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理念下园林绿化施工技术分析
张振
天津泰达绿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7
引言
低碳理念强调在生产与生活中减少能源的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 , 其在园林绿化施工中的应用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 提高绿化覆盖率 ,降低能源依赖度。基于此, 应结合园林选址地区的自然地理与气候情况,通过选择合适的植物、环保材料等手段 , 节约资源 , 减少污染 , 进一步切实提升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 加快新型绿色城市的建设进度。
1 低碳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1 未考虑项目的自然因素
在园林绿化施工中,自然因素包括地形特点、气候条件、水文、防洪救灾、基地现状条件等。如果景观设计师未考虑项目本身的客观条件和限制因素,导致项目所呈现的结果缺乏与自然环境相适应。比如,设计师未考虑原有地形地貌,强行进行挖湖堆山,增加项目工程造价的同时,也对项目场地的生态环境、能源消耗浪费造成了严重破坏。
1.2 未考虑项目的实际情况
在园林绿化施工中,项目实际情况包括了项目的可实施性和经济性等。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和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避免出现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问题。一个好的园林绿化施工不仅要考虑到建成后的效果,还要考虑到后续的维护和管理。如果在设计阶段忽略了园林绿化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可能导致建成后的园林景观无法有效维护,甚至变得废弃和荒芜。
1.3 新材料、新技术运用不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通过使用绿色低碳的新材料、新技术达到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达到环保目标。然而,在实际项目应用中,景观设计师发现这些新材料、新技术运用不足。
2 低碳理念下园林绿化施工技术要点
2.1 合理选择植物种类,优化植物搭配方式
基于绿色低碳理念的植物配置优化,需从生态适应性、功能协同性及可持续性三个维度构建科学决策框架。首先,应优先选择适应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的本土植物,此类物种在长期自然选择中形成较强的抗逆能力,可减少人工灌溉、施肥等干预需求,从而降低养护能耗。同时,本土植物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兼容性更高,能够为本地昆虫、鸟类等生物提供稳定栖息环境,促进生态链的完整性。在植物群落构建中,需注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垂直分层搭配,形成多层次复合结构。例如,上层乔木提供遮荫与碳汇主体功能,中层灌木调节局部微气候,下层地被植物覆盖地表以减少水土流失,三者协同可显著提升单位面积的生态效能。此外,需遵循植物自然演替规律,避免过度追求即时景观效果而采用密植或强制修剪手段,转而通过合理预留生长空间与季相变化设计,实现景观动态稳定性。
2.2 优化园林资源利用,采取能源节约措施
园林绿化的低碳化转型需建立资源全流程管控体系,从输入端减少消耗、过程中提升效率、输出端实现循环。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可结合场地地形设置雨水花园、渗透沟渠等设施,将自然降水截留并用于植被灌溉,减少对市政供水的依赖。推广土壤湿度传感器与智能滴灌系统,根据植物需水特性精准调控灌溉量,避免传统漫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在能源利用优化层面,应充分利用自然光照与通风条件进行景观布局设计。例如,通过乔木种植方位调节遮荫范围以减少夏季降温能耗,或利用地形高差形成自然风道改善区域通风效率。对于必需的人工能源供给,可采用太阳能庭院灯、风光互补发电装置等可再生能源技术,逐步替代传统电网供电模式。此外,园林废弃物如枯枝落叶可通过粉碎堆肥转化为有机基质,反哺土壤改良,形成资源内部循环链。这种以自然过程为主导的资源管理模式,能够显著降低景观系统对外部能源与物质的依赖度。
2.3 选用低碳环保材料,促进材料循环利用
材料选择是园林绿化低碳化实践的关键环节,需贯穿全生命周期评估理念。在硬质景观建设中,应优先采用竹木、再生骨料混凝土等可再生或低隐含碳材料,其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远低于传统石材或金属。例如竹材不仅生长周期短、固碳效率高,其天然纹理还可替代部分装饰性铺装,减少抛光石材的使用。对于必须使用的非可再生材料,应通过模块化设计提升构件标准化程度,以便后期拆卸重组或异地再利用,延长材料服役周期。在施工过程中,需建立废弃材料分类回收机制,将拆除后的砖瓦、混凝土碎块加工为路基填料或艺术景观小品基材,实现降级循环利用。此外,可探索生物基材料的创新应用,如菌丝体复合板材、植物纤维铺装等,这类材料兼可降解性与低环境负荷特性,能从源头减少景观更新产生的建筑垃圾。
2.4 基于不同地区条件,合理规划景观布局
景观布局的低碳优化需以地域特征为设计原点,通过系统分析自然基底与人文需求实现空间效能最大化。在自然条件层面,应充分尊重场地原有地形、水文与植被分布,采用低干预设计策略。例如,在丘陵区域顺应等高线设置台地式种植区,既可减少土方开挖量,又能利用自然重力实现雨水收集与分配;在滨水地带保留原有湿地植被缓冲带,通过生态驳岸设计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在功能整合方面,需根据城市热岛强度、人口密度等数据划分生态保育区、休闲活动区与交通疏导区,利用植被廊道连接碎片化绿地,形成连贯的生态网络。对于气候差异显著地区,布局策略应体现针对性:干旱区域侧重遮荫结构与节水设施集成,多雨地区强化地表径流疏导与蓄滞系统建设。此外,需将景观空间与城市基础设施协同规划,例如在建筑周边设置立体绿化带以缓解热辐射,或利用道路绿化隔离带吸附交通尾气。
3 低碳理念下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技术创新驱动
随着技术创新 , 在园林绿化施工中将会运用更多的新型低碳材料。比如 , 可降解的园林覆盖物将会取代传统的塑料薄膜。这种新型材料的推广将会大幅减少白色污染, 且在分解的过程中还会起到改良土壤作用。它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 促进植物生长 , 符合低碳理念。另外 ,还能配置更加先进的灌溉系统 , 借助传感器监测土壤中的温度、湿度等实施精准灌溉, 避免浪费水资源。
3.2 社会需求带动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的背景下 , 居民对于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需求不断增加 , 这就促使园林绿化施工技术朝向更加环保、低碳的方向转型更新。如施工中更多选用乡土植物 , 减少人工干预的程度 , 降低能源消耗和化学品的使用频次。未来 , 整个社会都会提高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 从前期规划到中期的资源利用, 再到后期的养护管理, 都需要充分考虑碳排放的降低需求。
结束语
低碳理念在园林绿化施工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可借助做好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工作 , 并通过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改良、保护土壤 , 大幅提高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效率 , 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未来 , 随着技术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低碳理念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深层应用。
参考文献
[1]剧楚凝.双碳目标下低碳景观营建策略研究与实践[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3):154 - 156
[2]黄颖.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设计思考[J].居舍,2023(21):121 - 124.
[3]张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低碳园林景观设计探究[J].工程与建设,2022,36(5):1250 - 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