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创新与实践
王嘉晖
潍坊学院 山东省潍坊市 261061
引言:
在数智时代,其显著特征体现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得以深入运用,改变大学生的学习途径、思考模式以及价值理念。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载体存在互动效果欠佳、针对性不足、覆盖范畴受限等情况,因此难以契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需要。开展对数智化教育载体的探寻工作,不仅可以增强教育的吸引能力与感染效力,而且更可以助力大学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稳固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1 数智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现状与问题
1.1 传统载体的局限性凸显
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多借助“单向灌输”载体。在此情形下,学生处于被动倾听的状态,参与程度不高;针对线下红色教育基地的参观活动,受到时间与空间约束,要达成全员覆盖存在困难;纸质形式的教育材料更新速度迟缓,无法及时解答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生思想上的疑惑。此类载体形式与数智时代大学生在信息接收上“互动化、个性化、即时化”的习惯不相契合,使得教育成效大幅降低。
1.2 数智化载体应用不足
部分高校即便引入数字化工具,然而其应用却停留在较为“浅表”的层面,具体表现如下:一方面,辅导员仅经由微信群、QQ 群推送思政相关的文章,缺乏互动设计;另一方面,线上教育平台提供的理想信念课程大多录播视频,并未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以达成个性化的学习推荐。此外,大数据技术未能得到有效的运用,以至于无法精确识别出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教育需求,致使教育内容呈现出“广泛覆盖”的态势,针对性明显不够。
2 数智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创新方向
2.1 数字化学习载体:构建“线上 + 线下”融合的知识传递体系
2.1.1 个性化学习平台载体
凭借高校智慧校园体系,构建理想信念教育的专属学习平台,将“课程资源、互动模块、学习数据”功能加以整合。辅导员可以上传零散的学习资源,联合人工智能技术,依照学生的专业、年级以及兴趣标签,精确推送具有个性化的内容——给文科专业的学生推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解析”内容,给理工科学生推送“科学家精神与科技报国”的相关案例。
2.1.2 慕课与直播融合载体
借助慕课平台开设“理想信念教育系列微课程”,此课程的内容着重围绕“青春与信仰”“家国与责任”主题,每堂课的时长处于 15到20 分钟间,既考虑到理论层面的深度,又兼具趣味性;定时开展“辅导员直播思政课”,针对社会上的热点话题,邀请行业中的榜样人物、杰出的校友以连麦的方式进行分享,学生可以通过实时弹幕提出问题,并且参与投票活动,突破线下讲座在时间与空间方面存在的限制。
2.2 虚拟仿真载体:打造沉浸式理想信念体验场景
2.2.1 红色文化虚拟体验载体
凭借 VR/AR 技术,搭建红色教育的虚拟情境,使学生可以亲身处于其中感受历史,增强对理想信念的认可。辅导员可以带领学生借助VR 设备“踏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延安窑洞、长征路线等红色遗迹,在虚拟情境中达成“重新走过长征路”“模拟延安大生产”等互动性的任务;运用 AR 技术扫描校园内的红色文化标志,引发历史故事动画以及人物讲解,把校园空间转变为“可移动的红色课堂”。
2.2.2 社会实践虚拟仿真载体
鉴于线下社会实践会受到场地、安全等情况的限制,故而开发“理想信念实践虚拟仿真项目”。学生可以借助虚拟平台去“参与”乡村支教、基层治理、科技助农等实践活动,在仿真场景中完成“设计支教课程”“制定乡村发展方案”等相关任务,辅导员会在线上对学生的实践
成果予以指导,并且进行点评。
2.3 大数据精准载体: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靶向施策
2.3.1 学生思想动态大数据监测载体
凭借高校学生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以及学习平台等数据渠道,搭建起“学生思想动态大数据模型”。通过数据可视化工具,辅导员可以实时把控学生的思想倾向,此模型包含“学习参与度”“价值关注热点”“行为特征”等多个维度。一旦数据呈现出异常情况,系统便会自动发出预警,此时辅导员需及时进行干预,开展具有个性化的谈心谈话活动,以此防止思想问题逐渐累积。
2.3.2 精准帮扶与引导载体
依据大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为具有不同思想需求的学生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针对呈现出“迷茫特性”的学生,推送“优秀学长成长轨迹”“职业谋划与理想追求”等内容,并且安排辅导员展开一对一的职业理想引领工作;针对表现为“理论困惑特征”的学生,组织起“小规模理论研讨小组”,邀约思政教师共同进行解答;针对具备“强烈实践意愿特点”的学生,推荐“乡村振兴实践活动项目”“红色宣传团队”等实践平台,加强理想信念向实践层面的转化。
2.4 社交化互动载体:构建理想信念教育的共同体
2.4.1 校园社交平台思政互动载体
凭借高校自行研发的校园社交应用程序、小程序,搭建出“理想信念互动社区”。由辅导员牵头开展“主题打卡”“思想辩论赛”“理想故事征集”等活动,以此引领学生积极进行分享与互动。例如,开展“我的家国情怀”打卡活动,学生将记录身边展现“爱国、敬业、诚信”的时刻的内容上传,辅导员评选出优秀案例并且予以分享,营造出“学生自主传播、辅导员引导升华”具有教育意义的氛围。
2.4.2 短视频与直播社交载体
鉴于大学生对短视频具有浓厚喜好的特性,辅导员创建“思政短视频账号”,进行如“理想信念微故事”“政策解读小动画”“辅导员谈心”等内容的创作,并借助抖音、B 站等平台开展传播工作。例如,辅导员拍摄“身边的榜样”系列短视频,将校园中致力于科研报国的教师以及热心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的事迹进行记录。
结语
数智化的时代给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创造借助技术赋能的全新契机,数字化学习、虚拟仿真、大数据精准分析、社交化互动的载体,可以切实打破传统教育存在的局限,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以及感染力。在实际的实践工作中,需要通过提高辅导员的数智化能力水平、使协同机制更加完善、构建动态的评价体系等方式,保证创新载体可以真正落地并且取得实际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顾宇; 徐晓东; 崔雅欣.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今传媒 ,2023(06)
[2] 童付超; 谭昌勇; 吴建芳.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03)
[3] 汪菊 .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与实现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02)
[4] 李袁美子 . 新时代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路径研究 . 品位·经典 ,2022(11)
[5] 侯莲梅 .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及对策研究 .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06)
作者简介:王嘉晖 1998.12,女,汉族,籍贯:山东潍坊人,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