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文言文群文阅读课型的教学策略

作者

蓝伟光

广州大学附属东江中学 河源 东源 517500

1 引言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其教学长期存在“重字词句翻译、轻文化传承”“重知识识记、轻思维发展”的困境 [1]。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多篇文本的协同学习,为打破这一困境提供了可能。而“深度学习”视域则进一步要求教学超越表层信息获取,指向学生对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对文化价值的批判性继承及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

2 文言文群文阅读课型的教学的基本特征

2.1 文本的关联性与层次性

群文阅读的核心在于“群”,文本并非随意堆砌,而是围绕特定主题、文体或语言现象形成有机关联。同时,文本难度、深浅度呈阶梯式分布,既包含课内精读文本,也纳入课外拓展文本,为学生搭建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究阶梯,满足深度学习中“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2.2 目标的高阶性与整合性

相较于单篇教学侧重字词句落实,群文课型的目标更强调整合性与高阶性: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文言知识的共性规律,更注重培养其比较分析、归纳概括、批判性思维等能力,最终指向文化认同感与审美鉴赏力的提升。

2.3 过程的探究性与互动性

深度学习反对被动接受,群文阅读课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文本线索、合作讨论文本关联、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2]。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探究的“参与者”,通过与文本、同伴、教师的多向互动,深化对文言内涵的理解。

3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文言文群文阅读课型的教学策略

3.1 锚定核心议题,构建“关联性文本矩阵”

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文言文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绝非简单叠加,而是需以核心议题为锚点,构建逻辑严密的“关联性文本矩阵”,为学生的深度探究提供载体。

核心议题的确立需兼顾课标要求、文本特质与学生认知基础,既可以是文化主题,也可以是语言现象,或是文体特征,确保具有探究价值与拓展空间。文本矩阵的搭建应体现“主辅结合、深浅递进”的层次:主文本选取课内经典篇目,作为知识迁移的基点;辅文本选用主题相关的课内拓展篇,形成互文印证;拓展文本则引入浅易课外文言,延伸探究边界。

同时,需明确文本间的关联维度——或主题呼应,或观点对立,或手法异同,例如围绕“山水情怀”议题,可将《三峡》的雄奇、《答谢中书书》的清丽、《与朱元思书》的淡泊组合,通过景物描写风格的差异,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情感与时代背景的关联。这种矩阵式文本组合,既能让学生在共性中归纳规律,又能在差异中深化理解,为深度学习提供从已知到未知的阶梯,推动学生从表层识记走向意义建构。

3.2 设计“阶梯式问题链”,驱动深度探究

设计“阶梯式问题链”是推动学生在文言文群文阅读中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路径,需打破碎片化提问模式,构建从低阶到高阶的思维进阶体系[3]。

基础层问题聚焦文言知识的共性规律,如“比较《论语》《孟子》中‘仁’字的不同语境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跨文本比对夯实文言基础,为深度探究筑牢根基。分析层问题指向文本内容的关联与差异,例如“《曹刿论战》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劝谏者的言说策略为何不同?与各自的对话对象有何关联?”,促使学生在比较中把握文本逻辑,培养分析推理能力。评价层问题着力激发批判性思维,如“你如何看待《愚公移山》的执着与《智子疑邻》的偏见?二者体现的思维方式有何本质区别?”,鼓励学生跳出文本表象,结合时代背景与个人认知形成独特见解。迁移层问题则实现古今勾连,如“结合《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理念,谈谈当代青少年应如何应对信息爆炸时代的焦虑?”,推动学生将文言智慧转化为现实认知。这种阶梯式问题链既符合深度学习“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在连续追问中逐步穿透文本表层,触及文化内核,最终实现从知识接受者到意义建构者的角色转变。

3.3 运用“多元思维工具”,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在文言文群文阅读中运用“多元思维工具”,是将深度学习从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关键路径,其核心在于通过可视化、结构化的工具设计,引导学生突破表层认知,发展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

比较表格可聚焦文本间的显性关联,如梳理《史记》《汉书》中同一历史事件的叙事差异,通过“时间节点—细节描写—作者评价”的横向对比,帮助学生归纳史传文的叙事逻辑;思维导图能构建主题的隐性网络,以“家国情怀”为核心,辐射《出师表》的鞠躬尽瘁、《岳阳楼记》的忧乐天下、《过零丁洋》的舍生取义,通过分支延伸呈现情感表达的多元路径。辩论提纲则助力批判性思维的深化,如围绕“《愚公移山》的执着与《庖丁解牛》的顺应是否矛盾”,用“文本依据—逻辑推理—现实印证”的框架梳理论证思路,推动学生辩证审视传统智慧的当代价值。此外,概念图可整合文言知识共性,如将多文本中“之”“以”等虚词的用法归类关联,形成系统化知识网络。这些工具既呼应阶梯式问题链的探究方向,又为思维过程提供显性载体,使学生在工具运用中实现从零散信息接受到系统意义建构的跨越,真正达成高阶思维的培养目标。

4 结语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文言文群文阅读课型,其核心在于通过“文本关联、问题驱动、思维深化、文化浸润”的策略,让学生在多文本探究中不仅掌握文言知识,更能发展高阶思维、传承文化基因。这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在文本筛选、问题设计、活动组织中始终以学生的深度参与和素养提升为目标。唯有如此,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古典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黄佳凤 . 群文阅读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22.

[2] 谷雯雯 . 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D]. 苏州大学 ,2021.

[3] 崔金山 . 互文理论启发下的群文阅读课型设计探索 [D]. 西南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