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与科学实验融合的课堂设计与实践研究
马俊
三河市第八小学 065201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明确提出“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推动跨学科学习,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数学与科学在逻辑思维和实践探究上具有天然互补性:数学为科学提供量化分析与建模工具,科学则为数学提供鲜活的应用情境。然而,当前教学中,两学科常处于割裂状态。数学偏重符号运算与解题,易流于抽象枯燥;科学实验则侧重现象观察,缺乏定量分析的深度。这种割裂导致学生难以建立知识间的有机联系,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观和世界观。
小学中段(3-4 年级)是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的关键期。他们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如度量、数据)理解存在困难,但对动手实验充满兴趣。将数学与科学实验深度融合,不仅能借助科学实验的具象性化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更能利用数学工具的精确性提升科学探究的严谨性,是实现“做中学、用中学”、协同培育科学精神与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 融合课堂的设计理念与原则
(一)核心设计理念
融合设计应以“实践探究”为核心,构建“科学问题驱动数学应用,数学工具支撑科学验证”的双向互动模式。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任务(提出问题 - 猜想 - 实验 - 结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测量、记录、计算与分析,从而深刻理解数学的工具性价值,同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二)关键设计原则
1. 目标关联性原则:每节课的数学目标与科学目标必须高度协同、相互支撑。避免生硬拼凑,确保融合的必然性与有效性。
2.工具共用性原则:优先选择两学科共用的核心工具(如天平、量杯、尺子、计时器)作为融合载体,使工具成为连接两学科知识的物理纽带。
3. 难度适配性原则:实验设计与数学计算复杂度必须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保探究任务具有挑战性但又可实现。
4. 过程探究性原则:必须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预留充分的自主探究、试错和反思的时间,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
三、 融合课堂的案例设计与实施
以小学三年级《测量一杯水的“重量与体积”》为例,展示 40 分钟融合课堂的具体实施。
(一)教学目标
数学目标:掌握用量杯、天平进行精确测量和记录的方法;能通过计算发现“水的重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
科学目标:探究水的重量与体积之间的定量关系;培养基于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天平、 100mL 量杯、盛水杯、滴管、清水、记录单(含体积、重量、重量/ 体积三栏)。
(三)教学流程
1. 情境导入(5 分钟):
以“一杯水与一杯沙子谁更重?”的认知冲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科学比较”,自然引出“体积”与“重量”两个概念,并明确本节课任务:用数学工具解决科学问题。
2. 实验探究(20 分钟):
工具学习:教师规范演示量杯(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平齐)和天平(左物右码、镊子取码)的使用方法,夯实测量基础。
分组实验:小组合作,依次量取 50mL、100mL、 150mL 水,并用天平测量其重量,准确记录数据。教师巡视指导,确保操作与记录的规范性。
初步猜想: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发现“体积增加,重量也增加”
的直观规律,并鼓励提出“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固定比例”的科学猜想。
3. 数据分析(10 分钟):
数据共享:各组将数据汇总至黑板总表,通过对比不同小组的测量结果,讨论实验误差的存在,理解数据的客观性与近似性。
计算发现:引导学生计算“重量 ÷ 体积”的比值。学生通过计算惊奇地发现结果都接近“1”,从而自主建构“1mL 水约重 1g”的核心概念。
验证预测:让学生预测 200mL 水的重量,并立即通过测量进行验证,强化对规律的信念,感受数学预测的力量。
4. 总结拓展(5 分钟):
师生共同回顾“猜想 - 实验 - 计算 - 结论”的完整探究流程,总结数学工具在科学发现中的关键作用。布置拓展任务:回家测量牛奶等液体的比值,与水的结论进行比较,将探究延伸至生活。
四、 实施成效与反思
(一)主要成效
1. 提升学习兴趣与深度理解:实践表明,超过 90% 的学生表现出浓厚兴趣,认为“数学变得有用、科学变得精确”。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真正理解了体积与重量的区别与联系,实现了对数学概念的深度建构。
2. 发展综合能力与跨学科思维:学生在实验中同步锻炼了动手操作、协作交流、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自觉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科学现象,初步形成了跨学科思维的意识。
3.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倒逼教师跳出学科本位,深入研究课标,整合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能力与课堂驾驭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实践反思与改进方向
1. 现存挑战:
时间把控:探究活动耗时较长,与固定课时存在矛盾。
个体差异:学生动手能力和计算速度差异大,易造成小组进度不均。
评价单一:难以用传统纸笔测试全面评价学生在融合课程中的过程性表现。
2. 优化策略:
精细化教学设计:优化环节衔接,将部分准备性或铺垫性任务前置。
推行异质分组与分层任务:依据学生特长进行组内分工,并设计基础、进阶等多层次任务,确保每位学生有效参与。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将实验操作、记录单、小组合作、汇报展示等过程性表现纳入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成长。
五、 结论
小学数学与科学实验的融合,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回应时代教育变革的必然要求。本研究证实,以“实践探究”为中心,遵循明确的设计原则,能够设计出高效、生动的融合课堂。这样的课堂不仅有效破解了数学学习的抽象枯燥难题,提升了科学探究的定量分析层次,更在学生心中埋下了跨学科思维的种子。未来的研究与实践需进一步开发更多样化的融合主题,并着力构建科学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推动融合教学走向深化与常态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