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中推动长江文化的宣传教育研究
李美宝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
“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是由打造的,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主线,以“长江大大保护”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体系。在此背景下,于 2024 年 4 月 24 日联合长江沿线 13 个省市、16 所高职院校在宜昌发起成立了“长江流域高职院校‘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建设共同体”,目前已经形成了“四个系列”,即系列课程、系列基地、系列活动、系列队伍的育人体系。
二、加强长江文化宣传教育的研究背景
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1]几千年来,古老的长江润泽了广袤的土地和沿岸的百姓,其所孕育的长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加强长江文化的宣传教育可以有效推动长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用长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民族认同感等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体来说如下:
(一)从国家层面来说
2020 年 11 月 1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2] 时隔 3 年,2023 年 10 月 1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3] 因此,本研究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保护、传承、弘扬好长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还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和价值共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精神力量。
(二)从时代发展来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2023 年 7 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提出要“挖掘弘扬长江文化内涵,深入研究长江文化的起源特质和发展脉络,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彰显长江文化时代价值。”[4]因此,本研究对于挖掘阐释长江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长江文化育民、惠民、利民具有重要作用。
(三)从地域发展来看
2018 年4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立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规矩;《湖北省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建设长江文化展示平台,创建长江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挖掘长江文化等特色资源,加快重点文化产业带建设,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塑造三峡人文精神,打造宜昌文化品牌”。[6] 因此,发挥宜昌地域特色,充分挖掘与宜昌关联的长江文化元素, 对于提升宜昌市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中推动长江文化宣传教育的建议对策
(一)在“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中建设《长江文化》精品课程。
围绕长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和流域内文明发展、民俗文化、生态建设、航运工程、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挖掘其文化内涵,建设《长江文化》精品课程,课程分为 9 大专题,分别是长江历史文化、长江山水文化、长江经济文化、长江民俗文化、长江红色文化、长江生态文化、长江工程文化、长江航运文化、长江城市文化。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同步上线网络平台,面向社会大众开放,普及长江文化和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长江文化的发展,促进流域内长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结合“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开展长江文化宣讲。目前“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平台已经建立 12 大实践基地,分别是三峡工程博物馆、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中华鲟研究所)、宜昌三峡广播电视研学基地、长江大保护教育基地、黄柏河湿地公园、百里荒研学旅行基地、许家冲研学旅行基地、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枝江金湖国家湿地公园、三峡国家柑橘公园、秭归县屈原镇西陵峡村,每个基地都打造了一堂关于“长江大保护”的精品课,且都配有基地教师和思政教师;同时,“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还专门建设了“后浪”长江大保护青年志愿服务队。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基地教学和师资资源,面向基地研学的中小学生和游客宣讲长江文化,从而推动长江文化的宣传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线上走向线下。
(三)利用“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平台,开展长江文化系列活动。充分挖掘关于长江的地域特色,以宜昌为例,宜昌因长江而兴,位于长江经济带核心节点,是早期智人“长阳人”的发现地,是长江上中游的分界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所在地,是“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的立规之地,是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交汇承载地。宜昌段长江文化资源丰富;因此,可以结合“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平台,尤其是长江流域高职院校“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建设共同体和地方其他平台,如“330”三峡国际人才日、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等大型活动,联合长江上、中、下游,举办以“长江”为主题的相关活动,例如看长江—长江摄影比赛、说长江—长江文明交流研讨会、歌长江—上中下游“同饮一江水”诗歌竞赛等,推动长江文化宣传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N]. 新华社 ,2020-11-15.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N]. 新华社 ,2020-11-15.
[3] 习近平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N].新华社 ,2023-10-12.
[4]《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出台实施 [N]. 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 ,2023-07-05.
[5] 湖北省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Z],2021-04.
[6] 宜昌市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Z],2021-06.基金项目: 2023 年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 JY2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