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视野下的川南“请春酒”民俗饮食文化研究
何夕林 汪俊安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省高县中学校
一、引言
巴蜀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多元的内涵。其覆盖范围涵盖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涉及历史、文学、艺术、风俗等诸多文化现象。川南地区作为巴蜀文化的关键区域,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饮食文化更是其中的璀璨明珠。川南“请春酒”作为该地区一项历史悠久的饮食习俗,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更体现了川南人民的生活智慧与情感交流模式。本文旨在通过对川南“请春酒”的深入探究,揭示其在巴蜀文化背景下的独特地位与重要价值,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川南“请春酒”的历史渊源
高县作为川南地区的典型代表,其“请春酒”习俗可追溯至明代。据乾隆木制版《高县志》记载,在二、三月间,家家户户有举办吃春酒习俗活动的传统,旨在祭祀土地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川南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之情,更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清代,“请春酒”习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光绪 22 年刻本《叙州府志》记载,二月“花朝日”,士大夫家若有园亭者,会招饮春酒,赏花联句。这表明在清代,“请春酒”习俗已发展成为文人雅士之间的社交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民国时期,“请春酒”习俗更加普及且多样化。民国23 年刻本《华阳县志》详细描述了正月十五日到二月间请春酒的时间范围与习俗内容。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请春酒”习俗已成为川南地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三、川南“请春酒”的饮食结构
(一)第一台:吃茶食
第一台以吃茶食为主,茶盒中摆满了各式自制小茶点。这些茶点不仅色彩搭配和谐,而且每种茶食的切法多样,有正方形、长方形、菱形、薄片、三角等多种形状。茶食的制作工艺精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制作技艺。
以巴果子为例,其制作需经过选料、浸泡、磨烂、滤干、上笼、盅烂、压平、开条、翻晒、炒炸、滚芝麻、装袋、存放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需精心操作,方可制作出色泽金黄、口感酥脆、香甜可口的巴果子。这些茶食不仅美味可口,更体现了川南人民的勤劳与智慧。除茶点外,第一台还会上两盘热茶食鸭儿粑。鸭儿粑是高县的一种特色小吃,以其皮薄鲜嫩、浓香扑鼻、油而不腻而闻名。它是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川南“请春酒”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鸭儿粑的制作工艺独特,选用优质的糯米和鲜肉等食材,经过精心加工而成。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让人回味无穷。
(二)第二台:上“干盘子”
第二台以“干盘子”为主,包括香肠、猪肝、猪心、猪舌、腊肉等腊味食品。这些腊味食品经过腌制、熏制等工艺处理,口感独特,香气扑鼻。再配上自家酿制的米酒,别具一番风味。
此台是边吃边喝边摆龙门阵的时刻。亲朋好友围坐一桌,品尝着美味的腊味食品,畅谈家长里短、人生哲理。有钱人家和大户人家还会邀约民间艺人耍杂技、耍狮子,以烘托热闹气氛。这一时刻不仅增进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交流,还传承和弘扬了川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在交流中,人们分享着生活的经验和智慧,传承着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
(三)第三台:正餐
第三台为正餐,需吃九大碗(俗称五大四小)。这九大碗包括土火锅、蒸头碗、红苕扣肉、盐菜扣肉、粉蒸肉等九种菜品。这些菜品食材丰富、滋补养生、味道鲜美,体现了川南人民的饮食智慧与养生理念。
正餐将蒸、烧、炒、熘、煸等中国菜品制作技术汇聚一堂,摆满一桌。菜品色香味俱佳,隆重而不奢华,丰盛而不浪费。每一道菜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令人回味无穷。例如,土火锅是川南地区的特色美食之一,选用当地的食材和独特的烹饪方式,将各种食材的味道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味。蒸头碗则以其鲜嫩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受到人们的喜爱。
四、川南“请春酒”的礼仪规范
(一)请柬与迎接
主人家举办春酒时,较正规的情况需发请柬相邀。请柬上应写明时间、地点、事由等信息,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与重视。较随便的情况也需口头相请,但同样要表达出真诚与热情。客人到来时,主人要在家门外迎接,以示欢迎。双方互致问候后,主人引领客人到客厅或堂屋小坐,敬以烟茶。这一环节不仅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也让客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与舒适。在迎接过程中,主人的态度和言行举止都反映了其对客人的尊重和重视。
(二)餐桌安排
摆春酒的地点选择需得当。一般家人吃饭可摆在厨房,但亲朋好友到来时应摆在堂屋。若客人较多,堂屋摆不下,也可摆在院坝里。然而,无论摆在哪里,堂屋中那一桌应为首席,以表示对重要客人的尊重与礼遇。餐桌通常安放在堂屋正中,多用正方形的八仙桌。八人为一桌,一方坐两人。桌子正对大门的一方为上方,其相对方向为下方。以右为上,上方右边为首席,上方左边为二座。首席之右侧为三座,三座之下为四座。座位安排一般遵循“以长为尊”和“以权为贵”的原则。这一安排不仅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礼仪规范,还促进了客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座位安排上,人们会根据客人的身份和地位进行合理安排,以体现对客人的尊重和礼貌。
五、川南“请春酒”的文化传承
在川南“请春酒”中,“支客司”是重要人物。他们能说会道,在协调活动流程、传达民俗礼仪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支客司会一边念着唱词一边娴熟地用双手抬着装满菜品的托盘,将热闹的川南语调充斥整张饭桌。
这些唱词富有节奏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它们或讲述历史故事,或表达美好祝愿,或传承民俗风情,让客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川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支客司的角色不仅丰富了“请春酒”的文化内涵,还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支客司在唱词中可能会讲述川南地区的历史传说、名人故事等,让年轻一代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六、川南“请春酒”的经济价值与社会影响
据了解,庆岭镇的 3 家大型“请春酒”体验店在繁忙时每家每天接待客人 100 桌以上。这些体验店通过提供优质的春酒美食与独特的文化体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与体验。全镇还打造“有故事、有特色、有感情”的“庆岭印象”街景和网红打卡点,增强了游客的沉浸式、互动式春假体验。同时,庆岭镇邀请专业人士创作歌曲和赋文大力推广宣传川南请春酒文化,使其知名度与美誉度不断提升。2024 年庆岭镇春酒文化旅游收入超 1500 万元,“庆岭造”产品远销省内外,仅电商销售收入就超 300 万元。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川南“请春酒”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通过发展“请春酒”文化旅游,庆岭镇不仅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就业的增加。
七、结语
川南“请春酒”作为巴蜀文化大背景下独具特色的民俗饮食文化现象,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还体现了川南人民的生活智慧与情感交流方式。通过不断创新与发展,可将其打造成为集收藏、研究、展示、文化旅游体验为一体的川南民俗文化旅游胜地。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也能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我们期望川南“请春酒”能够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与创意,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川南“请春酒”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将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为巴蜀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