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引领,匠心育人
阮桂荣
宝鸡市渭滨中学 72100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 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 , 要求教师在学科知识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步发展 , 发挥课程教学的思政育人功能。化学学科作为高中教育体系中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之一 , 其涉及的内容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 , 涵盖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化学安全和科技创新等领域 , 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思政教育资源与高中化学课程的深度融合 , 可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 , 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思政元素应用价值
(一)培养化学安全意识,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
把化学安全教育融入到高中化学教学体系当中,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化学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进而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的,教师借助系统化的化学安全教育,促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那些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危害性的化学品,并且意识到它们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的长远影响,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展开化学教学,有利于学生探究化学品滥用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增强自身的公共安全意识,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能体会到科技双刃剑特性,这样的综合教育模式的形成,既有益于改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水平,又会对他们的职业伦理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把课程思政理念渗透到高中化学教学当中,可以引领学生用科学思维方法去剖析现实问题,从而优化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其关键要素主要包含如下几点:依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的要求,高中化学课程要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新发展成果,系统整合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详细内容。这个规定指出了创新人才培育的课程教学目的,在高中化学学科的实际开展过程中,教学内容既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重点讨论化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解决全球性问题如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教育工作者要依靠课程思政观念,促使学生领悟化学领域技术创新的意义价值,从而引发他们投身科研实践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高中化学中应用思政元素的教学方法
(一)化学发展历程中的思政理念渗透
“化学蕴含知识,史实启迪智慧”,化学史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成分,它有着独特教育价值,教师要全面挖掘化学史里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它们同课堂教学实践有机融合起来,引领学生从化学角度看待社会现象,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达成,高中化学课程包含许多化学史内容,如果从历史角度展开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又能加深他们对科学研究社会文化意义的认识,体会到学科发展进程中所蕴含的主要思想,进而优化自身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同学科教学深度结合。拿高中化学“人类对原子结构认知的发展历程”为例,“原子结构理论的演进过程”板块从战国时代的朴素物质观念出发,采用化学史视角系统梳理经典原子模型及其成因,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复杂性与艰难程度,借助具体的历史案例,学生既能感受到科学家探寻自然规律的不懈努力,也能领悟到他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献身科研的价值取向,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可以联系道尔顿“原子论”的出现,讲清楚它对于近代化学体系创建的关键价值,进而唤起学生的革新意识,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化学领域的探究活动当中。
(三)创设合理情境以促进思政渗透效果
情境教学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巧妙结合到学科知识里去的一种方法,在高中化学课上显示出很大的应用好处,它成果的取得依靠教师对教学内容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设计得很用心,经过有效设置情境,既可扩大认知宽度又可诱发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碳酸钠跟碳酸氢钠”为例,有一位教师拿 2023 年杭州亚运会做背景,把中国面食文化当作切入点开始讲授新课,于是便造就出浓厚的文化环境,而且达到了塑造文化信心的目的,在进入正讲环节之后,围绕日常生活用蒸馒头为什么偏爱选用小苏打而不是苏打这个问题来展开讨论,启发学生分组制订实验规划,全面探寻两者的性质差别以及应用原理。此种做法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知程度,而且还引领他们从小处着眼抓住大趋势,最终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构建思政评价体系,聚焦学生全面发展
塑造起有效的思政教育评判体系,既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专业知识,又利于推动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要整合定性与定量评判方法,教师要规划包含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生态意识,革新思维等多方面的评判指标,还要制订详细的操作流程,比如有关实验态度,操作是否符合规范,绿色化学操作效果,化学革新潜力等方面的评判标准,在评判科学素养时着重考察学生的实验严谨程度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判环保意识时着重考察学生在处理废弃物过程中是否做到规范化操作,凭借信息化手段显示评判结果,让学生更直观地知晓自己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进步状况和改良途径。教育工作者可以凭借系统的学生成长档案,利用思想政治素养发展记录表,课堂行为观察笔记等定性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意识,环境认识等核心素养指标进行全面考察,在评价环节里,要塑造起包含多种主体的回馈体系,把自我反思,同伴相互评价以及教师增添的意见融合起来,每次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展开自评和互评,再把教师增添的点评同这些结合起来,得出综合评判结果,教师应该用文字详尽地记录下学生在实验操作,合作交流,讨论过程中的思政表现特点,着重追踪他们在长时间的学习进程中价值观改变的轨迹,特别是在参加绿色化学实践的深度,团队归属感加强,生态环保意识加深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结束语
高中化学课程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独特的育人价值并加以利用,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各个部分,包含理论讲授,实验操作以及实践探究等,通过多种活动加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促使化学学科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深度整合,做到协同育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德育体系,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惠海涛 . 高中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 [J].化学教学 ,2024,(08):25-29.
[2] 吴锡明 .“四个融合”提升高中化学课程思政质量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03):108.
[3] 戴雨濛 , 吴新建 , 张贤金 . 高中化学课程思政 : 元素、目标、资源与案例 [J]. 化学教学 ,2024,(11): 24-3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