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在抗震设防地区的结构性能与施工难点探讨
刘殿锋
云南省昆明市 中雄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50224
引言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政策的积极推动,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地震多发地区,装配式建筑的结构安全性和施工质量仍面临诸多挑战。据统计,我国约有 60% 的国土面积位于抗震设防区,其中高烈度地震区占比超过 10%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装配式建筑在抗震设防地区的结构性能与施工难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在结构性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现场组装的特点,既带来了施工效率的提升,也对结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抗震设防地区,如何确保装配式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成为工程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装配式建筑在抗震设防地区的施工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特殊挑战,如节点连接质量控制、构件吊装精度要求高等。
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装配式建筑在抗震设防地区的结构性能特点,深入探讨其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为装配式建筑在抗震设防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促进建筑工业化与抗震安全的协调发展。
一、装配式建筑的结构特点与抗震性能
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由工厂预制的各类构件通过现场装配连接而成,这种特殊的建造方式赋予其独特的结构特点。从构件组成来看,装配式建筑通常包括预制柱、预制梁、预制楼板、预制墙板等标准化构件,这些构件在工厂严格控制条件下生产,具有较高的尺寸精度和材料性能稳定性。从连接方式看,装配式建筑主要通过后浇混凝土、螺栓连接、焊接等方式实现构件间的连接,这些连接节点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表现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其工厂化生产的构件质量稳定,结构自重相对较轻,有利于减小地震作用;另一方面,构件间的连接部位往往是抗震薄弱环节,若处理不当容易在地震中先于构件本身发生破坏。与传统的现浇结构相比,装配式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稍逊,但其延性和耗能能力可以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得到提升。研究表明,采用适当的连接构造和加强措施,装配式建筑可以达到与现浇结构相当的抗震性能水平。
影响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连接节点的设计、结构体系的整体性以及施工质量的控制。节点连接的设计需满足 " 强节点弱构件 " 的原则,确保地震作用下构件先于节点破坏;结构体系的整体性则依赖于合理的构造措施和连接方式;施工质量特别是节点施工质量的控制,直接关系到结构抗震性能的实现程度。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装配式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实际表现。
二、抗震设防地区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难点
在抗震设防地区,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面临诸多特殊挑战,这些难点主要集中在节点连接施工、构件安装精度控制和结构整体性保障三个方面。节点连接施工是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的关键所在,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困难。抗震设防要求节点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延性,这往往导致连接构造复杂,施工精度要求极高。例如,梁柱节点区域的钢筋连接、灌浆套筒的密实度控制等工序,都需要精细施工和严格质量检查,任何疏忽都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构件安装精度控制是另一个突出的施工难点。抗震设防对结构构件的就位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竖向构件的垂直度、水平构件的平整度等指标必须严格控制。然而,现场施工环境复杂,吊装过程中容易产生偏差,加之温度变化、测量误差等因素影响,使得精确安装面临挑战。同时,高烈度地震区往往需要设置更多的抗震构造措施,如加强带、约束边缘构件等,这些都对构件生产和安装提出了更高要求。
保障结构整体性是抗震设防地区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核心要求,但实现起来存在诸多困难。预制构件通过节点连接形成整体结构,这种 " 拼接 " 特性使得结构的整体性天然弱于现浇结构。施工中需要采取特殊措施来弥补这一缺陷,如增加现浇带、加强后浇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等。此外,施工顺序的安排、临时支撑的设置、施工荷载的控制等因素,都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能形成。如何在保证施工效率的同时确保结构整体性,是施工组织设计中需要重点平衡的问题。
三、提升抗震性能的技术措施
为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抗震设防地区的结构性能,需要采取系统化的技术措施,涵盖设计优化、施工工艺改进和材料创新等多个方面。在设计优化方面,应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重点加强节点区域的抗震构造。具体措施包括:采用延性较好的节点连接形式,如套筒灌浆连接、预应力连接等;设置多道抗震防线,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实现内力重分布;优化构件配筋设计,确保构件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和耗能性能。同时,应运用 BIM 技术进行抗震设计协同,提前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抗震薄弱环节。
在施工工艺改进方面,需要针对抗震设防要求开发专用工法。对于关键节点施工,应采用高精度定位技术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确保连接质量。例如,开发专用的灌浆料施工工艺,保证套筒灌浆的密实度;使用临时支撑系统,确保构件在连接强度形成前的稳定性。对于整体性保障,可采用部分现浇与预制相结合的方式,在关键部位设置现浇带或后浇层。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施工监测体系,对重要参数如构件变形、连接应力等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材料创新为提高抗震性能提供了新的可能。研发高性能连接材料,如超高性能混凝土、高强灌浆料等,可以显著提升节点连接的强度和耐久性。使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对节点区域进行局部增强,既能提高抗震性能,又不会过多增加结构自重。此外,开发具有自复位功能的智能材料应用于装配式结构,可以改善结构在地震后的可恢复性。这些新材料与新工艺的结合应用,将为装配式建筑在抗震设防地区的安全应用开辟新途径。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装配式建筑在抗震设防地区的结构性能与施工难点进行系统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首先,装配式建筑在抗震设防地区应用具有可行性,但其节点连接可靠性和结构整体性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性能指标。其次,抗震设防地区装配式建筑施工面临节点连接质量控制、构件安装精度保证和结构整体性形成等主要难点,需要通过设计、施工、材料多方面的技术措施来克服。最后,工程实践表明,采用合理的技术方案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装配式建筑能够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实现安全性与工业化优势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陈晓燕, 张兴峰. 绿色建材在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中的作用 [J]. 居舍 , 2025, (15): 68-70.
[2] 郝文波 .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抗震设计与施工技术措施[J]. 住宅与房地产 , 2025, (11): 38-40.
[3] 王东旭, 齐华伟. 超高层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 [J]. 住宅产业 , 2024, (05): 51-53.
[4] 袁兴洪. 装配式建筑设计及抗震设计标准研究 [J]. 大众标准化 , 2024, (09):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