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迈向高质量特殊教育: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协同路径研究

作者

张玉香

临沂市河东区天使国际特教学校 276034

引言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要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到2025 年初步建立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体系”。可见,进入“十四五”时期特殊教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质量发展融合教育成为新的时代要求。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特殊教育教师作为推进普特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其质量决定着融合教育的质量,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特殊教育教师质量提升的关键。然而,在当前特殊教育实践中,教师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并未实现有机结合,教师师德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也难以实现良好的搭配和协调 , 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建设的协同发展也尤为必要 , 因此探索两者共同发展的路径成为促进特殊教育现代化的课题。

一、机制保障:构建“三位一体”发展生态

(一)学校主导:营造协同发展氛围

学校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舞台,要积极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创造有利于师德修养和专业能力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开展专门的师德教育活动,树立典型人物,弘扬优秀的职业道德,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学生认知观和价值观,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给教师的成长提供不同的条件,举办各种培训课程、学术研讨会和教学经验交流会等,促进教师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建立良好的激励评价机制,对在师德表现和专业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表扬和奖励,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二)家庭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特殊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它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其主要职责就是担负起早期教育的任务,在特殊教育领域,家校合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要形成常规化的家校交流机制,通过定时开展家长培训,专题讲座,上门家访等方式,全面宣传特殊教育的理念和实施手段,改善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参与意识,还要促使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师德创建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事务当中去,比如教师评定,教研活动等等,从而塑造起家校合作的模式,促使特殊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依靠家校互动,营造出多方协作的教育生态系统,给师德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给予强有力的支撑。

(三)社会支持:资源整合促进发展

特殊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广泛重视和积极参与进来,政府需加强专项财政支出制度的完善工作,并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援助机制,提升特殊教育领域的师资队伍整体业务水平和职业晋升渠道,以此来招揽更多人才加入这一行列当中。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与志愿团队的积极性,创建多种形式的学习锻炼场所并赋予相应的专业扶持,社会组织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去做一些关于教师培养方面的事务以及资源开拓咨询等方面的工作,而志愿者也可以在课堂教学环境里对这些特殊的儿童实施一些个性化的照顾帮助等等,在这种多方协作之下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怀支持这个领域的大环境氛围,师德修养和发展就拥有了一个更加可靠的保证条件存在。

二、创新模式:构建师德与专业协同发展培养体系

特殊教育因为服务对象具有多元性,需求存在差异性,所以具备独特属性,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包含智力障碍,听觉损伤,视觉缺失以及自闭症谱系障碍等),他们所处的教育阶段(覆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以及职业培训等),创建起系统化的师德培育与专业能力提升机制变得十分必要,在师德塑造方面,必须结合特殊儿童的心理生理特性以及教育过程中的重点难题,引领教育工作者树立起包容,耐心,关爱的价值取向,而且要努力改善其设计并执行个性化教学方案的能力。特殊教育领域的专门培训应该关注怎样形成适合某些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培养规划,就自闭症孩子行为改变手段,智力有障碍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这些话题而言,要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从而加强教育工作者对于特殊群体的精准援助水平,这种培训可以改进教师的专业水准,而且加深他们对师德内涵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评价改革:构建“师德- 专业- 成效”三维评价体系

(一)师德评估:聚焦日常表现与榜样作用

搭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关键在于抓住日常的行为体现部分,设计成科学化、规范化又公正公平的评判方式,其关键所在应当包含职业操守情况、专业素质状况以及教学过程操作等几个层面,整合学生、家长还有同事以及学校方面所给出的各类反馈消息,并加入到整个评价过程里头来共同反映出师德水准状态,要充分地利用典型人物所带来的示范作用效果,对于表现出彩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其先进的成功经验做法,在此过程中建立起标杆示范的作用效果,并促使全体教职员工朝着好的榜样人物学习的方向努力进步发展,形成积极向上良好的师德文化氛围态势发展起来,而对于有缺陷的地方,则应该立刻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其改进办法,并让其深入去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错误,并进行切实有效的改正调整,不断升级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水平能力。

(二)专业评估:聚焦能力提升与成果产出

创建科学的教师专业评价体系,要全面考察教师在职业发展和成果产出方面的情况,关键要素包含知识积累,实践应用,创新思维等诸多层面,通过课堂观察,教学案例剖析,科研成果表现等种种途径,达成对教师职业成长轨迹的系统评判,还要推动教师参与到教学改良和学术钻研当中,促使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交融,从而全面改善教师的综合素质和革新能力,对于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的教师,要尽快予以奖励,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不断前行的内驱力。

(三)成效评估:学生发展与社会贡献的衡量

成效评估是评判师德建设成果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应该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作基本导向,着重观察特殊群体在认识能力,情感态度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提升路径,利用学业成绩,行为表现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数据,全面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而且要全面考虑他们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实际贡献,包含政策执行效果,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表现,创建起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给教师的职业发展给予精确的参照标准,促使他们不断改进教学能力,从而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持续改善和发展。

结束语

展望未来,特殊教育朝着高质量发展阶段前行的关键因素,就是达成师德修养和专业素养的协调发展状况,二者的互相促进和支持,共同形成起保证教育品质的基础性框架,形成“三位一体”发展体系,探寻结合师德培育和专业提升的革新形式并完善师德,专业以及成效的全方位评定制度,以此系统地促使两方面有机联系起来,塑造高素质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既能符合特殊群体对于优良教育资源的需求,又促使特殊教育事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而助力塑造更为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结束语

迈向高质量特殊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关键要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构建“三位一体”发展生态、创新师德与专业互促共进培养模式以及建立“师德 - 专业 - 成效”三维评估体系等协同路径,可以有效促进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精湛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这将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琛 , 王卫东 .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新进展和新路向 [J]. 现代特殊教育 ,2023,(06):16-22.

[2] 王超 .“十四五”时期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J]. 学园 ,2021,14(27):43-45.

[3] 徐知宇 , 严梓洛 . 自主发展型特殊教育教师身份的特征与形成动机 [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4,(02):13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