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浪潮下电视编导的叙事逻辑转型与创新路径研究
刘洋
央视风云传播有限公司 100038
一、短视频冲击下电视叙事的现实困境
短视频以“短平快”的传播特性重构了受众的信息接收模式:时长多控制在 15-60 秒,开篇即抛“钩子”,通过视觉冲击、情绪共鸣或悬念设置抓住注意力;叙事结构灵活跳跃,常以碎片化情节、反转结局强化记忆点;互动性极强,用户可通过点赞、评论、二次创作参与内容生产。这种叙事逻辑精准契合了当下受众“碎片化时间消费”“即时满足”的需求,导致电视媒体的受众分流严重——据《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 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 10.12 亿,日均使用时长超2 小时,而电视开机率较2015 年下降超 60% 。
电视叙事的传统逻辑在此背景下暴露出明显短板:一是节奏冗长,为适应线性播出节奏,常以“铺垫 - 发展 - 高潮 - 结局”的完整结构展开,开篇慢热难以留住年轻受众;二是视角单一,多以编导为中心的“单向输出”,缺乏与受众的情感共鸣;三是互动缺失,传播链条止于“播出”,用户难以参与内容创作或反馈;四是场景局限,固定时长与播出时段难以适配移动端的碎片化观看场景。
作为内容生产的主导者,电视编导的叙事思维与创作方式直接决定电视内容的传播效果。如何突破传统叙事框架,吸收短视频的叙事优势,成为电视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电视编导叙事逻辑的转型方向
短视频的冲击倒逼电视编导打破固化思维,从“以内容为中心”转向“以受众为中心”,在保留电视深度与专业性的基础上,实现叙事逻辑的三大转型。
2.1 从“线性完整”到“模块化解构”
传统电视叙事强调情节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如纪录片的“时间线叙事”、电视剧的“因果链情节”。而短视频的“模块化”叙事启示电视编导:可将核心内容拆解为独立模块,每个模块聚焦一个亮点(如一个冲突、一个知识点、一个情感爆点),模块间既保持逻辑关联,又可单独传播。例如,央视《如果国宝会说话》将每件文物的故事压缩至5分钟内,单集以“文物特写 + 拟人化解说 + 悬念提问”构成独立模块,既适合电视完整播出,又能拆分为短视频在移动端传播,实现“一次创作,多平台适配”。
2.2 从“编导主导”到“受众共情”
短视频的高传播力源于对受众情绪的精准捕捉,如亲情、励志、社会热点等主题常引发共鸣。电视编导需从“自我表达”转向“受众洞察”,在叙事中植入可感知的情感符号。例如,湖南卫视《少年说》以“天台喊话”的形式,让青少年直接表达对家庭、校园的真实想法,放弃传统访谈的“编导提问 - 嘉宾回答”模式,通过原生态的情绪宣泄引发观众共鸣,相关片段被剪辑为短视频后,在社交平台获得上亿次转发。
2.3 从“单向传播”到“互动参与”
短视频的“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证明,受众不仅是内容的接收者,更是生产者。电视编导需构建“叙事 - 反馈 - 再生产”的闭环:通过预留互动接口(如开放式结局、话题征集)邀请用户参与创作。例如,江苏卫视《最强大脑》在节目中设置“观众挑战环节”,观众可通过 APP 同步答题,成绩优异者有机会参与下期录制,相关互动数据被编导纳入后续选题策划,形成“内容为用户定制,用户反哺内容”的良性循环。
三、电视编导的创新路径:融合短视频优势的实践探索
叙事逻辑的转型需要具体路径支撑,电视编导可从内容生产、技术应用、传播场景三个维度创新,实现与短视频的差异化竞争。内容生产上,既要保留电视深度调查、专业解读的优势,又要借鉴短视频“强开场”技巧,用悬念提问、数据可视化等方式压缩信息密度,如新闻节目以 10 秒“冲突画面 + 核心问题”切入,再展开层层剖析。技术应用层面,通过 AI 剪辑工具快速生成多版本内容适配不同平台,同时运用虚拟演播技术打造沉浸式场景,让观众从“旁观”变为“参与”。传播场景上,针对家庭客厅、移动端碎片化场景设计差异化叙事,例如同一纪录片既保留电视端60 分钟完整版本,又拆解为5 分钟“知识点切片”供手机端观看,形成互补传播。
3.1 内容创新:“微叙事”与“深挖掘”结合
电视的核心优势在于专业采编能力与深度内容生产,编导可采用“微叙事包裹深内容”的策略:以短视频式的“微切口”切入主题,再通过电视平台展开深度解读。例如,央视财经《正点财经》针对“年轻人理财”话题,先以 1 分钟“微片段”呈现一位 95 后“月光族”的收支账单(短视频风格),引发关注后,在正片以访谈、数据解析深入探讨年轻人消费观,既契合短视频用户的兴趣点,又发挥了电视的深度优势。
3.2 技术创新:互动技术赋能叙事升级
借助VR、AR、弹幕等技术,电视编导可打破传统叙事的时空限制,增强用户参与感。例如,浙江卫视《奔跑吧》推出“AR 弹幕互动版”,观众可通过手机发送实时弹幕,弹幕经编导筛选后投射到电视屏幕的场景中(如嘉宾任务卡、背景墙),成为叙事的一部分;江苏卫视跨年晚会采用“VR 视角切换”技术,观众可通过移动端选择不同镜头角度观看演出,编导则根据用户选择数据优化后续镜头调度,实现“技术赋能叙事,数据反哺创作”。
3.3 传播创新:构建“大小屏联动”生态
电视编导需建立“一次创作,多平台分发”的传播思维,将电视内容拆解为适配不同平台的形态:电视端保留完整叙事,短视频平台发布“高光片段”“幕后花絮”,社交平台发起话题讨论。例如,东方卫视《极限挑战》编导团队专门设立“短视频衍生组”,针对正片中的游戏环节,剪辑出“3 分钟速看”“嘉宾失误名场面”等短视频,在抖音、快手同步推送,并引导用户到电视端观看完整版,形成“短视频引流 -电视端沉淀- 社交平台发酵”的传播闭环。
结论
短视频浪潮并非电视媒体的“替代者”,而是推动其叙事革新的“催化剂”。电视编导的核心任务是在坚守专业品质的基础上,吸收短视频的叙事优势,实现从“线性叙事”到“模块化互动叙事”、从“单向输出”到“受众共创”的转型。通过内容上的“微深结合”、技术上的“互动赋能”、传播上的“大小屏联动”,电视媒体能够突破传播困境,在媒介融合时代找到独特的生存空间。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视叙事或将呈现更多可能性,但“以受众为中心”“专业内容为核心”的逻辑不会改变——这既是电视编导应对短视频冲击的根本策略,也是电视媒体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传播学引论(第三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 方师师,短视频时代传统媒体的转型逻辑与路径 [J]. 新闻与写作,2021(5):38-43.
作者简介:刘洋,女,1980.11.1 ,吉林省梅河口市编导,中级职称,新媒体技术研究与创新能力,传统媒体节目短视频化的传播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