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全过程管理的工程监理技术路径优化研究

作者

杨斌

武汉市青山建设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80

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竞争加剧和工程项目体量扩大,建设单位对项目全过程控制能力的需求日益增强,推动了以全过程咨询为核心的工程管理新模式的形成。这一变革不仅涉及项目策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阶段管理模式的重塑,也对传统工程监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项目质量、安全、进度控制的重要保障力量,工程监理已不再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被动监督,而是被期待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综合管理作用。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建筑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也为监理技术路径的重构提供了新的可能。面对技术环境与行业角色的双重变革,探索符合全过程管理理念的工程监理技术路径优化已成为当前行业亟需解决的关键课题。

一、全过程管理理念下的工程监理技术重构

(一)全过程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全过程管理指的是在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内,从前期策划、设计、施工,到竣工交付和运营维护全过程中,实施系统化、协调化、集成化的管理活动。其核心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周期覆盖”,即管理工作从项目立项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始延伸至后期的资产运营,不再局限于施工管理 11⋅ 。例如,在设计阶段引入监理单位参与设计图审、材料选型、风险识别,有助于提升施工可行性,避免后期返工;在运营期,监理单位可承担维保计划审查与数据监测,延长建筑寿命周期。二是“多主体协同”,全过程管理强调各方协作机制的构建,监理单位需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项目管理公司、业主单位形成高效沟通通道,并借助 BIM 协同平台,实现设计变更、施工计划调整、质量隐患整改等事项的信息同步与责任闭环管理。三是“精细化控制”,在项目质量、进度、安全、投资四大控制目标上,细化管理粒度至工序级。以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为例,在钢结构吊装过程中,监理需根据钢构件材质(如 Q355B或Q460)提供焊接工艺审核、应力分析校核报告,并对吊装温度(不低于 -5C )、风速(小于8m/s)等现场条件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安全。

(二)传统监理技术路径的局限性

传统工程监理多以施工阶段控制为主,存在三个方面的明显局限:首先是管理阶段的“后置”,监理介入时间晚,无法在项目策划及设计阶段提供风险预警与方案优化。例如,在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中,未能在设计阶段识别地质风险及地下管线冲突,易导致施工期停工及成本激增。其次是技术支撑手段落后,监理过程仍以人工记录、纸质台账为主,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薄弱,无法实时发现问题。传统质量管理中,主要依赖于抽检制度,缺乏基于数据流的质量趋势分析与过程控制机制。第三是组织职能模糊,监理单位常被动地执行建设单位指令,缺乏主动介入、问题识别与技术引导的能力。责任机制不明确,导致在项目冲突事件中缺位。

(三)监理技术职能的重构方向

针对上述问题,工程监理需从管理范围、技术方法及组织职能三方面进行重构:首先是向策划阶段前移,监理单位可参与初步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审核、招标文件编制及施工图审查,明确施工工艺适用性与质量目标边界 [2]。例如,通过审核模板体系设计是否符合结构形式(如剪力墙体系采用铝模系统),以减少后期拆换频次。其次是向后期延伸,将监理职能拓展至竣工验收、运维计划制定、工程移交评估等环节。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中,监理单位可利用数字化交付平台,参与机电系统调试及智能化系统联调联试,确保系统联动逻辑满足设计要求。第三是角色转型,由传统的“监管者”向“协同管理者”与“技术服务提供者”转变,强化风险控制、成本管理及数字交付的技术支持能力,构建全过程技术服务链条。

二、工程监理技术路径的优化策略分析

(一)监理流程再造与标准化建设

在全过程管理背景下,监理需实现作业流程标准化与节点控制机制的制度化。首先,应建立覆盖立项、设计、施工、竣工的全过程监理流程图谱,例如采用“3+5+N”流程体系:3 个主阶段(设计、施工、运维),5 个关键节点(图纸会审、材料进场、隐蔽验收、中间验收、竣工验收),N 个专项流程(绿色施工、智慧建造、安全专项等),以图形化标准指导项目执行。其次,推动“作业指引+ 控制标准”的双轨融合,制定关键控制点标准工序模板。例如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应包括塌落度检验(180±30mm)、拌合时间(不小于90s)、入模温度( ⩽30qC )、养护周期(不少于7d)等参数,形成过程可控、结果可追的技术制度。最后,应在合同层面强化监理节点成果要求,如明确各阶段提交“旁站记录”“质量问题闭环报告”“整改跟踪拍照证明”等具体文件,增强监理成果交付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二)信息化与数字化监理平台建设

