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合教育背景下普通学校特教班支持保障体系的探讨

作者

傅文静 吴娉婷 任慧 孙晗

长沙市融合教育示范校芙蓉区育才东屯小学 长沙 410014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认知与人类行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长沙 410000

一、实施背景

融合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核心政策导向与必然要求。《“十五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全面推进融合教育,高标准落实其既定目标已成为普通学校面临的关键任务 []。当前,特教班建设仍面临专业支持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及资源保障不均衡等挑战,亟需构建系统化的支持保障体系,以促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如图)。

图1 融合教育的理念、政策和实践三维分析框架

二、主要思路

本研究通过五年行动研究,构建了普通学校特教班融合教育素养提升的“生态支持”持模式(如图 2),强调通过专业环境与资源支持转变教师观念,增强其知识、技能及支持获取能力[ 。

该模式以“理论培训 + 教育研修 + 专业指导”协同驱动。理论培训集中传递融合教育理念与知识,提升效率;教育研修依托校本教研与区域共同体,解决教学实景问题;专业指导由校内资源教师或区域巡回指导教师针对性提供。三者协同作用,教师经由实践反思内化为融合教育素养。

同时,学校依托新自然教育理念,积极构建结构化、包容性校园环境,注重普通学生与特殊需要学生的共同参与和互动,提升整体教育品质。

图 2 普通学校特教班融合教育素养提升的“生态支持”模式

三、具体举措

(一)“生态支持”模式的三维实施路径

1. 理论培训:理念奠基与知识拓展

理论培训是提升教师融合教育认知的基础途径。通过集中式专题讲座、政策解读与案例分析,系统传授融合教育理念与方法。例如,市芙蓉区通过区特殊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组织开展常态化培训,内容涵盖《“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核心要求、特殊需要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差异化教学策略等。此类培训具有高效性、系统性强等特点,能够快速建立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整体认知框架。

2. 教育研修:实践问题与共同体智慧

校本教研机制:定期组织融合教育专题研讨课、案例分享会,鼓励普通教师与特教教师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开发适配教材。另外,开展科学有效的学业评价是实施特殊需要学生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落实对特殊需要学生教育教学关爱的重要方面(如图3)。

图3 融合教育课程评价框架

跨校协作平台:以育才东屯小学特教班为示范点,开展校际观摩、送培到校等活动,推广“一生一课表”“走班制”等实践经验。课题引领实践:与高校合作开展课题共研(如《融合教育视角下随班就读教育模式的建构研究》),推动实践成果向理论转化。

3. 专业指导:个性化支持与反思性实践

校内支持:特教班教师为普通班级教师提供学生行为干预、课程调适等建议。区域巡回指导:芙蓉区率先设立特教教研员岗位,组织专家团队对学校开展课堂教学评估、资源教室使用指导等。高校专家联动:与湖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合作,开展师资培训、课题研讨及跟岗学习,提升教师理论反思能力。

(二)支持保障体系的系统化建设

1. 资源教室与专业队伍建设

育才东屯小学已建成 8 个功能齐全的资源教室,满足感统训练、语言康复等需求。学校成立“融合教育部”,配备特教专业教师,并率先引入教研员制度与高校志愿者,形成“专业教师 + 教研员 + 志愿者”多元支持团队。

2. 课程与教学改革

开发“普特融合”课程体系,包括环境课程、伙伴课程、康复课程等,实现“一人一课表”的个性化学习。推行“新自然教育”,通过结构化环境设计(如烹饪教室、攀岩设施、感统训练区)促进特殊需要学生与普通儿童的审美共融与社会性发展。

3. 家校社协同机制

搭建“家校团结线”:通过芙蓉幸福网校、家长课堂传播融合教育理念,鼓励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及家庭康复指导。社会资源整合:与残联、社区及公益组织合作,开展“守护星星的孩子”专栏宣传、送教上门服务(年均超千次),营造包容性社区环境。

(三)实施成效与可持续性分析

芙蓉区通过“五点四线三力”模式(布好五个关键点、搭好四条生命线、聚好三个生长力),显著提升了区域融合教育质量。育才东屯小学作为首批试点校,已实现特教班学生 100% 参与普通班级课程活动,部分学生成功参与校园才艺展示并获奖。此外,该校相关课题获市级微课题一等奖,形成可推广的“芙蓉经验”。

四、成效及反思

(一)成效

学生发展层面:学校通过“一生一课表”等个性化教学模式,开发涵盖环境、伙伴、成长、康复的“普特融合”体系化课程,显著提升了特殊需要学生的教育质量。普通学生也在“影子伙伴”等互助活动中培养了包容、友爱的品质。

教师成长层面:学校组建了专业特教教师团队,并依托芙蓉区“五点四线三力”模式,通过区特殊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开展常态化教研,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融合教育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

社会影响层面:育才东屯小学的实践被誉为“东屯模式”,其经验在湖南省融合教育培训班上得到推广,吸引了多地进行观摩交流,发挥了显著的区域示范引领作用。

(二)反思

师资保障待加强,特教班教师存在编制、待遇及职称评定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影响了专业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年轻人才的引入,需通过“特教特办”等政策倾斜予以保障。课程整合需深化,校本课程在显性知识传授和隐性环境熏陶的有机融合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需进一步挖掘和系统设计隐性课程,使其与显性课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特殊需要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丁勇 . 健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 大力推进融合教育 [J].现代特殊教育 ,2021(17):1.

[2] 徐妍 . 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的重构——以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为例[J]. 现代特殊教育,2023(03):24-26.

基金: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20230581);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20230035);市芙蓉区教育科研课题(FWK202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