知脉络,使英语学习不再局限于语言知识的机械传授,而是成为学生理解世界、塑造品格的重要途径。跨学科德育元素的融入,则打破了学科壁垒,将英语语言学习与道德教育、文化传承、社会实践等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多元知识的交织中,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全球视野、文化包容心与社会责任感。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英语教学的内涵,更提升了其育人价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值得在小学英语教育实践中持续探索与深化。
参考文献
[1] 谢艳花 . 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J]. 华教师 ,2025,(20):117-119.
[2] 刘媛媛 .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优化策略 [J]. 英语广场 ,2025,(17):133-136.
[3] 彭艳云 .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策略 [J]. 科教文汇 ,2025,(11):16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