技术路径优化的核心支撑在于数字化监理平台的构建与运用:一方面,BIM 技术可实现设计、施工信息三维集成与动态模拟 [3]。在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中,利用 BIM 模型完成施工组织模拟与碰撞检查,提高方案合理性,并在后续通过 BIM+RFID 技术对构件(如幕墙单元、机电安装件)进行二维码溯源管理。另一方面,智慧监理平台集成物联网设备,对工地现场进行实时采集与监控。通过布设激光位移传感器、自动测温记录仪等,实现对基坑变形、混凝土养护、临边防护等关键参数的全天候监控。数据经处理后同步至平台,实现超限预警与现场调度联动。同时,大数据分析技术可用于识别项目常发问题、人员配置冗余及施工工序风险点。例如,通过分析 10 个住宅项目中混凝土裂缝率与养护温湿度、浇筑速度的相关性,形成经验曲线,指导下一项目施工节奏与环境控制。

(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与复合型能力提升

高质量的监理技术路径离不开复合型人才支撑,这不仅是技术手段转型的基础保障,也是全过程管理模式有效落地的关键环节。首先,应设立严格的监理项目经理职业准入条件,建议要求其具备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并具有不少于两项全过程咨询项目的实操经验,能够熟练运用合同管理、BIM 协同技术及全过程成本控制工具,具备组织跨专业团队协作与风险协调的能力。其次,应加强跨领域的知识融合与持续性培训,系统开设“BIM+ 监理”“智能监测 +质量控制”“EPC 项目协调与争端解决”“智慧建造与数据驱动监理”等实操型课程,形成以技术集成能力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监理人员向多维技术管理者转型。最后,应鼓励企业建立内部专家库与“项目 + 平台”双线成长机制,通过典型项目实践与平台型资源沉淀相结合,推动监理人员在基础设施、公建工程、工业建筑等不同类型项目间实现角色转换与能力迁移,提升队伍的专业弹性、应变能力和综合技术服务水平。

(四)监理组织结构与职责体系优化

传统监理组织通常呈现出线性、单专业配置的特点,难以满足全过程咨询项目对多专业协同与高效响应的管理需求。优化策略之一是采用“矩阵式”管理结构,在项目部内部引入多专业负责人制度,设立结构、机电、造价、安全、信息化等专业小组,促进专业间的交叉评审与并行作业,从而提升组织的技术决策效率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优化策略之二是建立阶段性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阶段的管理重点与目标任务,监理单位在设计阶段需参与优化方案评估并签署目标承诺书,在施工阶段制定问题整改机制并实施责任人追踪,在竣工阶段提交完整的交付评估报告与运维接口数据,实现责任链条全程闭环,确保管理质量与成果可控。最后,需建立统一高效的沟通机制,例如推行每周协调例会制度,设定固定议题流程,落实问题清单审查、责任认领及限期整改等环节,并借助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会议纪要留存、任务分派与整改结果闭环跟踪,全面提升组织运行效率与信息流通速度。

三、基于全过程管理的监理技术路径优化应用建议

(一)制度支持与政策引导

推动全过程监理技术路径优化,离不开国家和地方在政策层面的引导与制度保障。首先,应在工程管理政策中明确全过程监理的职责定位与权责范围,强化监理单位在项目各阶段的参与权限,尤其是在项目策划、设计评审、竣工移交等环节给予制度性保障,打破“只限施工”的传统角色定位。其次,推动政府采购制度和招投标规则的灵活化调整,鼓励“设计- 监理”联合体、“咨询- 监理”协作机制参与大型项目管理,特别是在 EPC、PPP 等复合模式下,赋予监理单位更多前期介入和技术审查权限,以提升项目的整体可控性与协同性。例如,在市政基础设施或城市更新类项目中,可通过项目建议书阶段引入监理方参与方案比选与风险评估,增强技术把控与成本控制的系统性。最后,应加快地方层面试点推广,推动具备专业能力的企业率先承担全过程监理实践任务,并通过评优激励、财政支持、项目推荐等手段,建立监理单位向全过程管理服务升级的政策环境,促进行业能力结构优化和服务模式革新。

