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区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陈静
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湖湘学校 411101
引言
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然而,城市区小学受地理环境、家庭观念、教育资源分配等因素影响,劳动教育实施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城市家庭多为双职工家庭,家长对孩子的劳动培养重视不足,过度包办生活事务,导致学生劳动意识薄弱;另一方面,城市小学户外活动空间有限,传统劳动教育内容与城市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劳动教育陷入 “形式化”“边缘化” 困境。
一、研究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本研究结合城市区小学教育场景,丰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理论,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实证参考;从实践层面来看,通过探索符合城市区小学特点的劳动教育模式,能够切实解决当前劳动教育实施中的难题,帮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掌握技能、塑造品格,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二、城市区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现存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与生活脱节
当前多数城市区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设计,多以零散的手工课、清洁活动替代,未形成贯穿小学六年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偏向传统农业劳动或工业劳动,如种植蔬菜、制作简单工具等,与城市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脱节。例如,城市学生更熟悉社区服务、垃圾分类、家庭厨艺等劳动内容,但现有课程对此覆盖不足,导致学生难以将劳动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
(二)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参与度低
城市区小学受场地、安全等因素限制,劳动实践活动多集中在校园内,如校园清洁、班级绿植养护等,形式较为单一。部分学校虽尝试开展校外劳动实践,但受交通、经费、家长意见等影响,活动频次低、规模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劳动需求。此外,实践活动设计缺乏层次性,未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劳动能力,导致低年级学生参与困难、高年级学生兴趣不足,整体参与度较低。
(三)评价体系不科学,导向性不足
当前城市区小学劳动教育评价多以 “完成情况” 为核心,如是否完成校园清洁任务、是否提交手工作品等,评价标准单一、主观,缺乏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同时,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家长、学生自身参与度低,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此外,评价结果未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结合,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足,难以引导学生重视劳动教育、主动参与劳动实践。
三、城市区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一)构建 “生活导向” 的劳动课程体系
结合城市学生生活实际,构建 “基础 + 拓展 + 特色” 的三级劳动课程体系。基础课程聚焦生活必备劳动技能,如低年级 “整理书包、系鞋带”,中年级 “垃圾分类、简单厨艺”,高年级 “家庭理财、家电简单维修”,让学生在课程中掌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知识;拓展课程结合学科教学,如语文 “劳动主题作文”、数学 “超市购物计算”、科学 “植物生长观察”,实现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特色课程依托学校资源,如校园农场(利用屋顶、阳台打造小型农场)、手工工坊、社区服务社团等,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劳动兴趣。此外,课程实施采用 “理论 + 实践” 的模式,每节劳动课预留一半时间用于实践操作,确保学生 “学中做、做中学”。
(二)设计 “多元开放” 的劳动实践活动
打破校园边界,设计 “校园 + 家庭 + 社区” 三维劳动实践活动体系。校园内,开展 “岗位认领” 活动,如让学生认领 “班级图书管理员”“校园安全员”“绿植养护员” 等岗位,通过承担岗位任务培养责任意识;
定期举办 “劳动技能大赛”,如低年级 “叠衣服比赛”、中年级 “厨艺展示”、高年级 “手工创新大赛”,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家庭中,推行 “家庭劳动打卡” 制度,学校每月发布 “家庭劳动清单”,如低年级 “每天整理自己的房间”,中年级 “每周帮家长洗碗、扫地”,高年级 “每月参与一次家庭大扫除”,并通过家长群分享劳动照片、视频,实现家校联动;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开展 “亲子劳动”,如一起做饭、布置家庭环境,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社区内,与社区居委会、养老院、超市等合作,开展 “社区服务日” 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清洁、看望养老院老人、协助超市整理货架等,让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体会劳动价值。
(三)完善 “综合多元” 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 “过程 + 结果”“定量 + 定性” 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涵盖劳动态度(如是否主动参与、是否认真负责)、劳动技能(如是否掌握劳动方法、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如是否提出劳动改进建议、是否有创新劳动成果)三个维度,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如劳动态度采用 “五星评级”(主动参与 5 星、被动参与 3 星、不参与 1 星),劳动技能采用 “等级评价”(掌握、基本掌握、未掌握),创新能力采用 “描述性评价”(如 “能提出改进清洁工具的方法,提高劳动效率”)。评价主体采用 “教师 + 家长 + 学生 + 社区” 四方参与模式,教师评价学生校园劳动表现,家长评价家庭劳动情况,学生通过 “劳动日记” 进行自我评价,社区工作人员评价校外服务表现。此外,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设立 “劳动小能手”“最美劳动者”等荣誉称号,定期表彰优秀学生,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实践成效
某城市区小学通过上述实践路径开展劳动教育一年后,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方面,劳动意识明显增强, 85% 的学生能主动承担家庭劳动任务, 78% 的学生表示 “喜欢参与劳动实践”,在劳动技能方面,中高年级学生基本掌握垃圾分类、简单厨艺等技能,部分学生还在市级劳动创新大赛中获奖。学校方面,形成了特色劳动教育品牌,相关实践经验在区域内推广,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可度显著提升, 90% 的家长表示“支持学校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愿意配合学校完成家庭劳动任务。
(二)反思与展望
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受社区资源限制,部分活动难以长期开展;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存在差异,少数家长仍存在 “重学习、轻劳动” 的观念。未来,学校需进一步加强与社区、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通过家长会、家长课堂等形式,加强对家长的引导,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同时,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结合时代发展更新劳动教育内容,如增加 “人工智能劳动”“低碳生活劳动” 等新兴内容,让劳动教育始终贴合新时代要求,真正培养出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素养的新时代学生。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新时代城市小学劳动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J]. 基础教育参考,2021 (12):45-47.
[2] 李丽。家校社协同推进城市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J].教学与管理,2022 (06):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