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路径与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章子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网络技术迭代推动了国际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文化传播由单向度输出向多元主体相互作用的复杂格局转变。在网络环境中,传播主体泛化,传播渠道裂变,受众需求个性化等特征在给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的同时,又给传统的传播路径提出了挑战。在此语境下,打破西方中心主义话语霸权,建构具有本土性和普适性双重特征的话语体系并探索出一条符合数字传播发展规律的现实路径,它既涉及中华文化全球叙事能力问题,也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和参与全球文化治理之战略需要。
一、网络环境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路径
(一)拓展多元传播平台
一方面应充分利用 Facebook、X、YouTube 这样的国际主流社交平台。李子柒在YouTube 上分享的关于中国传统乡村生活的视频,因其出色的视觉效果和对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现,成功吸引了超过千万的订阅者,这充分展示了国际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1]。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自主可控的国际传播平台,如字节跳动旗下的 TikTok 在全球的成功,为中国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范式。借助元宇宙和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构建一个沉浸式的文化传播平台,例如敦煌研究院推出的线上数字敦煌,这使得全球的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敦煌文化的魅力。
(二)创新文化传播内容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等,通过故事化叙事对传播内容进行重构。把故宫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拍成动画短片,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流传;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现实题材拍摄了一系列纪录片来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成果。将网络热点与流行文化元素相结合,打造文化传播产品,如河南卫视开播的《唐宫夜宴》等,以现代科技融入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热烈讨论,达到传统文化破圈传播的目的。
(三)精准定位国际受众
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国际受众文化背景、兴趣偏好和消费习惯进行剖析,实现精准化传播。面向欧美受众,重点宣传中国在哲学、艺术和科技方面的成就;面向东南亚各国加强传统民俗和中医药文化交流。和海外本土创作者一起了解本地受众的需求、生产与其文化语境相符的作品,减少文化折扣、增强传播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中国文化国际话语体系构建路径
(一)打造多语种文化数字传播平台矩阵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高度融合的今天,单一语种文化传播已经很难适应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文化的多元认知,建设多语种文化数字化传播平台矩阵,成为增强中国文化国际话语权之关键所在。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多方资源和技术力量的整合[2]。
基于此,应由政府牵头,联合国内一流互联网企业和文化机构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多语种数字传播平台开发和建设,保证该平台有较强的技术支撑和稳定的运行环境。并且,针对不同语种受众的文化背景与信息接收习惯,组建跨文化专业团队,涵盖语言学家、文化学者、数字技术专家等,共同参与平台内容的策划与制作。比如面向阿拉伯语观众,对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契合点进行深入调研,制定有针对性的文化专题,提高文化传播亲和力和接受度。同时建立多语种内容审核机制,以保证传播内容既符合国际传播规范又能精准传递中国文化核心价值。另外,要加强同国际知名数字平台合作,以技术对接、资源共享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发布中国文化内容,组建多语种、多层次、全方位数字传播平台矩阵,不断扩大传播覆盖面。
(二)培育网络意见领袖讲好中国故事
网络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培育一批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网络意见领袖,是提升中国文化国际话语体系构建效率的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需建立一套完善的选拔与培养机制。
网络意见领袖对信息传播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培养一批能讲好中国故事的网络意见领袖,是提高中国文化国际话语体系建设效率的重要手段。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建立起一整套选拔和培养机制。
具体而言,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甄别社交媒体平台活跃度高、粉丝基础广、对中国文化有着强烈兴趣的可能意见领袖并构建人才库。再者,为被选入人才库中的个人提供中国文化方面的系统培训课程,内容涉及中国历史、哲学、艺术和社会各个领域,以保证他们对中国文化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同时邀请国际传播领域专家学者开展跨文化传播技巧训练,以提高他们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和水平。另外,还要向网络意见领袖们提供大量创作素材和资源支持,包括邀请文化活动、提供专家采访机会、试用文化产品等,以调动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激情。通过构建激励机制,对传播中国文化有突出表现的网络意见领袖进行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从而产生良好示范效应,以吸引更多人加入讲好中国故事队伍。
(三)运用大数据精准推送文化内容产品
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化内容产品精准推送带来了可能性,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推送文化内容产品是增强我国文化在国际上传播成效的重要途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建设一个完整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
一方面通过联合国内外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和搜索引擎,采集国际用户关于中国文化内容搜索、浏览、点赞及评论的行为信息,构建用户行为数据库 [3]。另一方面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深度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发掘出用户文化兴趣喜好、信息接受习惯和消费能力特征并形成用户画像,根据用户画像实现文化内容产品的准确分类和标签化,保证每一个内容产品能够准确匹配到目标用户群体。同时制定智能推送算法,并结合用户实时行为数据和历史喜好对推送策略进行动态调整,以达到个性化和精准化推送文化内容产品。另外,还要构建反馈机制以实时监控和评价推送效果,并依据用户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推送内容和策略,从而形成闭环管理以持续提高文化内容产品推送精准度和用户满意程度。
三、结语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深入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和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是一种文明对话的现实途径,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策略展示。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为打破文化传播时空壁垒带来技术赋能,多元传播生态塑造需要在坚持文化本真的前提下,用创新性叙事应对全球受众认知预期。建构一种既具有民族特质又具有世界意义的话语范式,这既是消解文化误读,增进文明互鉴,也是中国介入全球文化治理的关键所在,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根发芽的深层次文化支撑的价值,不仅表现在跨文化传播的实践效能上,也包含在文明对话的长远维度上。
参考文献
[1] 吴长青 . 数字文化工业视阈中中国文化的世界认同与接受——以中国网络类型文学国际传播为例[J]. 出版参考,2024,(06): 8-12+22 .
[2] 张伦 , 邓依林 , 吴晔 . 社交媒体时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进路 [J]. 对外传播 ,2022,(12):64-67.
[3] 徐翔 . 国际社交媒体传播的中国文化及其类型特征——基于网络文本挖掘的实证研究 [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7,19(02):59-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