(二)典型项目实践路径建议

针对不同类型工程项目,全过程监理路径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实现监理工作的精准化与高效化。城市综合体项目因功能复杂、系统交叉程度高,在设计阶段应配备专职 BIM 协调监理,负责模型审查与系统碰撞检测,施工阶段则设立专项工序监理岗,对地下室抗浮、幕墙安装、机电综合等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旁站,移交阶段则应依据建筑智能化系统指标(如楼控响应时间 <2 秒、能耗采集误差< 5%)进行全流程测试与验收。基础设施类项目如高速公路、水利工程等,周期长、环境复杂,监理应重点加强施工组织方案的动态管理与气象风险识别,利用锚杆抗拔试验(≥ 80kN)、土钉喷射厚度抽检(≥ 200mm)等手段实施过程控制,并结合遥感监测技术对地质灾害趋势进行预警 [4]。公共建筑项目则侧重绿色与智能建造,监理工作应涵盖绿色材料审核(如节能门窗 K 值≤ 2.0W/ ㎡·K)、绿色施工评估(如湿作业封闭率≥ 90%)及建筑碳排放控制,同时配合完成智慧系统集成、机房施工验收及信息安全检测,保障建筑运行的可持续性与智能化水平。

(三)行业发展与未来趋势展望

监理行业的未来发展将持续朝着服务融合、数字赋能与智能决策方向深化。首先,监理企业正加快向全过程工程咨询综合服务商转型,通过与设计院、造价公司、项目管理单位组建联合体,提供集技术审查、进度控制、投资管理与质量管控于一体的“一揽子”服务模式,在 EPC 总承包项目中更是可兼任“第三方技术审查 +监理执行”双重角色,强化其独立性与专业价值。其次,行业亟需建立全过程工程管理一体化平台,打造以项目为核心、任务为导向的信息化管理体系,集成 BIM、GIS、IoT 等技术,实现工程数据在设计、施工、运营各阶段的实时采集、统一归档与多方共享,并通过合同履约分析、质量趋势识别、工序进度预测等智能模块支撑高效管理 [5]。此外,推动“AI+ 工程监理”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提升管理主动性与预测能力的关键路径,例如借助智能视频识别系统实时监控塔吊操作、施工电梯运行等高风险行为,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进度偏差、成本超支等问题进行趋势分析与风险预警,全面增强项目管理的智能化与前瞻性水平。

总结:全过程管理理念的引入对传统工程监理模式提出了深层次变革要求,要求其从管理对象、技术手段、组织机制到人才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重构。本文围绕全过程管理对工程监理提出的新需求,深入分析了传统路径的局限与应对方向,提出了流程标准化、信息技术融合、人才复合化和组织协同化等技术路径优化策略,并结合不同类型项目提供了落地实践建议。可见,监理单位唯有主动拥抱管理技术的变革趋势,提升全过程介入能力与技术服务能力,方能在新时代工程建设体系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行业标准完善与信息技术落地,推动工程监理真正实现从“监督者”向“全过程管理者”的跃迁。

参考文献

[1] 王茜 . 监理企业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的策略研究 [D].华南理工大学 ,2022.004402.

[2] 于利贤 , 吴振全 . 工程监理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及发展措施 [J]. 建设监理 ,2024,(10):29-32.

[3] 董奎元 . 工程监理在高层住宅建筑质量控制中的关键技术[J]. 陶瓷 ,2024,(10):213-215.

[4] 陈晶 . 市政工程监理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J]. 工程技术研究 ,2024,9(17):134-136.

[5] 陈建锋 . 基于 BIM 技术的建设工程监理精细化管理分析[J]. 广东建材 ,2024,40(05):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