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话剧《煤·人》的艺术解构与价值探寻
杜雅洁
新疆艺术学院 830000
小剧场话剧作为实验话剧的重要分支,以其贴近观众、形式灵活的特点,成为戏剧创作者探索艺术边界的重要载体。《煤·人》作为一部聚焦矿工生存困境的小剧场话剧,自上演以来便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刻的主题引发广泛关注。在当今戏剧市场追求商业效益与宏大叙事的背景下,《煤·人》选择以单一矿工的生死挣扎为切入点,通过小剧场的独特空间属性,将个体命运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对该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小剧场话剧的创作规律,更能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为当代戏剧创作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一、《煤·人》的创作背景与主题内涵
(一)创作背景与现实关联
《煤·人》的创作灵感源于现实中频发的煤矿安全事故。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支柱,矿工群体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付出巨大代价。然而,煤矿透水、瓦斯爆炸等安全隐患始终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矿工群体的艰辛劳作与生存困境却常被社会忽视。创作者以煤矿透水事故为故事背景,将矿工马大牙被困井下的遭遇搬上舞台,旨在通过戏剧艺术唤起社会对矿工群体的关注,引发公众对安全生产、劳动者权益保护等现实问题的思考。
(二)主题内涵的多维度解读
该剧的核心主题围绕“生命”与“希望”展开。在黑暗、密闭的井下空间中,马大牙经历了从恐惧、绝望到重拾求生信念的心理转变过程,展现出人类在绝境中对生命的强烈渴望与顽强抗争精神。同时,剧中穿插马大牙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如与家人的温馨相处、工友间的情谊等,这些片段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更揭示出亲情、友情是支撑其在绝境中坚持的精神力量,体现出人性中温暖与坚韧的一面。此外,《煤·人》还暗含对社会阶层的反思,通过马大牙这一底层劳动者的遭遇,映射出社会中存在的资源分配不均、安全监管漏洞等问题,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意义。
二、《煤·人》的艺术特色分析
(一) 独特的叙事结构
《煤·人》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打破传统戏剧的线性时间逻辑。剧中以马大牙被困井下的现实处境为叙事主线,同时穿插其过往生活的回忆片段,现实与回忆相互交织、切换。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剧情的层次感与丰富度,更深入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在井下极度恐惧时,马大牙回忆起与妻子孩子的温馨场景,通过这种对比,强化了其对生的渴望,也使观众更能理解人物的情感动机。此外,非线性叙事还营造出紧张、悬疑的戏剧氛围,观众在跟随剧情跳跃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增强了观剧体验。
(二)极简主义的舞台设计
受小剧场空间限制,《煤·人》采用极简主义的舞台设计风格。舞台上仅设置少量道具,如矿工安全帽、矿灯、简易绳索等,通过这些道具勾勒出煤矿井下的环境特征。背景以黑色幕布为主,搭配昏暗的灯光,营造出压抑、密闭的井下氛围。灯光设计在剧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矿灯的闪烁、光影的明暗变化,展现出井下空间的狭小与未知,同时也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变化。例如,当马大牙陷入绝望时,灯光逐渐昏暗;而当他重拾希望时,灯光则变得明亮,灯光与剧情紧密配合,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
(三)沉浸式的表演风格
《煤·人》的表演风格极具沉浸式特点。演员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与情感表达,将马大牙在井下的恐惧、挣扎、希望等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小剧场近距离的观演环境下,演员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细微动作都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这种近距离的表演方式使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此外,演员还通过与观众的眼神交流、声音传递等方式,打破传统戏剧中演员与观众的界限,营造出“身临其境”
的观剧体验。例如,演员在剧中的喘息声、呼救声,在安静的小剧场空间内格外清晰,仿佛将观众带入了真实的井下救援现场。
三、《煤·人》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对底层劳动者的人文关怀
《煤·人》通过对矿工马大牙这一底层劳动者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创作者对底层群体的深切人文关怀。剧中细致刻画了马大牙在困境中的心理变化与求生过程,让观众看到底层劳动者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对底层人物的关注与刻画,打破了以往戏剧作品中对底层群体的刻板印象,使观众能够以更平等、理解的视角去看待底层劳动者,唤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生存状况的关注,推动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思考与行动。
(二)对安全生产与社会问题的反思
该剧以煤矿透水事故为背景,直接指向安全生产这一重要社会问题。通过马大牙在井下的遭遇,揭示出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管理漏洞,引发观众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深刻反思。同时,剧中所展现的矿工群体在面对危险时的无助,也折射出社会在资源分配、劳动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煤·人》以戏剧艺术的形式将这些社会问题呈现在观众面前,促使社会各界重视安全生产,完善劳动保障制度,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与合法权益。
(三)小剧场话剧的创新示范作用
《煤·人》在小剧场话剧的创作与表演方面具有重要的创新示范意义。其独特的叙事结构、极简主义的舞台设计和沉浸式的表演风格,为小剧场话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在有限的小剧场空间内,该剧充分发挥小剧场贴近观众、互动性强的优势,通过创新的艺术手法实现了深刻的主题表达,证明小剧场话剧在艺术表现力与思想深度上并不逊色于大剧场作品。《煤·人》的成功实践,为小剧场话剧创作者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推动小剧场话剧在艺术探索道路上不断前进。
四、小结
小剧场话剧《煤·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社会价值,在当代戏剧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矿工马大牙井下求生故事的演绎,该剧不仅展现了人类在绝境中对生命的执着追求,更引发了社会对底层劳动者生存境遇、安全生产等现实问题的关注与反思。在艺术表现上,《煤·人》通过非线性叙事、极简舞台设计和沉浸式表演,实现了小剧场话剧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突破。其成功表明,小剧场话剧能够以小见大,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无限的戏剧张力与思想内涵。未来,期待更多如《煤·人》般兼具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的小剧场话剧作品出现,推动中国戏剧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让戏剧艺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反映现实、启迪人心。
参考文献
[1] 关伟 . 虚实相间的叙事手法在话剧《阴差阳不错》创作中的作用 [D]. 导师:杨军 . 云南艺术学院 , 2020.
[2] 吴保和 . 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 [D]. 导师:丁罗男 . 上海戏剧学院 , 2003.
[3] 白莲 . 论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本土特质的生成 [J]. 中国文艺评论 , 2016, (09): 65-73.
[4] 杨余 . 浅析小剧场话剧“第四堵墙”的打破与新型观演关系建立 [J]. 戏剧之家 , 2016, (22): 48.
作者简介:杜雅洁,女,汉族,(1997.3.13)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方向:戏剧戏曲与文化研究