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实践研究
张婉豫 焦禄
宁夏理工学院 理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宁夏 石嘴山 753000;宁夏理工学院 民航现代产业学院 宁夏 石嘴山 753000
一、引言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聚焦 “立德树人”,一线辅导员是落实育人任务的关键力量。当前,辅导员面临事务挤压、能力适配不足等现实难题,思政引领效能待提升。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探索辅导员思政引领路径,为强化高校思政育人实效、培养时代新人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围绕 “辅导员角色与思政育人” 形成三大方向:角色定位上,学界认同辅导员 “学生成长指导者” 定位(《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有学者提出辅导员需从 “事务管理者” 转向 “思政专家”,实证表明 “情感联结能力” 与思政效果正相关;方法创新上,有学者倡导 “新媒体思政”,主张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困境对策上,指出辅导员面临 “事务过载、专业不足、考核失衡”,现有对策多聚焦 “减负” 与 “能力提升”,但缺乏系统引领路径研究,对不同类型高校辅导员差异化需求关注不足。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相关研究集中于 “学生事务管理” 与 “价值观教育”:美国高校以 “全面发展” 为理念,兼顾学术支持与人格培养;英国依托社团与志愿服务培育公民意识;德国通过哲学课程与跨文化项目培养批判思维;日本推动校企合作开展职业伦理教育。但国外研究侧重 “服务功能”,忽视 “引领角色”,且基于 “多元文化” 语境,与我国思政教育本质差异显著,难以直接适配。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现有研究存在三大空白:国内研究缺乏 “一线实操视角”,国外研究未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需求;路径探索碎片化,未形成“角色 - 能力 - 机制” 协同体系;实证薄弱,缺乏案例剖析与效果验证。本研究立足辅导员实践视角,构建系统化路径,填补理论与实践鸿沟。
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1. 研究基础
以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2020)、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榜样示范)、“协同治理理论”(整合多元资源)为支撑,确保研究科学性。
2. 核心概念界定
“一线辅导员” 指直接负责学生日常管理与思政引导的专职人员;“思政教育引领” 指辅导员通过多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注重 “主动认同”;“引领效能” 指引领行为对学生思想、价值、行为的正向影响,通过 “思政素养测评”“师生互动” 等指标衡量。
(二)一线辅导员引领学生思政教育的角色定位
基于2024 年3-6 月对全国10 所高校200 名辅导员的调查,明确 “三维角色”:“理论传播者” 负责阐释理论、破解困惑,场景包括主题班会与微党课;“价值引导者” 引导家国情怀与职业伦理,场景涵盖谈心谈话与危机处理, 78.5% 辅导员认为此角色最核心却最难胜任;“成长陪伴者” 提供学业、心理与就业支持, 92.3% 学生表示信任了解自身情况的辅导员。
(三)一线辅导员引领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1. 角色冲突:事务挤压思政精力
访谈显示,辅导员日均处理事务性工作 6.2 小时(占 78% ),思政工作仅 1.5 小时(占 20% )。某省属高校辅导员每月填报报表 15 份、处理事务30 余件,难以系统开展思政工作。根源在于考核中 “事务管理”权重超 60% ,“思政成效” 缺乏量化标准。
2. 能力短板:专业水平与需求不匹配
45.6% 辅导员难以转化理论为 “生活化语言”, 38.2% 未掌握新媒体技能, 62.3% 仅具备基础心理知识。高校培训多为 “通用性内容”,缺乏 “思政专项” 分层培训,导致能力与需求脱节。
3. 机制缺失:协同育人格局未形成
校内协同不足, 76.8% 专业课教师未参与思政,“课程思政” 与 “日常思政” 脱节;家校协同薄弱,仅 23.5% 辅导员定期沟通家长;社会协同表层化,未形成 “思政共建” 机制,思政教育沦为辅导员 “单打独斗”。
(四)一线辅导员引领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构建
1. 理论引领创新:从 “单向灌输” 到 “双向互动”
打造 “微思政” 矩阵,制作 “1 分钟思政短视频”(某高校观看率 90% )、开发 “理论闯关游戏”(某高职学院测试平均分提升 25 分);采用 “情境式教学”,如组织农村走访讲解乡村振兴、邀请校友座谈疏导就业焦虑。
2. 价值引领深化:从 “隐性渗透” 到 “显性塑造”
将价值观嵌入日常场景:宿舍开展 “文明评选” 培养集体意识,网络社群规范发言营造清朗空间,危机事件中剖析价值观问题;培育 “学生榜样”,组建 “朋辈宣讲团”,某高校朋辈宣讲认同度 85% ,高于辅导员宣讲的 60% 。
3. 实践引领拓展:从 “单一活动” 到 “体系化实践”
构建 “三级实践体系”:基础层(校园实践)依托红色文化节与志愿服务岗;进阶层(社会实践)组织乡村振兴实践与企业职业体验;提升层(双创实践)指导红色文创项目与公益创业大赛,实现思政认知向行动转化。
4. 支撑体系完善:从 “单打独斗” 到 “协同共建”
构建 “三大协同机制”:校内成立 “思政育人共同体”,将协同成效纳入教师考核(占 10%-15% );家校搭建沟通平台,发布 “思政成长报告”,特殊学生建立 “月度沟通”;社会共建实践基地,邀请社会人士开展思政讲座。同时完善能力培训与考核评价。
四、结论
角色定位是基础,需通过 “减负增效” 让辅导员回归思政主业;2.能力提升是关键,辅导员需具备 “理论转化、新媒体运用、心理疏导”能力,高校需分层培训;3. 路径创新是核心,依托 “场景化、互动化、实践化” 载体延伸思政教育;4. 机制保障是支撑,通过 “三大协同”与配套机制形成育人合力;5. 学生主体是落脚点,需立足 “00 后” 特点,激发主观能动性,实现 “被动接受” 向 “主动认同” 转变。
五、小结与展望
本研究明确辅导员三维角色,构建四位一体路径与三大协同机制,丰富思政 “基层实践理论”,提供可操作范式,指出三大困境。但存在局限:样本集中东部,未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缺乏长期效果评估。
差异化研究:探索不同高校、学生群体的个性化路径;2. 技术赋能:结合 AI 与大数据构建 “智慧思政”;3. 长效机制:完善思政成效量化评价与纵向追踪;4. 国际比较:借鉴国外经验并本土化改造,推动思政教育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