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阅读的巧妙运用
徐洪娣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第十四小学516100
引言
在如今的教育环境里,数学这门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要求也很高的科目,所以它的教学方法正在由传统的模式向现代的模式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大多注重公式的记忆以及题目的练习,很少去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但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大家慢慢意识到,阅读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阅读数学方面的文章,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概念,还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加法与乘法交换律教学特点
1.1 从具象感知到抽象归纳的过渡性转变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小学四年级从具体运算向抽象规律过渡的关键内容,这一阶段学生依然以具象思维为主。对“规律”的理解要靠具体情境和例子来支撑,交换律就是对运算本质的抽象概括,从 ω2+3=3+2ω4×5=5×4′′ 这样的具体算式到“
”“
这样的字母表达式,需要学生从“个别现象”上升到“普遍规律”,教学中既要有生活化的情境(购物、分物),让学生感受交换位置后结果不变的现象。又要有抽象的过程,让学生跳出具体数字,总结出普遍的运算规律,这个“具象- 抽象”的转化过程是教学的一大特点。
1.2 规律辨析与应用的关联性
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有共性(交换位置,结果不变),也有本质区别(适用运算类型不同),教学时要强化“辨析—应用”的联系,学生容易犯“混淆运算类型”“忽视适用范围”等错误,在减法、除法中错误地使用交换律,所以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规律本身。还要通过对比辨析明确规律适用的条件;规律学习要直接指向运算优化(如简便计算),让学生感受到“运用规律可以简化计算过程”,形成“理解规律—辨析差异—灵活应用”的闭环,体现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特点。
2 小学数学课堂中阅读的巧妙运用——以四年级下册《加法与乘法交换律》为例
2.1 预习阶段:利用阅读提纲唤醒旧知
预习时的阅读不是简单的浏览,而是有结构的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梳理旧知、发现疑问。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阅读提纲:“1. 阅读教材第 50 页情境图,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图中讲了什么数学问题? 2. 把图中的加法算式列出来,看看两个算式的数字和结果有什么关系? 3. 回忆学过的乘法算式,有没有类似的情况?试着写两个。”结合北师大版教材中“跳绳”“购物”的情境图,学生带着提纲阅读,能激活“加法、乘法的意义”等旧知,也能初步感知交换律现象,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避免预习走形式。
2.2 概念生成:基于文本细读破解抽象难题
规律概念的抽象性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化解,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解读教材表述,体会关键词的含义。在北师大版教材给出“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的定义后,组织学生细读:“1. 圈出两个定义中的关键词,说说‘加数’‘乘数’‘和’‘积’的区别;2. 为什么说‘两个数’?三个数相加或相乘还适用吗?3. 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交换位置’,结合之前写的算式说说什么是‘交换位置’。”通过一句一句地分析、关键词圈画,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规律的核心要素,解决“抽象定义不好懂”的问题,建立起清晰的概念认知。
2.3 例题探究:阅读梳理与解题逻辑分析
例题是规律应用的载体,读例题时要让学生梳理“情境 - 问题 - 思路 - 依据”的链条。北师大版教材“计算 125×7×8′′ ,读题环节设计为:1. 读题后,说说这道题的运算类型是什么? 2. 教材给出的解法是ω125×8×7′′ ,与原式相比,哪里变了?为什么要变? 3. 找出解法中用到的规律,在教材上画出相应的规律表述。学生分层阅读后,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是“运用乘法交换律调整运算顺序”,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机械模仿步骤,形成“有据可依”的数学思维。
2.4 练习巩固:辨析阅读中的易混易错点
练习里的阅读重点在于引领学生通过文本对比分辨规律差别,防止错误套用,针对北师大版教材“ 判断对错: 35-12=12⋅ 35”“ ω48÷6=6÷48′′ 的练习,安排阅读任务:“1. 读题后先判断对错,再回到教材找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定义,对比题目中的运算类型;2. 用横线画出定义里‘相加’‘相乘’的字样,讲讲为什么减法、除法不适用交换律;3. 想个例子说明减法不能换位置。”学生经过“读练习—对定义—找差异”的阅读进程,可以清楚辨别规律适用范围,从而避开易错点。
2.5 总结反思:基于阅读清单梳理认知脉络
课堂总结时用阅读清单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认知过程,梳理知识体系,清单如下:“1. 再读一遍教材,写出本节课学习了哪两个运算规律以及学习了什么? 2. 在教材中找到“规律从情境中来”“规律用于简便计算”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想法。3. 写出阅读后的疑惑。”结合教材文本的回顾性阅读,学生可以自主梳理“感知现象 - 归纳规律 -辨析差异 - 应用规律”的认知脉络,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质疑明确后续学习的方向。
结语
通过对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堂课阅读的巧妙运用。探究了小学数学课堂中阅读的运用。从课前预习到课后总结,数学阅读在整节课中无处不在,不仅让学生从具象感知到抽象归纳,也提高了学生规律的辨析和运用能力,同时结合目前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例如:设计阅读提纲,依托文本细读,梳理解题逻辑等等。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与解题效率。
参考文献
[1] 林淑珍 .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J]. 考试周刊,2020(84):67-68.
[2] 唐莉萍 . 借助数学绘本阅读提升小学数学学习有效性 [J]. 求知导刊,2020(42):43-44.
[3] 陆霞 . 注重阅读方法指导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J]. 新课程,2020(4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