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管乐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
余彦
江西水利电力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 330099
一、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吸引力不足的问题。管乐艺术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将管乐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能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其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也能丰富管乐艺术的内涵,提升高校文化建设的水平。
二、融合的时代背景与重要意义
(一)时代背景
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高校学生面临着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管乐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高雅艺术特质的形式,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载体和平台,适应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需求。
(二)重要意义
管乐艺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重育人价值。首先,其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有效丰富思政教育载体,通过音乐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改变传统说教模式,显著提升教学吸引力和学生参与度。其次,管乐排练和演出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艺术审美和创新思维,在声部配合中强化集体主义观念,在作品演绎中提升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优秀管乐作品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学生在演奏《红旗颂》等经典曲目时,能够深刻感悟作品蕴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实现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统一。这种" 艺术 + 思政" 的融合模式,既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又深化了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为培养德艺双馨的新时代青年提供了创新路径。
三、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通过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思想政治教育则直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艺术教育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生动的素材和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则为艺术教育提供价值导向和思想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美学为管乐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该理论强调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与社会教育功能,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在实践层面,高校可以依据这一理论,精心选择那些反映时代精神、讴歌人民奋斗的经典管乐作品作为教学素材。通过组织学生对《红旗颂》《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作品进行深度赏析和排练演出,引导他们理解音乐语言背后的历史叙事和价值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分析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表现的社会矛盾以及传递的精神力量,帮助学生建立艺术审美与社会认知的联结。这种融合教育能够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实现艺术感染力与思想引领力的有机统一。
(三)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管乐艺术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认知发展理论,艺术体验能够激活学生的多感官通道,促进深度认知加工。在管乐艺术实践中,学生通过演奏《歌唱祖国》等作品时产生的情感共鸣,能够强化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理解和记忆。动机理论则提示我们,管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能够满足学生的归属感需求,激发其参与思政教育活动的内在动机。社会学习理论表明,在乐团排练中观察同伴的专注态度和团队精神,能够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因此,在融合实践中,教师应当创设情境化的学习体验,将价值引导融入艺术创作和表演的全过程,通过 " 做中学 " 的方式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使学生在获得艺术成就感的同时实现思想品格的升华。
四、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一)融合现状
目前,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管乐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例如,一些高校在管乐团的排练和演出中融入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主题元素,通过音乐作品传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一些高校也开设了相关的艺术鉴赏课程,引导学生从思想政治的角度欣赏管乐作品。然而,总体来看,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二)存在问题
当前高校在推进管乐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仍面临若干现实困境。从认识层面来看,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对 " 艺术 + 思政 "的协同育人价值认识不足,存在 " 重专业轻思政 " 的倾向,将管乐艺术单纯视为技能培养而忽视其德育功能,导致融合工作推进乏力。在实践层面,融合形式较为单一,主要停留在组织管乐演出、开设选修课程等表层结合,未能深入挖掘管乐作品中的思政元素,也缺乏与思政课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教育环节的系统性融合设计。从师资保障来看,复合型教师资源严重不足,既精通管乐艺术教学又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教师较为稀缺,现有教师队伍的跨学科融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亟待提升,这直接制约了融合实践的深度开展。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管乐艺术的思政教育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五、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建设融合
高校应当构建 " 管乐艺术 + 思政教育 " 的特色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方面,可开设《红色音乐赏析》《音乐中的家国情怀》等跨学科课程,系统梳理中外经典管乐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建立艺术表现与价值内涵的解读框架。在公共课程融入上,建议采用 "1+1" 教学模式,如在 "思想道德修养 " 课程中嵌入《红旗颂》作品分析,在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中结合《黄河大合唱》管乐版讲解民族精神。课程设计要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除课堂讲授外,可安排学生进行作品改编创作、主题汇报演出等实践环节。同时开发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经典管乐作品思政案例库,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通过课程体系的创新设计,实现艺术审美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校园活动融合
