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设计与实践研究
刘阳
石河子第十中学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引言
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核心素养变成了学科教学的重要指引方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身为培育学生实践能力及科学素养的关键依托,当下却存在着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相脱离、实验设计缺少探究性质等状况。所以,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探寻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途径与实践办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具备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存在脱节现象
现阶段,在部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实验步骤的精准度及实验结果的正确性予以了过度的关注,将教学目标仅局限在知识的传授及技能的训练方面,却忽略了对学生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育。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结构”实验中,教师更多地侧重于强调显微镜的操作流程与细胞结构的辨认,然而却没有引导学生思索细胞结构和功能间的联系,这样就很难助力学生树立起生命观念。
(二)实验教学方法呈现单一状况
大部分初中阶段的生物实验教学运用的是“教师进行演示、学生加以模仿”的模式。在此模式下,学生缺少自主开展探究的机遇,此种被动形式的教学方式,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致有所下降,而且会对学生科学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形成限制。比如在开展“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实验时,教师直接将实验的原理与具体步骤告知学生,学生仅需要依照要求进行操作,不能亲身感受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
二、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设计策略
(一)重构实验教学目标
按照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将实验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分成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及社会责任等。如在“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实验中,设定了“领会光合作用对于生命活动所具备的重要意义”(生命观念)、“剖析实验数据进而得出相应结论”(科学思维)、“独立设计实验的具体方案”(科学探究)、“给出保护植物资源的相关建议”(社会责任)等目标,以此达成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共同培育。
(二)创新变革实验教学方法
运用“探究式与合作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积极投身于实验的设计、操作及分析环节。比如,在“探究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实验中,授课教师首先抛出问题“种子萌发究竟需要哪些条件呢?”,然后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进而设计出实验的具体方案,借助控制变量的方法实施实验,最终各个小组汇报实验得出的结果并开展交流与评价活动。以此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整合实验教学资源
通过深入挖掘生活中的各类素材及跨学科的相关资源,打破传统所存在的局限状况,进而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必要的载体。如在“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验中,引领学生利用废弃的塑料瓶、土壤等材料制作微型的生态瓶,并且结合数学学科记录生物数量所发生的变化情况,同时运用地理学科的知识分析人类活动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实验所需的成本,而且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之间的关联,提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能力。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成效
(一)学生核心素养水平得以提升
在某所初中挑选两个教学水平相当的平行班级开展对比实验,在实验班运用经过优化处理后的实验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而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常规教学模式。一个学期的教学周期结束后,借助实验操作考核、问卷调查及访谈等方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学生在实验操作技能、科学思维能力及社会责任意识等层面,均大幅度地优于对照班的学生,其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得到了明显且显著的提升。
(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在实践操作期间,教师借助投身实验教学的优化设计及相关研究工作,持续对教学理念予以更新,进而提高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有所增加,营造积极向上的教研氛围,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革新给予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结论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开展优化设计并付诸实践,能够切实解决当下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而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借助重新构建教学目标、革新教学方法、整合实验教学相关资源等一系列策略,不但可以培育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能够推动学生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方面的进步。在未来,仍需要进一步健全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以此为初中生物教育的高质量推进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朱瑞. 基于核心素养的大概念生物实验教学[J]. 文理导航( 中旬 ),2021(11):49-50.
[2] 姚岚 . 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例谈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 [J]. 理科考试研究 ,2021(2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