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立德树人”教育观下思政课的时代特征与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

周聪

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本文探讨了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与思政课的内在联系,分析了思政课的时代特征,并提出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价的创新发展路径。同时,文章阐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体系的构建,强调通过纵向衔接与协同合作提升育人效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保障。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育观;思政课

课题来源: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研究(23B074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载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探讨思政课的时代特征与创新发展路径,对于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与思政课的内在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习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坚持“八个相统一”,为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核心载体。二者的关系体现在:育人目标一致——均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宗旨;价值导向一致——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践路径一致——均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思政课的时代特征与创新发展

(一)思政课的时代特征

时代性。思政课要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思想,如“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这些新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方向和要求。思政课通过融入这些新理念,能够增强课程的时代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时代脉搏,培养他们的时代意识和责任感。

针对性。思政课需要解决学生思想成长中的现实问题。当下青年学生面临着各种思想困惑和挑战,如“躺平”“内卷”等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学生在职业规划、人生目标等方面的迷茫和困惑。思政课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帮助他们克服思想上的困惑,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创新性。适应信息化教育环境,推动教学方法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长征场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辛和伟大,增强他们的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

(二)思政课的创新发展路径

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应通过专题教学等方式,深入解读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创新。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情景教学和案例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评价创新。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思政课应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课堂表现、实践报告、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体系的构建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整个培养周期内接受思政教育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学段紧密衔接。小学阶段侧重品德启蒙,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活动培养爱国情感;中学阶段则强化政治认同,借助历史和政治课程,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学阶段深化理论武装,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树立理论自信。另一方面,连贯性是该体系的另一大特点。以“红船精神”为例,小学阶段通过故事讲述激发爱国情感,中学阶段进行理论分析,大学阶段则通过实践活动传承革命精神。这种螺旋式提升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不同阶段逐步深化。

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及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跨学段的课程标准体系。如组织编写《大中小学思政课程衔接指导手册》,明确各学段的教学重点和递进要求,确保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同时,推动建立区域性教研协作机制,促进不同学段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学校应积极搭建跨学段教研平台,促进大中小学教师的协同合作。例如,高校可与中小学联合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资源共享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为一化教学提供支撑。教师应主动参与跨学段教学研究,把握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例如,小学教师可注重启蒙学生的爱国情感,中学教师可侧重培养学生的制度认同,大学教师则可深化学生的理论自信,形成循序渐进的教学链条。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可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分层递进的课程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小学阶段侧重情感熏陶,中学阶段强化价值认同,大学阶段深化理论素养,确保思政教育的层次性和递进性。2.建设一体化教学资源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思政教育数字化共享平台,供大中小学教师灵活选用,丰富教学形式。3.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鼓励社区、家庭与学校联动,拓展思政教育实践空间。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为新时代思政课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政课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思政课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育人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周聪,女,1988年6月,湖南益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