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美育人:尚美视域下小学民族器乐教学的创新实践研究

作者

赵丹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引言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而民族器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教学价值不仅在于技能传授,更在于尚美品格的浸润。当前小学民族器乐教学仍面临“重技法轻审美”“重模仿轻创造”的困境:学生能机械演奏《小星星》等简化曲目,却难以理解《金蛇狂舞》的锣鼓节奏与节日庆典的关联;能模仿教师指法,却缺乏对乐器音色、文化内涵的感知。这种“去情境化”的教学导致民族器乐沦为应试工具,难以实现“以美润心”的育人功能。

一、以美育人:尚美视域下小学民族器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审美体验浅表化,文化理解碎片化

当前小学民族器乐教学多停留在“技术模仿”层面,教师侧重指法、节奏的机械训练,忽视对乐器音色、曲式结构与文化意蕴的深度解读。例如,学生能熟练吹奏葫芦丝《婚誓》片段,却难以辨识其傣族音乐特有的“三度颤音”与孔雀舞的关联;能模仿二胡《良宵》的滑音,却不知其与江南丝竹“柔婉细腻”风格的内在联系。这种“去情境化”教学导致学生仅知其音,不解其美,难以形成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系统性认知。

(二)教学形式单一化,创新实践边缘化

民族器乐课堂普遍存在“教师示范—学生跟练”的固化模式,缺乏跨学科融合与创意表达环节。例如,在竹笛教学中,教师仅教授《彩云追月》的指法技巧,未引导学生结合美术绘制“月下笛声”意境图,或用语文创作短诗诠释乐曲情感。此外,学生极少有机会参与民乐改编、即兴创作等活动, 80% 以上课堂时间用于重复练习,导致其艺术创造力与审美表现力发展受限,民族器乐教学沦为“技能操练场”。

(三)评价体系功利化,尚美品格弱化

现行评价机制过度强调技术指标(如音准、节奏准确性),忽视审美感知与文化认同的考察。例如,学生演奏考核以“零失误”为标准,却未纳入对乐曲情感表达、文化内涵理解的评分项;民乐社团选拔以考级证书为硬性门槛,忽略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创造力。这种“唯技能论”评价导向,使学生将民族器乐视为应试工具,而非审美体验与文化传承的载体,尚美品格的培育目标被严重弱化。

二、以美育人:尚美视域下小学民族器乐教学实践策略

(一)情境化沉浸教学,激活审美感知

以《赛马》二胡曲为例,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蒙古草原赛马场景,结合马头琴、呼麦等民族音乐元素,引导学生闭目聆听并想象“马蹄奔腾、风声呼啸”的画面。随后,学生分组用身体律动(如跺脚模拟马蹄、挥臂模仿扬鞭)表现乐曲 A 段快弓技巧的力度与速度,用纱巾飘动演绎 B段蒙古民歌旋律的悠扬。教师还设计“乐器构造探秘”环节,学生拆解二胡模型,观察琴筒、蟒皮、千斤等部件,对比板胡、高胡的形制差异,理解音色差异的文化根源。案例中, 85% 学生能通过肢体动作准确匹配乐曲情绪, 90% 学生能辨识二胡与其他胡琴的音色特征。此类教学将抽象音乐符号转化为具象文化意象,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民族器乐的形式美与文化美。

(二)跨学科融合创作,深化文化理解

以《金蛇狂舞》为素材,教师联合语文、美术学科开展“端午龙舟”

主题项目。语文课上,学生诵读《竞渡歌》等古诗,分析诗句中“鼓声劈浪鸣千雷”与乐曲锣鼓节奏的关联;美术课上,学生用彩泥制作龙舟模型,并用葫芦丝吹奏乐曲片段作为背景音乐。在音乐创作环节,学生分组改编《金蛇狂舞》旋律,加入三角铁模拟“锣鼓点”,用沙锤表现“浪花飞溅”,最终将作品与龙舟模型、诗词朗诵同步展示。案例中,学生不仅掌握乐曲 ABA 结构与“螺蛳结顶”创作手法,更通过跨学科实践理解民族器乐与民俗文化的共生关系,培养文化认同感与艺术创造力。

(三)分层任务驱动,提升艺术表现力

针对学生能力差异,教师设计“竹笛进阶任务卡”。基础层学生用筒音作 5 的指法吹奏《小星星》,重点掌握全按作 5 的音阶;提高层学生挑战《彩云追月》片段,练习颤音、赠音等技巧,并尝试用双吐法表现乐曲跳跃感;拓展层学生自主创作“校园晨曲”,将竹笛与口风琴、三角铁结合,设计多声部合奏。案例中,教师引入“器乐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从气息控制到情感表达的成长轨迹。分层任务既满足个性化需求,又通过“基础—提高—拓展”的螺旋式进阶,提升学生演奏技巧与艺术表现力,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科技赋能创意,培育创新精神

以《茉莉花》为例,教师引导学生用 AI 音乐生成器(如MuseScore)改编乐曲,将传统五声音阶与电子音效融合,创作“未来版茉莉花”。学生分组设计“智能演奏系统”:一组用编程软件(如Scratch)制作“节奏游戏”,将乐曲节奏转化为可视化指令,通过拖拽模块控制角色舞蹈;另一组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可穿戴乐器”,将竹笛指法传感器与LED 灯带结合,实现“吹奏发光”的交互效果。案例中,学生作品《赛博茉莉》在校园科技节展出,将民族旋律与赛博朋克视觉风格结合,引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思考。此类活动突破传统教学范式,通过科技与艺术的跨界融合,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使民族器乐教学焕发时代活力。

结语

以美育人视域下的小学民族器乐教学,通过情境化沉浸、跨学科融合、分层任务驱动与科技赋能的创新实践,构建了“感知—理解—创造”的立体化育人路径。学生在《赛马》的马蹄声中触摸草原文化,在《金蛇狂舞》的锣鼓点里解码民俗密码,在 AI 改编的《茉莉花》旋律中探索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最终将民族器乐从“技艺符号”升华为“文化基因”。

参考文献

[1] 钱婷 , 杨美如 . 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器乐演奏的应用技巧探究[J]. 中国民族博览 ,2025,(03):175-177.

[2] 赵立辉 . 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策略探究 [J]. 教育天地 ,202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