校园文化活动是推进管乐艺术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载体。建议打造 " 红色音乐季 " 品牌活动,围绕建党纪念日、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思想政治中的红色音乐》等主题音乐会,配合节目单设计作品背景解说和思政微课。支持管乐艺术团开展 " 音乐里的中国故事 " 创作展演活动,鼓励学生改编红色经典、创作时代新曲。创新活动形式,可举办 " 音乐思政沙龙 ",邀请老战士、劳模等先进人物与乐团同台,分享音乐背后的奋斗故事。建立 " 艺术实践学分 " 制度,将参与管乐思政活动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注重活动后的延伸教育,通过观后感征集、主题研讨等方式深化教育效果,形成 " 观赏 - 实践 -反思" 的育人闭环。
(三)师资培养融合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确保融合实效的关键。建议实施 " 双师能力提升计划 ",组织思政教师参加音乐素养培训,管乐教师参加思政教学研修,促进知识结构互补。建立 " 艺术思政教学创新团队 ",支持跨学科教师合作申报教改课题,开发融合型教学案例。引进具有艺术专业背景的思政教师,或具有思政工作经验的音乐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发展机制,设立 " 艺术思政教学名师 " 专项奖励,将融合教学成果纳入职称评聘条件。搭建校际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全国高校艺术思政教学研讨会,分享先进经验。通过 " 内培外引、激励保障 " 多措并举,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融合型教师队伍。
(四)践平台融合
高校应着力构建多元化的管乐艺术思政实践平台。在校内建立 "红色音乐文化实践基地 ",配备专业排练场地和思政教育资源,打造集教学、排练、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与地方文化馆、革命纪念馆等机构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 " 音乐中的红色记忆" 主题采风活动。创新实践形式,开发 " 音乐微党课 " 项目,鼓励学生乐团走进社区、中小学开展思政艺术宣讲。搭建数字化实践平台,建设 " 云端音乐思政馆 ",实现优秀演出视频和教学资源的在线共享。建立实践成果转化机制,支持学生将采风素材创编为管乐作品,形成 "实践 - 创作 - 演出 - 反馈 " 的良性循环。通过校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平台建设,拓展管乐艺术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五)评价机制融合
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是保障管乐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成效的重要环节。建议建立 " 三维一体 " 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价值引领维度,重点考察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等思想品质的提升;在艺术表现维度,评估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表现力等专业素养发展;在实践创新维度,关注团队协作、艺术创作等能力的培养。评价方法应采取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综合运用量化测评与质性评价,包括标准化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作品内容分析、行为观察等多种形式。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既关注最终演出效果,也重视日常排练中的成长变化。建立动态反馈机制,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追踪分析融合教育的长效影响。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师生,用于改进教学和实践,形成 " 评价 - 反馈 - 改进 " 的质量提升闭环,持续优化融合育人的实效性。
六、融合的效果评估与展望
(一)效果评估
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是保障管乐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成效的关键环节。建议建立三维评估指标体系:在价值引领维度,重点考察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等思想品质的提升;在艺术修养维度,评估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表现力等专业素养发展;在综合素质维度,关注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评估方法应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包括标准化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作品内容分析、行为观察等多种形式。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既关注最终演出效果,也重视日常排练中的成长变化。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引入专业教师、思政工作者、行业专家、用人单位等多方评价视角。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追踪分析融合教育的长效影响,为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撑。定期发布评估报告,将结果反馈应用于教学改革,形成" 评估- 反馈- 改进" 的质量提升闭环。
(二)展望
未来,高校管乐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将朝着更加多元化、智能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为艺术思政教育提供全新载体。通过构建 " 智慧音乐思政 " 平台,可实现沉浸式红色音乐体验、AI 辅助作品创作分析等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互动性和感染力。在理论建设方面,需要深化跨学科研究,建立 " 艺术思政教育学 " 理论框架,探索音乐艺术与价值教育的内在关联机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思政教育理论体系。实践层面将呈现 " 三全育人 " 新格局,推动管乐艺术与课程思政、日常思政、网络思政的全面融合,打造 " 排演一场音乐会就是一次思政大课 " 的育人模式。校际合作将更加紧密,通过成立高校艺术思政教育联盟,建立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开展示范性品牌活动巡演,形成协同育人合力。随着《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意见》的深入实施,管乐艺术作为美育与德育融合的重要载体,必将在培养德艺双馨的时代新人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七、结论
新时代高校管乐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分析融合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现状与问题,提出了课程建设、校园活动、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实践路径,并对融合的效果评估与展望进行了探讨。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管乐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融合实践,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管乐艺术教育的内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晓萌 , 江黄晗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发展探究 [J]. 艺苑 , 2024, (02): 100-103.
[2] 陈倩. 新时代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分析 [J].品位·经典 , 2024, (03): 139-142.
[3] 徐姗姗 . 新时代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22, (03): 16-18.
[4] 宋莹莹 . 新时代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 [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21, 38 (05): 75-79.
[5] 包静 , 张英 . 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探析 [J]. 艺术评鉴 , 2019, (23): 117-119.
课题: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管乐艺术团的可行性策略研究,JC22226
作者简介:余彦,女,江西人,汉,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