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少数民族档案叙事研究
王思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33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民族文化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基石,蕴含着族群认同、历史记忆与精神信仰等内容。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当代语境下,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关乎传统延续、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国家战略。作为民族记忆的核心载体,档案以其原生性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媒介。因此,激活档案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潜能,实现从静态保护到动态赋能的价值跃迁,是文化传承与地方治理协同的必经之路。
1 新时代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档案的创新价值
1.1 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时代发展进步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特色档案是少数民族人民虔诚信仰、精湛技能、丰富习俗及卓越艺术等的生动展示,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了解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通过对这些档案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利用,我们能够更加全面直观地感受少数民族的历史变迁,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让富有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2 有益于民族团结稳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民族团结和凝聚力源自对集体记忆和共同经历的深刻认同。少数民族特色档案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爱国情怀的史料。通过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可以总结经验、认识规律,从而促进文化传承,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少数民族特色档案的保护与开发是对民族精神的坚守与弘扬,激发着少数民族儿女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成为推动民族团结、社会长治久安的强大动力。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才能捍卫国家的文化根基。例如,少数民族档案中关于冼夫人致力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事业事迹的记载,不仅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于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这些特色档案加以宣传,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外事活动中的主动权,同时有利于坚定少数民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2 面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少数民族档案叙事体系
2.1 多元化叙事主体
要让档案叙事真正触动人心、凝聚广泛共识,关键在于构建多元化的叙事主体。在传统档案开发过程中,历史话语权多掌握在档案工作者或少数精英学者手中,这种自上而下的讲述模式虽保证了档案叙事的专业性与严肃性,却在无形中拉远了档案与普通民众的距离,使得档案故事难以转化为大众普遍的集体记忆。搭建面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少数民族档案叙事体系,核心在于打破这种单一的话语格局,形成多元参与、声部协调的“复调合唱”。这意味着要突破档案部门的局限,主动邀请历史学家、民族学者、艺术家、教育工作者等专业力量参与创作,更关键的是要将话语权交还给历史的创造者——各族人民。通过口述史采集、民间档案征集等方式,鼓励并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历史亲历者及其后代担当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讲述者。当公众共同发现、整理、讲述、分享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案例时,档案叙事就不仅是外在的知识灌输,而是内在的身份确认与情感联结。
2.2 多模态叙事矩阵
搭建面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少数民族档案叙事体系并非零散技巧的简单拼凑,而是经过系统规划的整体设计。基于此,构建“内容—结构—体验”三位一体的多模态叙事矩阵,该矩阵融合了深刻的价值内涵、精巧的组织架构及前沿的感知技术。在内容层面,要开展针对性的主题挖掘。紧紧围绕“五个认同”与“四个与共”的价值核心来挑选档案,着重挖掘可体现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共同开拓广袤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篇章、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档案文献。如唐蕃古道中的文化交流融合历程、茶马古道里的经济互补协作事迹等才是档案叙事选材的关键所在。在结构层面,要灵活运用多种数字叙事模式。若需呈现历史发展脉络,可采用逻辑严密的线性叙事模式;若想引发公众思考与互动,可设计清晰简洁的树状叙事模式;若要深入剖析复杂的人物关系与事件网络,可使用互动性强的网状叙事模式,为学术研究和公众探索提供丰富的途径。在体验层面,要开发让公众全身心投入的叙事载体。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将档案故事转化为可感知的虚拟场景,使公众从阅读者转变为体验者,实现少数民族档案价值的最大程度释放。
2.3 多层级叙事策略
可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少数民族档案叙事,其话语风格必定是“润物细无声”式的,会尽力规避宏大叙事可能引发的生硬说教。宏大的历史论断往往难以与普通个体建立直接的情感关联,而一个个生动鲜活、富有温度的个体故事,却可轻松穿透理性屏障,直达人心。搭建面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少数民族档案叙事体系,关键是要采取多层级叙事策略,核心要点是以小见大,通过讲述各民族普通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里的个人命运、家庭变迁及情感抉择,反映中华民族的共同命运与集体情感,如一封温暖的家书、一张泛黄的合影、一段感人的口述,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比抽象的口号更具感染力。多层级叙事策略要求叙事语言应该是平实、具体、充满人情味的,而非华丽、抽象、冰冷说教的,力求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让公众自然体会到“我们”与“他们”“小我”与“大我”之间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实现从文化共鸣到政治认同的深度转变。
3 面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少数民族档案叙事路径
3.1 形成文化符号与群体团结,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通过情感刺激、情感唤醒,并在共同关注的焦点和共享的情感体验的作
用下,仪式参与者的个体情感能量在有限的空间和频繁的互动中不断聚集,
