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朗读”活动设计与优化研究

作者

骆媛媛

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 100107

引言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语言训练形式,也是学生理解文本、感受语言美和激发阅读兴趣的有效方式。然而,传统朗读教学多以教师示范或个别学生朗读为主,其他学生参与度较低,课堂互动性不足,难以实现整体提升。小组合作朗读作为一种强调自主参与与协作交流的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语言运用积极性,增强表达意愿和合作意识,成为课堂改革的重要探索方向。在“双减”政策和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教学更强调“语用为本、以读促悟”,对朗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从单一主导者转向活动组织者,学生则应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合作朗读不仅有助于语音语调的掌握,更能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情感共鸣。本文立足教学实践,探讨小学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朗读活动的组织策略与优化路径,促进朗读教学实现从形式参与向有效生成的转变。

一、小组合作朗读的教学价值与实施基础

小组合作朗读是一种融合语言训练、协作学习与审美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其根本价值在于将原本“个体重复”“机械模仿”的朗读行为,转化为“互动协商”“共建语言”的学习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力和语文实践力。通过合作朗读,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共同探讨文本节奏、语调、情感色彩等要素,在合作中完成从理解到表达的语言内化过程,实现语文学习的深度转化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持续积累。

从教学组织角度来看,小组合作朗读为学生提供了平等表达的空间,打破了教师主导下朗读机会分配不均的局限。同时,这种方式也契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具有较强的参与感、成就感与归属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与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内在的语言表达动力。从课程标准导向出发,合作朗读活动能够为“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机融合提供实践场景,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支撑路径。因此,将小组合作朗读作为语文课堂的重要组织方式之一,具有明确的教育功能与现实必要性,也是提高课堂质量和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小组合作朗读的组建机制与运行要点

要保障小组合作朗读的教学实效,首先要科学组建小组结构。应根据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基础与性格特征进行搭配,确保组内成员之间具备一定互补性与沟通基础。教师在分组时应避免“一刀切”的均衡分组或单纯按座位排列,鼓励在动态调整中实现“组内稳定、组间互动”,提升小组合作的稳定性与生成性。

在合作朗读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小组应明确分工、协同推进。例如可设定“节奏引导者”“情感润色者”“语音纠正者”等角色,使每位成员都有参与点和责任感,形成小组内部的功能互补。此外,教师要加强朗读目标的设定指导,不仅仅关注发音与流利度,更应引导学生关注语境理解、情感表达与语调变化等综合表现,使朗读不止于形式,更富表现力与思辨性。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动机,应结合评价机制设置小组展示机会,让学生在“被听见”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反馈,进一步增强参与意识与语言表达信心。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方式,科学组建小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这种教学组织方式为朗读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行为基础与心理支撑,有效提升了课堂的教学互动质量。

三、小组合作朗读的教学设计与过程策略

良好的活动设计是保障朗读教学效果的关键。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应结合文本特点与教学目标,设计具有层次感与梯度感的朗读任务。例如,可先安排“识字—断句—朗诵”的递进路径,引导学生从字音准确到节奏掌握再到情感表达,形成逐步推进的学习链条。同时,也应注意任务的适度挑战性,既要让学生感到可达,又要激发其思维与表达潜能,避免“任务空转”或“表演化”倾向,确保朗读过程既真实有效又富有生成意义。

教学中应强化朗读前的准备环节,明确朗读目标、方法与标准,使学生有目标、有路径地投入合作过程。教师可通过范读、讲解与反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重点与朗读要领,为小组合作打下语言与情感基础,提升朗读的内在表现力与表现欲。在朗读过程中,应鼓励组内自由讨论、反复排练与相互纠正,使合作真正成为学习内化的过程。在展示环节,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多元化反馈,不仅评价朗读表现,还应关注学生在合作中的表达积极性、问题意识与协调能力,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改”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在语言与思维层面共同成长。

四、小组合作朗读的优化路径与持续改进方向

小组合作朗读作为一种活动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其有效性需要在动态反馈与持续改进中逐步增强。教师在长期实践中应不断总结活动实施中的规律问题,逐步建立朗读活动的常规运行机制,使之由“课改尝试”转化为“课堂常态”。一方面,应加强朗读活动与课文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避免将朗读活动形式化、边缘化,使朗读真正服务于文本解读与语言发展;另一方面,应逐步建立合作朗读的分层梯度机制,根据学生语言能力的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朗读支持策略,提升教学适应性。

在课堂管理方面,教师要强化过程调控与引导,避免部分学生“搭便车”或组内分工失衡问题,保持小组合作的活力与效率。技术手段也可成为朗读活动优化的重要手段,如利用录音设备进行回听评价、借助智能平台记录展示过程、引入语音识别辅助反馈等,都能提升朗读教学的精细度与互动感。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与语言成长,引导其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表达与反思,使朗读活动真正成为推动学生语言素养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

五、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正在经历从“单一操练”到“合作表达”的方式转变,小组合作朗读作为这种转变的有效载体,不仅提升了学生语言训练的参与度,也促进了其语文综合素养的生成与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科学的小组建构、合理的任务设置、明确的朗读目标以及持续的过程调控,是保障合作朗读效果的关键。教师应不断优化活动设计与实施路径,将合作朗读嵌入语文教学全过程,使其成为促进学生语言成长、审美体验与思维表达的多维平台。未来应在教材内容开发、评价机制设计与课堂组织策略上持续探索,使小组合作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加深远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段晓 . 小学语文多元化朗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J]. 当代教育家 ,2025,(13):69-71.

[2] 王璐 . 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朗读教学问题研究 [D]. 河南大学 ,2024.DOI:10.27114/d.cnki.ghnau.2024.000655.

[3] 姚红霞 .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中维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探讨 [J]. 学 周 刊 ,2020,(32):67-68.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