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

作者

邓翔友

中铁二局昌九项目经理部 江西省南昌市 邮编330000

[作者简介]邓翔友(1996.08-),男,汉,四川达州,毕业院校:湖南工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中铁二局昌九项目经理部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充足的人力资源是推进工程企业长远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应及时顺应愈发激烈的市场环境,持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因此,本文以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为主要研究内容,从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出发,探讨并罗列当下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讨论可有效推进管理创新的策略,以期能为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策略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

引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为工程企业的内部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应充分发挥发展内驱力的重要作用、依据市场所需与企业现状不断进行有效的创新,并借助发达的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优化管理流程、完善各类生产要素,使其能尽快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以有效提升工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一、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意义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指运用招聘、培训与绩效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手段进行内部人力资源的科学分配、有效激励与潜能开发,以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的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创新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策略可为企业提供充足的高质量人才,为打造综合素质较高且业务能力强大的专业团队提供可能,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市场适应能力与持续创新能力,能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有效强化员工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对企业的长效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当下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不足

当前部分工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较为薄弱,领导高层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优势,且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理解存在偏差,导致人力资源专业缺乏足够的企业支持、管理部门的人员与资源分配不合理,使人力资源的价值无法充分发挥,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二)管理体系不完善

当前部分工程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且构建的人力资源结构体系也并不合理,造成管理者缺乏足够的约束能力、各个员工的专业技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岗位员工缺乏对应技能等问题,导致人才流失过多且稳定性较差,难以有效维持企业的稳定运营与发展。

(三)激励机制不完善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部分因素的阻碍导致行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急需优秀人才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助力。然而部分工程企业缺乏完善且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没有足够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造成员工工作热情较低、工作效果不高等问题,难以有效激发员工潜能、培养其创新意识,使部分优秀人才遭到埋没,导致企业发展受到阻碍。

(四)培训体系不完善

当前社会就业问题严峻,专业人才稀缺,大多应聘者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与综合管理能力。然而部分工程企业对于人才培训的重视仍有不足,在人力资源上投资较少,造成员工专业素养无法持续提升、企业技术无法及时升级、企业经济发展受限等问题,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巨大漏洞,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利益获得与高质量发展,使企业的生产运作存在风险。

(五)信息化建设不足

当前部分工程企业对于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尚不完善,仍缺乏部分管理功能,使得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功能较为单一、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数字素养与信息化技能,导致信息技术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使用效率降低,难以提升工程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三、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

(一)创新企业文化

积极良好的企业文化可有效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与工作积极性,使企业的发展目标能得到每一位员工的认同,对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提升其忠诚度有着重要意义。为迎合新时代下以信息作驱动、以创新为动力的独特发展趋势,工程企业应不断完善内部的发展文化与工作氛围,鼓励员工提出新想法、新建议与新需求,并为其提供积极的意见反馈与充足的资源支持,使创新意识深深植入每位员工的思想中,营造和平且平等的创新企业文化。同时,企业也应注重分布式领导力的培养,让每位员工都能拥有足够的领导能力,使他们在出色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还能领导企业内的其他项目,综合提升企业的人才质量。此外,企业还应注重培养员工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每位员工都能深刻理解企业的发展目标与价值观,能有效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激发其工作热情、开发其隐藏潜能,使其全身心地投入自身岗位的建设中,进而形成积极奋斗的企业文化,为工程企业的发展创新提供强效助力[1]。

(二)创新管理体系

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人力资源结构可有效实行企业内的人力资源分配,使每位员工都能担任最合适的岗位、使各个岗位能充分发挥其相应的职能作用,对降低企业的人才流失率、促进员工高质量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为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性,工程企业首先应制定精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针对各个管理工作的职责与任务进行明确,使管理人员能明晰自身的岗位职能;制定责任制度,在工作出现问题时进行及时的追究,能有效约束员工操作;精细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能覆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全部内容。其次,应合理规划人力资源结构,使人力资源规划呈可随时变动的动态性,使员工在最合适的岗位工作,能充分发挥其潜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助力。最后,应及时优化人员配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依据每位员工的优势进行岗位的合理安排,并对其工作成效与品格道德等要素进行长期的动态监督和管理,使员工的个人价值发挥至最大,进而推动工程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创新激励机制

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可有效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对于企业的满意程度,能为工程企业带来良好的成效,对强化企业的内部凝聚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首先,工程企业应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为员工提供真诚的关怀与切实的尊重,如在特定日期为员工提供节日礼品或生日祝贺等,创设良好的企业文化,能有效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其次,企业应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体系,可将传统的薪酬设定从依据职位转变为依据员工的技能水平与贡献程度,在激励员工的同时保障企业薪酬体系的公平性。同时,在绩效考核时应不断创新绩效指标体系,可通过问卷或咨询等方式进行员工实际工作需求、专业技能掌握等工作内容的调研,以此逐步完善指标体系,使绩效考核体系逐渐变得精细化,能有效保障考核工作的全面覆盖程度,进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信赖度,促进员工的未来发展[2]。

(四)创新培训体系

合理有效的培训机制可充分满足员工不同的发展需求,能有效提升员工的各方面专业水平,对促进员工的高质量发展、壮大工程企业的人才队伍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持续推进员工的素质发展,工程企业首先应提高对于招聘和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招聘与培训效率。企业可依据不同员工的多元职业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使每位员工都能拥有量身定制的培训计划与职业规划,能有效提升其存在不足的专业能力与岗位职能,使其尽快适应工程企业的工作节奏。在培训中企业也可实行内部导师制度,让资深员工带领新员工进行岗位工作的日常进行,此种制度可显著减少新员工的岗位适应时间,并使其在导师带领下深入了解企业的价值观与文化氛围,能有效提升其岗位实践能力。其次,企业应搭建线上的文化学习平台,为员工提供充足的专业课程、学习资料等学习资源,使员工可以依据自身的学习需求与时间规划自行安排学习内容和地点,能有效降低培训成本、不断强化员工的专业素养,进而提高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五)创新信息系统

新时代下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可为工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极大的便利,能有效节省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整理的时间,对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推动企业的转型与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应创新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持续推进智能化管理建设,应用先进技术进行各类数据信息的集中管理与自动化操作,如岗位分配、绩效考核与职位变动等工作流程,可节省中间的审批时间,大幅提高管理成效、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其中,大数据技术可使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规范与科学,企业可依据其便捷且快速的大量数据处理特点进行数据库的构建,并不断添加和处理新的数据,能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创新提供全新路径。另外,还应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数据汇总,在合理的分类处理后分析其中发展规律,可为后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充足数据基础,进而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效[3]。

结论:综上所述,顺应时代进步与市场变化不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可为工程企业提供数量充足且质量优秀的人才储备,能为企业自身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强大助力,对促进人才全面发展、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创新企业文化,在企业内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创新管理体系,优化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结构;创新激励机制,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新培训体系,促进员工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创新信息系统,持续升级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成效。以上策略均可解决当下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有效的创新方法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发展,能显著提升招聘质量、完善企业内部结构、强化企业员工素质,进而实现工程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重. 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4, (05): 169-171.

[2]顾佳丽, 赵丹丹, 徐雨悦, 等.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3, (18): 106-108.

[3]刘继红. 市政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探讨[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 (18): 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