在“集体兴奋”的推动下生成代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象征符号以及“群体团
结”“对违反群体团结行为的正向愤怒”等结果。代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象
征符号是情感能量内聚的产物。柯林斯指出“有关注焦点的人群获得了可以
延长这种体验感的符号,通常这一符号来自观众有意识关注的任何一种东
西”。这种符号的产生可在下一轮的互动仪式中作为新的关注焦点。群体成
员通过共同关注这一象征符号,引发强烈的中华民族团结感,进而促进民族
团结,这时各民族成员会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利益视为自身利益的重要构成。当共同体内部形成团结意识时,其成员将在彼此间的紧密联系中深刻体会到归属感、责任感和身份认同。这种情感体验将激发个体的主体意识,使其在实际行动中主动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并自觉捍卫集体荣誉。例如观众在观看红色档案电视剧或纪录片时,会将其中出现的英雄人物视为一种象征符号,这种文化符号不仅会强化观众内心对于作为“中华儿女”的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会使群体成员主动了解英雄背后的故事,为维护“英雄符号”神圣性、缅怀先烈、维护国家安全和团结做出一系列行为,并带动其他成员参与进来。同时,对于出现的违反民族团结的行为,如质疑历史事件、诋毁英雄人物、破坏民族团结等,群体成员会自觉产生正向愤怒,通过语言反击、实施举报等行为来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部稳定和团结。
3.2 探索数字化档案发展路径
少数民族特色档案事业发展对推动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不断增长,对特色文化档案的利用提出了新需求和更高的标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档案管理利用的数字化进程,为大众便捷化、智能化获取特色民族文化提供多元路径。5G、AI、XR、云直播等智能技术的成熟和公众生活工作方式的变化催生出文化创意新业态和新模式。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高科技手段对少数民族的历史场景进行三维重建,让观众亲身体验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口述档案等特殊档案资料转化为更易于保存和传播的数字格式,能够使社会公众走进和更加深入地了解少数民族文化,进一步唤醒少数民族人民及全社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3 档案工作者应转变传统思维
扎实的理论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 只有立足本土国情 , 深刻理解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形成、传续和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 , 才能够进一步发现学科理论的关联与逻辑。档案工作者应深耕理论学习,摒弃固化思维,以国情、民情为根本,以保护与传承发扬民族文化为目标,以开放创新的姿态迎接挑战。在数智时代,档案与数据协同管理,档案工作者应不断更新档案管理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优化档案的数字化处理与存储功能,不断提升档案的利用效率与安全性,加强档案资源的活化利用,深入挖掘档案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元素,将其融入特色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开发等领域,让特色档案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3.4 建立民间性档案文创基金
构建持续性的资金循环机制,是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档案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保障,因此不能依赖短期拨款,而应发动群众力量,通过村民自主参与、持续循环的民间性档案文创基金,保障文化保护工作,让少数民族特色档案真正“活起来”,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良性互动,还应打破单一财政补贴模式,建立“社会捐赠 + 商业回馈 + 产权升值”的立体化筹措体系。第一,面向社会公众设立文化认捐计划,以“专项资金包”形式支持特定项目,如捐助者可定向资助某位传承人的技艺传习活动,并获得该传承人制作的纪念性文创产品。第二,与本地文旅企业签订收益分成协议,将部分收入反哺基金。第三,鼓励社群开展技能性生产,用于技艺培训。同时,基金投放需紧扣基层文化生产的实际需求,建立“孵化→扶持→收益”的递进式帮扶链条。优先配置“三小”项目:小微文化创业、小型社区文化空间、小众濒危技艺抢救。基金管理委员会需设置指标评估体系,重点关注项目收益稳定性及文化传播效能,保证资金效用可量化、可持续。总体而言,建立民间性档案文创基金的本质,是将档案纳入区域经济循环系统,深化少数民族特色档案的民生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一条具有湘西特色的“文化富民”之路。
3.5 搭建真实客观的伦理护栏
在利用数字技术再现甚至重塑历史的同时,如何守住档案叙事的边界与准则成为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在追求档案叙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时,需警惕两条红线:一是历史的真实性,二是文化的敏感性。任何为了凸显效果而去歪曲史实、过度演绎甚至虚构历史的行为,都可能滑向历史虚无主义,这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意背道而驰。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时,若处理不当,极易陷入猎奇化、符号化的误区,或造成无心的文化冒犯,影响民族团结。因此,搭建真实客观的伦理护栏势在必行。搭建伦理护栏不是要束缚创造的翅膀,而是要保证其在正确且受人尊重的轨道上翱翔,伦理护栏至少应包含三大机制:一是历史真实性审查机制。由档案学、历史学、民族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评议小组,对所有叙事内容的史实依据进行严格审核。是文化敏感性咨询机制。在项目策划与开发阶段,要主动邀请相关少数民族的文化代表、学者和群众参与,就文化元素的呈现方式征求意见,确保表达方式的准确性。三是公众反馈与修正机制。要建立公开透明的反馈渠道,鼓励社会公众对叙事产品进行监督和评议,对发现的偏差和谬误及时回应并作出修正。
结束语
少数民族特色档案是连接少数民族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同时也是传承和创新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自由贸易港建设要以少数民族特色民族文化为依托,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档案,将档案开发利用与文化传承、旅游产业等有机融合,带动地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长,使少数民族特色档案成为推动文化多样性与交流融合的重要元素,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力量,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建秀 . 数字时代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传承策略 : 以鄂伦春族为例[J]. 山西档案 ,2024(6):135-138.
[2] 唐胡浩, 任振一. 发轫、承续与升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绪的内在逻辑研究 [J]. 广西民族研究 ,2024(6):37-46.
[3] 王晓旭 . 档案学与传播学交叉融合下的档案叙事 [J]. 山西档案 ,2025(6):128-130.
[4] 孙晓蔚 . 少数民族红色档案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J]. 山西档案 ,2024(1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